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Latest commit

 

History

History
80 lines (50 loc) · 13.1 KB

File metadata and controls

80 lines (50 loc) · 13.1 KB
title date categories tags toc
软件开发漫谈4:敏捷开发
2021-10-16
技术
软件开发
true

背景

还是在国庆节前,与一位大学同学聊天,忽然聊到他公司自从引入一位印度主管之后,开始推广敏捷开发,言语中透露出对推行敏捷开发的反思。什么站立会议,Backlog墙,Burndown图,迭代回顾等,看似这些活动很美好,都是围绕提升团队生产率,让软件开发更"敏捷",但事实上还不如他们以前没有这些活动更高效。一个小团队的Leader反而成了这些活动监工,搞这些活动有时甚至不如自己亲自把活干了产出来得快。每个人只完成自己的任务,没有人会记得是谁认领了什么任务,团队反而缺少了应有的协作。从迭代计划来看,也许只是时间上需要迭代的划分,难以做到每个迭代可独立交付特征。这或许所谓的只有其"皮"。

我也有同样的感觉,联想我司10年前左右也在大力推广敏捷,并结合我司软件开发的特点,又在原有基础上进行改造。我们似乎在推广一种实践时,很容易跟风或是一刀切,人家这样玩,我们不跟着搞,似乎就是落后生产力了。总之推广是成功的,我们的优秀实践总结总会解决了XXX痛点,效率又提升了XXX。不过现在已没人再来提敏捷开发,不断的实践最终也留下一些"精华",如站立会议改成Espace晨会,按月迭代计划尽可能早的部件间联调,每个C版本的AAR总结等等。

我们不能说这些是没有什么用的,从一名开发人员的角度管中窥豹,主观上认为有时实操形式大于内容,这只不过算是一种惯性使然。尤其是后来加入的开发兄弟,并没有像老员工经历过打破原来的瀑布开发模型;再到可以以"敏捷"的名义,什么都可以简化,如不要设计文档;再到今天我们非常强调4+1视图,架构设计,需求分析,特征设计等一系列的文档输出,开发者测试等等。或许他们认为开发流程天然就是如此罢了,所以周未在家又写写漫谈敏捷开发。

敏捷

什么是敏捷开发?敏捷是为了解决由于客户不能讲清楚自己的需求,产品设计不知道设计未知需求,而且客户的诉求还是经常变化,那得"敏捷",减少浪费。于是敏捷开发一来可以哄客户开心(迭代交付,快速上线),二来可以哄软件产品主管开心(循序渐进,消除浪费),这足以打动多少人,也就让"敏捷"在众多的软件"工厂"一下子流行起来。

今年正是敏捷宣言发布20周年。2001年2月11日至13日,在美国犹他州瓦萨奇山雪鸟滑雪胜地,17个人聚到一起,交谈、滑雪、休闲,当然还有聚餐。他们试图找到共识,最终的成果就是《敏捷软件开发宣言》(Manifesto for Agile Software Development)。参见:敏捷宣言诞生记

  • 个体和互动 高于 流程和工具
  • 工作的软件 高于 详尽的文档
  • 客户合作 高于 合同谈判
  • 响应变化 高于 遵循计划

敏捷软件开发宣言核心就是上述4句话,是他们的价值主张。我们可以从宣言看到:敏捷开发的核心是关注价值,消除浪费,以合作、迭代、变化的循序渐进开发方式,通过创造变化,响应变化在不确定和混乱的环境中取得成功。

敏捷开发事实上并没有定义具体开发流程,而是提倡小步快跑,通过反复迭代,来实现产品的自我进化。相比于传统的瀑布模型,好处是灵活多变,及时调整开发计划。基于它的价值主张,敏捷的实现方法有多种,如极限编程(XP),Scrum方法,特性驱动开发(FDD)等,每种方法的实践过程都有不同,但基础都是基于增量与迭代的过程。

无论哪种实践,也沉淀了一些通用的活动:

