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墙 | 三退 | 诉江 | 中共卖国 | 贪腐淫乱 | 窜改历史 | 党魁画皮 | 中共间谍 | 破坏传统 | 恶贯满盈 | 人权 | 迫害 | 期刊 | 伪火 社论 | 问答 | 剖析 | 两岸比对 | 各国褒奖 | 民众声援 | 难忘记忆 | 海外弘传 | 万人上访 | 平台首页 | 支持 | 真相 | 圣缘 | 神韵 | |
在二十四节气中同时是节气又是民俗节日的只有清明节和冬至节。清明节和过年、端午节、中秋节同列为中国四大节日,显现清明节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意义。 清明时节天气和暖,春光明媚,万物欣欣向荣,身心清澈苏醒。古人在清明节出郊上坟祭祖,同时伴随着甦活、运动身体的踏青游乐活动。 清明节这一天,从古到今流传下来许许多多习俗,多带着慎终追远、攘灾祈平安丰穰的意义,这里举述一些常见的传统习俗:扫墓祭祖、春游踏青、插柳戴柳、颁赐新火、荡秋千、拔河、放风筝、摊贩戏耍、清明节食俗。 清明节紧随寒食。在中国古代,人们对寒食节比较重视,清明是节气,只是包含在寒食节中的一天。后来,到了宋代城市中人多在清明节出城扫墓,北宋遗事《东京梦华录》有记载:“清明节 ……自此三日,皆出城上坟”,其中以清明日最盛。 历代相沿成俗,直至今日,今人将清明节和扫墓祭祖的习俗相连。 民间清明节扫墓祭祖主要有两种仪式,一是“培墓”;一是“挂纸”(闽南语)。“培墓”也又叫上坟、墓祭、祭扫,包含修墓培土和祭拜,并且用银朱重描墓碑上模糊不清的字体。除了富有家第,培土整修不是年年做。培墓的人家要准备一对“子孙灯”,祭拜时在墓前点燃,然后带回家,象征子孙兴旺。 清明上坟祭祖,还有一种年年“挂纸”的作法,就是“压纸”,也叫“挂墓”、“挂钱”,意思是替祖先“盖厝瓦”修房子,表示这个坟有后嗣祭奠,不是无主的孤坟。挂纸是将三色或五色墓纸二、三张作一叠,用小石头或砖块分压在坟上墓头、墓碑及墓旁的“后土”(土地神)上,或是半埋入土里。培墓或挂纸之后,接着在墓前举行祭拜,祭奠后土(土地神)和祖灵。 洛杉矶华人清明拜祭祖先。(大纪元)清明节又是“踏青节”,是个春游的好时日。清明节到郊外上坟扫墓祭祖,这时春天过了半了,天清地明,春光明媚,万物欣欣向荣,所以古来在清明节就结合了踏青春游的习俗,不仅是大人、孩童、男子,连平日难得迈出门的妇女都能穿上新鞋履踏青草,探春、寻春。 官员士子庶人都出郊省坟,有的在郊外奇花异木园圃中设宴,所以慎终追远的清明节,也充满了青春明媚、轻松游憩的气息。 “插柳”同时是寒食和清明节的习俗,人们在门户上、坟上插柳,在头上戴柳条编的饰物,在宋代遍及千门万户。也有传说这种插柳习俗和寒食节都源于春秋时代晋文公和介子推的史事,但不见于正史记载。柳树培植不管倒插枝、正插枝都能长,生命力强,又相传柳枝具有辟邪功能,宋朝就有俗谚说:“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 插柳又有一种说法称“明眼”。宋代诗人陆游的《春日》一诗中也有明白记述:“人家插柳记清明”,显然在宋代家家户户于清明时节在家门上插柳的习俗广传。清明时正是柳枝青青,民间上坟扫墓之后,往往折柳枝带回家,插在门楣上以辟邪,有用柳枝编成柳帽戴在头上辟邪,妇女则戴上柳条做成的饰品。