Skip to content

Latest commit

 

History

History
89 lines (56 loc) · 9.03 KB

#17.md

File metadata and controls

89 lines (56 loc) · 9.03 KB

issue: 17 minutes: 7

  • JJ: 有件很尴尬的事情……
  • Leon: 啥?
  • JJ: 第 52 期节目录完第二天,我的 iPhone X 到了……
  • Leon: 噗……那……重录?
  • JJ: 别……我们下下期继续聊 X 吧,你的那台那时候应该到了吧 😓
  • Leon: 等得太久,我已经没啥期待了……

颜色管理

Sketch 一直被吐槽的一个「问题」是导出的图片用其他工具查看和在 Sketch 内显示有「色差」,很多人都把这个当做是个 bug,但其实没有特别细致地去了解这背后的原因。Sketch 48 的 Beta 版本终于要加入「颜色管理」的功能来试图解决这个「问题」,假如你之前并不太了解「颜色管理」到底是啥,那可以尝试接受一下我这个粗暴的比喻:

R、G、B 三个值看似是绝对数值,但你可以把他们理解成一道菜(一个文件)的「甜」、「咸」、「辣」三种不同口味的程度,比较常见的是用 0-255 的数字,所以一道口味是(255, 128, 255)的菜就是指它「甜到爆、咸度中等、辣死人」,但事实上这个表述没有意义,因为每个人对不同口味的接受程度是不一样的,对于不太能吃辣的我来说,255 的辣度可能只相当于你的 200,而「你」和「我」这个味道评价体系在计算机里其实就是色彩空间,他详细定义了各个颜色的极限在哪儿以及表述颜色过程中的所有规范。所以一个系统的、明确的颜色,除了标明 RGB 值外,也要指出他属于那个色彩空间,Sketch 导出的图片在你的系统预览里看起来右色差就是因为色彩空间的匹配问题。

你在 macOS 的显示器设置里面就可以切换各种颜色管理方案,比如 sRGB、Adobe RGB、Display P3 等等。完整的理论介绍可以参考下面这 2 篇:


五集纪录片《寻找手艺》

说实话,我已经记不得是谁跟我极力推荐这部《寻找手艺》了,小黑屋出来之后才第一次点开视频看了一小会儿,一开始有点震惊,因为论画面、论配音以及其他很多方面,都是我看过的「打情怀牌」的纪录片里最差的,但当我耐着性子慢慢看下去之后产生了很强烈的亲切感。司机临时兼任摄影师、导演从没接触过纪录片题材、录音的同志开拍前一周才第一次摸了录音设备、摄像机也是捡便宜买的二手货、整个拍摄过程的成本都是靠他们卖了自己的房子坚持下来的,以这样的配置能拍出经典质量就奇怪了。

但这种虽然不专业但凭着兴趣爱好就傻傻去做的感觉让我想起了和 Leon 刚刚开始筹备 Anyway.FM 时候的样子,虽然我们没有那么崇高的理想,也没到要卖房子才能坚持的地步,但一开始也是从来没学过播音 or 主持、一开始也完全没买特别的设备,甚至内容一开始也是即兴想的,好了,不再自卖自夸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这部纪录片:


Sketch 最后的「自留田」

上一期邮报有提到如今各种各样的图形设计 / 原型制作软件越来越多了,当初的「最强挑战者」Sketch 的优势越来越弱(我不是说他做得不好,只是其他的做的越来越强)。但 Sketch 长久以来形成的非常优良的生态体系还是最强的没有之一,每周都有好玩的插件出来,比如说这个 Sketch Syntax Highlighter 可以直接在 Sketch 里高亮一段代码的语法……可以说是有点变态了……这么非常小众的需求都有人来满足已经很能说明问题了,本周又出现了一个插件叫 Diya,可以直接在 Sketch 里加入时间轴做简单的交互动画。目前还在内测中,希望最终出来的时候能达到他宣传的程度吧~


随便看看


《图标漫步》连载

第 12 期安妮薇邮报开始,JJ 写起了连载文章,你可以把《图标漫步》看作是一场关于图标设计的游记,每一期的内容都围绕着 JJ 在十多个国家所见到的各种跟「图标」相关的照片。这里没有太多的「方法论」,没有刻意的「教学」,只是一场轻松的视觉旅行,希望文笔又差人又懒的 JJ 能和大家携手完成一次「懒洋洋」的漫步。

图标漫步(六):文化差异

上一期提到 JJ 在其他国家和地区见识到的不太一样的生活习惯和传统,本期继续。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烂片之王」尼古拉斯凯奇当年还没那么「烂」的时候拍的一部动作片《空中监狱》,里面有个非常「臭屁仙」的缉毒警老大,导演为了刻画他的负面形象在电影中前前后后加了很多细节,有一段就是他停车的时候随意占用残疾人专用车位,就像下图这样:

其实随着市政建设的越来越完善(至少在大城市),国内见到这个「轮椅」图标的频率也是非常高的,但是被米国的前同事教育过一顿我才知道和国内的交规不一样,那边如果擅自占用这些车位,处罚力度还是比较高的,我粗粗地查了一下加州的法规,好像视情节严重,分别会处以 976 刀或者 1876 刀的罚金(国内部分城市也有 200 - 500 元左右的罚金)。

而说到美国的交通系统,我几次短暂的访问还是能感受到巨大的「文化差异」的,比如从上海到香港,不适应的地方好像也就是红绿灯有个非常急促的「嘀嘀嘀」声,让我不自觉地加快节奏,但整个交通标识其实识别起来没有任何认知障碍,再远一点(好吧,从地理上来讲并没有更远)的日本,虽然很多文字不认识,但看清楚「红灯停绿灯行」还是没有任何问题的,比如下面这个随意拍的东京某马路,隐藏掉文字细节和广告牌之后感觉其实和国内也差不多:

可第一次到美国的时候我还是有点懵逼的。

红灯……等等,为啥是个红手……OK,我也能理解,反正制止我走呗,那我就「红手停」吧,绿灯再走好了,Oh,又不对,绿灯在哪儿?妈蛋没绿灯啊,好吧,那没「红手」的时候我就走吧。

刚刚习惯了之后下一个路口又换规则了,不放手了,直接写字了,「白字走……红字停……」😹 啊,记不住了啊,妈妈,我要找妈妈!

就像在我台第一期节目里讨论过的,在去了为数不多的几个亚美利加城市后,我总感觉那里不但「手」图标用很多,直接「写字」的场景确实比较多,比如说下面这个

还有这个金门大桥上的牌子:

也许大家会说,国内在「慢」、「停」、「危险」等重要但又难以用图形快速表达的内容上有时候也会用文字,但是看看下面这个在墨西哥坎昆的路牌,纳尼!画个「酒店」的图标有这么难么!

个人觉得在很多场合,一堆图标为主的情况下文字大量出现其实不太适合多文化聚合的地方,记得小时候看《泰坦尼克号》的时候有一段描写了一群外国人在船已进水,紧急逃难的时候还在拿着字典来翻译船上的文字标识,这种情况其实在现代也避免不了,文字 / 图标 / 设计工作者还是非常任着任道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