  • 每日站会:敏捷开发强调个体互动沟通,每日站会供大家沟通机会,团队任何人可以分享他干了什么,有什么困难,需要什么求助,下一步做什么等;通过沟通把任何问题暴露出来。为什么是站会,强调的是问题反馈与信息互通,并不是方案讨论,所以要尽可能的短,不能站立太久。
  • 精简文档:敏捷开发强调"可运行的软件胜过一切文档",提倡通过软件本身来和客户沟通,因为文档是文字描述,并非最终交付件,文字大家可能会理解不一致。而可以运行的软件,能通过不断地ShowCase方式呈现给客户,避免出现沟通与理解的偏差。
  • backlog墙:把需求划为多个Story,基于Story进行估算,排序,进一步确认细节,拆分。把他们做成不同颜色的索引卡片,放在墙上,大家可以挪动卡片,用来标识Backlog的重要性,谁认领了,它的状态是开发中,测试中,验证中等。当然这个墙可能是电子化的,但要投影到墙上,大家都可见。
  • 结对编程:开发过程中要有沟通,遇到有问题,相信1+1>2,极端的做法一个人编程,另一个人在旁边指导,然后过一段时间再交换;通常的做法,两个人负责同一个Backlog的开发,一个主导功能代码编写,一个主导测试代码编写,相互评审,过段时间再互换。
  • 迭代回顾:团队通过头脑风暴,把想法写在贴纸上,再通过投票来确定下一个迭代着重进行哪些改进。通常贴纸的内容会分为三列:Good,哪些做法可以持续保持;Cloud have done better,哪些做法需要改变;Improvements:如何改进的具体的做法。使用最多的方法是AAR
  • 持续集成:敏捷开发强调小步快跑,不断迭代,需要增量设计,增量开发,则持续构建显得尤其重要。持续集成需要能每日构建,执行自动化测试,快速反馈整个迭代开发代码健康状态。
  • 敏捷教练:敏捷开发强调沟通,团队分工合作,那需要一个组织者,他作为整个开发过程中各种活动的组织,督促,协调等。虽名为"教练",他不是管理者,但却要组织团队,分配人手,制定计划,通过多种方式来加强团队的凝聚力。

问题

敏捷开发似乎通过分解需求,分解计划,以变化来响应客户的变化就可以解决软件开发危机。主导敏捷开发宣言的大佬主要来自定制软件开发,这种开发是基于已有软件平台,面向行业细分场景,需要边咨询边理清客户的诉求,所以需求变化很快。指望客户一次想明白不现实的,于是就让客户一点一点地提需求,我们一点一点的做,做出一点,就给客户看看,有问题就改,没问题就继续。

但是这种一点点开发,对软件产品是没有一个完整的规划与清晰的路线。如果是一路走来方向是对的还行,最终磕磕碰碰或许也可以交付给客户一个他想要的产品。如果不是,也就到后期根本无法满足客户的诉求,没有架构设计,无法持续维护。尤其像我司大型的电信级软件系统,边走边做是极不现实的,无法构建出有竞争力,有发展潜力的软件产品。

敏捷开发是无法解决大型软件开发所面临的问题的根因,可能是把需求管理,团队管理,以及开发设计都打散到一个个迭代中。

  • 缺少完整需求视图与业务目标:通过一个个小迭代的ShowCase与客户滚动互动,并不能完整把控产品的最终形态,往往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 开发团队的利益需要制度协调:一个个开发小团队并行开发,可能每个团队自我感觉良好,却难以相互协作,需要花更多时间来"拉通"
  • 缺少整体产品规划与架构设计:寄希望一个个迭代开发,设计,回顾,改进,达到自我进化升级,自我完善极其不现实。软件需要长期规划,原型验证,架构设计与演进,后期维护,并不仅仅是为了需求而开发

当然并不是敏捷开发思想不可取,也不是让开发流程只有敏捷活动了,应该取长补短。所以从我司的开发流程调整变化中,也可以看到在整体IPD框架下,融入一些敏捷活动。在实施过程中,由于缺少经验和生搬硬套,一段时间走偏并没有关系,很多认识也是螺旋性上升的。