中国还有的地方,祭祖扫墓时也在坟上插上一些柳条。 清明之前为“寒食节”,举国禁火灭掉火种不举炊、只吃冷食,所以一到清明就要钻木取新火,寓含去旧迎新之意。清明节在春天,一年春季的新火,更具有一年之计在于春的意义。 “禁火”是周朝就有的旧制,在季春出新火。寒食在仲春之末,清明落在三月之初,也就是季春之初;寒食禁火,一过了寒食就是清明,将出新火。因“寒食”全国禁火把所有的火种都熄灭了,所以到了清明要重新钻木取火。《周礼.夏官司马》记载:“四时变国火以救时疾。季春出火,民咸从之”。在古代钻木取火,依照四季天候选择不同的木材作钻木取火,春天取榆柳,称“柳之火”,四季新取的火都叫做新火。 唐代和凝的《宫词百首其二十六》提到宫中“司膳厨中也禁烟”的寒食时俗,同时写到“清明节日颁新火”。显然在唐朝时,寒食和清明节日已经是并存的了。 据宋人宋敏求《春明退朝录》卷中记载,唐代皇帝在清明节这一天清晨举行点燃薪火和隆重的赐火仪式,以示去旧迎新。清明赐火的仪式由宫中尚食内园官小儿在宫殿前钻木取火,这也含有竞赛的意味,先钻得火的人得皇上赐给的绢三疋和金碗一口。唐代皇帝颁新火,将榆柳之火赐给近臣戚里,宋朝也因袭了这种制度。 清焦秉贞绘《百子团圆图》册页之荡秋千。(公有领域)寒食、清明节时玩秋千的游戏,是锻炼身体轻矫健的一种体能游戏,传说起源于北方民族,后来传入中原,成了女孩儿们最爱的游戏。从《艺文类聚》集录《古今艺术图》可以看到这一段纪述:“北方山戎,寒食日用秋千为戏,以习轻趫者。后中国女子学之。” 传说荡秋千在春秋时期就传入中国,因其设备简单,容易学习,故而深受人们的喜爱,很快在各地流行起来。到了汉代以后,秋千逐渐成为清明、端午等节日进行的民间体育活动,广为流行在女孩儿、仕女间。清明时节,春阳下身衣炫服的明媚仕女们或坐、或立于秋千的悬木上,迎风而荡,秋千彩绳连衣裾飘扬风中,成了春日明媚一景。唐代王建《秋千词》就有描写:“少年儿女重秋千,槃巾结带分两边”。同时出了闺门荡秋千也是青春女孩们寻找良人的一种方法。 清明节“放风筝”是一种游戏兼具禳灾的民俗活动,源于清朝。清朝习称风筝为纸鸢、纸鹞,当时人有“清明断鹞放灾”的说法,扫墓时带着风筝上坟,扫墓祭拜后就在墓地放风筝。人们将要禳除的灾祸、病情写在风筝上头,然后将风筝放上天际,等到风筝随风高飞、飞远后,就剪断丝线,意为让灾病随着风筝在风中消逝。 清人潘荣陛所着的《帝京岁时纪胜》就记载时人在清明祭扫时玩放风筝比赛的风气,达到了“倾城而出”的盛况,书云:“清明扫墓,倾城男女,纷出四郊,提酌挈盒,轮毂相望。各携风纸鸢轴,祭扫毕,即于坟前施放较胜。”从其纪胜可知,出郊的扫墓人在祭扫完毕后,便在坟前施放风筝。清代曹雪芹的名著《红楼梦》也在元宵灯谜中,反映了这一风物、风情:“阶下儿童仰面时,清明妆点最堪宜。游丝一断浑无力,莫向东风怨别离。” 上述秋千是女子的活动,而拔河则是男子的活动了,相传风俗起于春秋时代,在隋唐代时很流行。 拔河也是唐朝宫中风动一时的清明活动。拔河,古人叫“牵钩”,是来自襄汉的风俗,相传本是楚国的一种教战训练。北宋王谠《唐语林》描述“拔河”是“以大麻绳,长四五十丈,两头分系小索数百条,挂于胸前,分两棚,两向齐挽。当大绳之中,立大旗为界,震声叫噪,使相牵引”。 又有说以“拔河”祈求丰穰,所以受到历代帝王的提倡。