敏捷的活动实施还受限于团队的整体能力。比如人与人之间的互动,胜于过程与工具。其目的是针对问题进行直接沟通,得到快速有效的解决方法。但实际上可能我们的开发兄弟根本意识不到问题,有时碍于情面不方便在站立会议上提出问题;即使提出问题了,上级对于不同意见或者变化不包容,甚至认为问题多的同学不好管理,出现PUA。这些都会不断减弱沟通的有效性,最后结果可能就是流于形式化,团队一片详和,不能直面关键问题,找不到有效解决方法,也就无法谈及应对快速变化了。

敏捷开发方法对开发人员综合能力要求极高,传统瀑布模型下分工很明确,有人做概念设计,有人做详细设计等,但敏捷要求人员不仅需要精通编码,测试工作,还得负责系统设计,也需要参与项目的需求分析、以及架构设计,还需要有很好的决策能力,能够对需求更变进行快速的响应。当人员能力不匹配时,软件开发变成了日复一日开发见不到尽头,一路带病迭代,技术债务越压越多,人员感受到是疲于解决各种问题,手拉肩扛地完成项目交付,也不见自己能力提升,没有成就感。

理解

敏捷虽是从关注价值出发,应对变化,本质是要解放人的生产力,这才是对敏捷进一步理解。

团队的凝聚力是敏捷能够实施的基石,必须相互合作。如回顾会议一味抱怨诉求不但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可能失控导致士气低迷。像毛主席一样能把马列主义与国情相结合,探索出符合实际情况的方法,再不断地摸索与改进,每个团队有每个团队的基因,实践可以借鉴但不要照抄。同样开会等活动是解决问题作为始终目标,而不是因为它是例行活动就展开,也不要是谁提出了问题就安排谁解决问题。

对软件开发经验与业务经验积累与沉淀也非常的重要。经验的传承需要开发人员之间产生共鸣,形成文化,才能自我意识的觉醒。团队成员若能自发地工作,发挥创造性,其积极作用远远大于被动接受工作。敏捷中提倡的结对编程,可以采用传帮带的方式,建立"师徒"情感,师傅的无我心态,言传身教,鼓励徒弟的独立思考,认可工作成果,帮助发现问题,并充分的沟通与交流,对事不对人的火花碰撞提升团队的活力。

开发人员的内驱力才是最宝贵的财富。敏捷中提倡Backlog的认领,不是被动或强制分配。我们经常会遇到等待前置任务完成要加班,以及支撑后续活动要加班。事实上加班也没有做什么事,就是等待。但如果认领的任务完成了,则要求集体加班,这是所谓的无效奉献。我们提倡奉献精神,但不提倡无效奉献。应多鼓励对认领任务完成较快的人员,不需要陪着加班,因为只有有效的奉献才能给参与者带来自我的肯定与激励,有自己的时间空间,才能给自己设置挑战目标,下次认领更有难度的任务。

敏捷提到"最好的架构、需求和设计出自自组织团队",而自组织团队是建立在信任的基础上,只有团队成员彼此间相互信任,才能和谐地开展工作,观点与问题充分展露出来,才能更好理解需求,做好设计。从管理者角色来说,提供所需的环境和支援,在遇到问题时能及时协调给予帮助;对信息能够公开不遮掩,有团队标准与纪律,明确责任。从员工角色来说,员工的存在感是信任的前提,能够感受到工作中发挥自身的价值,才能激发出成员对工作更大的热情与创造力。

上面所讲的都是围绕"人"来说,有些虚难以操作。就"事"来说,要敏捷起来,就要有好的生产工具,比如好的IDE,任务管理系统,文档管理系统等,这些工具应该是如何更好帮助团队协作开发,而不是更好的任务管控,工具是面向开发人员,而不是面向管理人员。另外一件"事",是要管理好生产资料,对需求质量管控。正确满足需求是软件产品的价值所在,需求也是软件开发的源头,低质量的需求大多是造就了软件开发失败显著原因。

结语

敏捷实施关键角色是敏捷教练,并且有相应的认证与实践经验。我也没有获得过认证,本文只是作为一名开发者对敏捷开发初浅的认知,是曾经参与敏捷开发的陈年总结,可能存在偏颇,如果你觉得我说得有点合理,那就点个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