拔河怎样祈求五谷丰登?拔河游戏进行时,配以鼓节加上观众群噪歌谣,喧呼动地,震惊远近,宛然是一场祈丰年的祭典。《隋书.地理志下》有记载:“(南郡、襄阳)二郡又有牵钩之戏,……钩初发动,皆有鼓节,群噪歌谣,振惊远近,俗云以此厌胜,用致丰穰”。 唐中宗时曾在清明节亲御宫中梨园的球场下令侍臣拔河为戏。唐玄宗时,好几次行令拔河游戏,《唐语林》描述当时拔河规模盛大“挽者至千余人,喧呼动地,蕃客庶士,观者莫不震骇。”当时的进士薛胜作了《拔河赋》,当时人争相传看,显见拔河在当时成了一时尚游戏。 清 沈源《 清明上河图》 虹桥一景 (局部),可见清明节熙熙攘攘的景象。(国立台北故宫博物院)户外踏青、扫墓时,游人自然也就吸引了不少的摊贩丛聚成市,玩的、吃的、喝的应有尽有。南宋一代西湖扫墓时节,摊贩聚集西湖成集市,热闹情景不亚于今日。南宋周密《武林旧事》记载当时景况:“是日倾城上塜,……苏堤一带,桃柳印阴浓红翠间错走索、骠骑、飞钱、抛钹、踢木、撤沙、吞刀、吐火、跃圈、斤斗、舞盘、及诸色禽虫之戏,纷然丛集。而外方优妓、歌吹、觅钱者,接踵承应。又有彩妆傀儡、莲船、战马、锡笙、鼗鼓、琐碎戏具,以诱悦童曹者,在在成市。” 古代在寒食节禁火禁举炊,只食冷食,到了清明节就有新火。通常清明节的祭祖祭品很丰盛,备有“三牲”或“五牲”,各种粿类的点心如红龟粿、鼠麹粿、草仔粿,还有水煮蛋或咸鸭蛋、润饼等等,这也是方便在郊外祭祀的冷食,同时又是表现节俗意义的食物。古人在上坟祭拜祖先后将粿子分给当地的小孩子吃,这种习俗称为“揖墓粿”(又称乞墓粿、印墓粿),象征“祖德流芳”。在祭祀完成后回家前,要将鸡蛋、鸭蛋等在墓碑上敲碎,将蛋壳丢在坟上,象征“脱壳”或“蝉蜕”,表示新生。 润饼又名春卷,是方便吃的冷食,也是清明节习俗中的代表食物之一。(连震黎/大纪元)“润饼”又叫春卷,以薄饼皮包春蔬,也是一种清明节冷食。润饼来源的传说中,一说是在清朝太平天国的时期,当时的战乱一直蔓延到闽南,尤其是漳、泉一带,由于兵荒马乱,没有时间准备祭品,便有人想出一个办法,把所有的食物卷进薄面皮中,以此来祭拜祖先。 中国古代就有开春吃“五辛盘”去寒、活络筋脉保健、甦春困的习尚,南北朝时代《荆楚岁时记》记载“立春日,作五辛盘。……辛盘得青韭。”到了唐朝时立春有吃“春盘”习俗,盘中满满的春疏配上春饼,据唐代著作《四时宝镜》记载:“立春日,食芦(音萝)菔、春饼、生菜,号春盘”。春盘可说是春卷的前身,流传到后代到今天。 润饼传至闽南,尤其在漳、泉一带盛行,并随着移民在台湾风行,成为清明节的应节食品。今日台闽一带居民吃润饼还保有古代春饼之风,也带有“五辛盘”的风味,桌面上常常不下十种的春蔬中少不了辛味蔬菜,例如蒜苗、香菜、韭菜、芹菜等等。润饼除了卷春蔬,蛋皮、豆干丝、肉丝等等材料也常见,调味以糖粉和花生粉为主。 古人多样的清明节俗活动,在季春之初春光明媚中进行,不管是缅怀先人、禳灾袪病的祈福,或是踏青郊游、舒展身心的游憩,或是交际酬酢、展望未来,在身心灵各方面都展现了充实丰富的内涵。 清明节,踏青节,煦煦春阳下,生者伴死者,男男女女伴老老少少,展现人间成、住、坏、灭的循环尽在天地间。@* 责任编辑:方沛 相关新闻: 编辑推荐: 热门新闻: 下载翻墙软件浏览原文:9大清明节习俗 你知道多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