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翻墙 | 三退 | 诉江 | 中共卖国 | 贪腐淫乱 | 窜改历史 | 党魁画皮 | 中共间谍 | 破坏传统 | 恶贯满盈 | 人权 | 迫害 | 期刊 | 伪火 社论 | 问答 | 剖析 | 两岸比对 | 各国褒奖 | 民众声援 | 难忘记忆 | 海外弘传 | 万人上访 | 平台首页 | 支持 | 真相 | 圣缘 | 神韵 | |
龙舟是中国龙文化的一种表现,含有神传文化的思想。 说端午节就不能不想起划龙舟。划龙舟是因为救屈原、悼屈原而来? 传说中,战国后期,楚国郢都被秦国攻破,被流放中的屈原,眼见国家岌岌不保,他对国君的忠谏完全不被采纳、他一腔热忱完全无法效力……爱国的屈原抱着一片忠贞投身汨罗江,楚人纷纷划舟去搜救。 但其实,龙舟文化比这还早得多。 龙舟是古时天子专用的交通工具。古书中有不少记录,这里举述几个。 在西周的史书《穆天子传》(又名《周王游行》)中,对周天子有这样的记载,“天子乘鸟舟、龙舟浮于大沼。”表示西周当时已有龙舟。 周天子穆王是西周的第五位天子,在位达55年,约于公元前十世纪时。屈原在世的年代约当公元前340年到278年,即公元前4—3世纪,所以按这时间来推算,龙舟的历史比屈原还要早得多。 另外,《淮南子》书中记载,晏子说过:“昔者秦缪公乘龙舟而理天下。”春秋五霸之一秦穆公(?-公元前621年,也称秦缪公),在位39年(公元前659年-前621年),穆公在位期间是在公元前七世纪,也早于屈原的年代。 关于龙舟的记载,还有《三国志?文帝纪》,讲魏文帝曹丕(公元187年-226年)亲自驾驭龙舟循着淮水,巡幸寿春:“亲御龙舟,循蔡、颕,浮淮,幸寿春。 ” 以及《隋书?食货志》记载,隋炀帝御龙舟巡幸江都,“造龙舟凤艒,黄龙赤舰,楼船篾舫。……以幸江都”。一行大大小小船舫,舳舻相接,绵延二百余里。 泛龙舟也是一种充满诗意的游艺活动,晋朝三月三日的拔禊春游,王公贵族就泛龙舟溯游而上去探访春天。张华的诗《(太康六年)三月三日后园会诗》这样描写:“暮春元日,阳气清明……汎彼龙舟,溯游渚源。 ” 阳春滋荣的时节,锦绣纹饰、典丽的龙舟,合乐华池,祓濯清川,满足人禳灾延寿的心愿,不正应景? 在两军相交中,龙舟也是战船,起了震慑敌人的作用。 《三国演义》〈难张温秦宓逞天辩,破曹丕徐盛用火攻〉里描写魏国龙舟,可以运载大量兵士参与作战,“日夜并工,造龙舟十只,长二十余丈,可容二千余人;收拾战船三千余只。魏黄初五年秋八月,会聚大小将士……”描述魏文帝御驾龙舟亲征东吴。 东吴孙权近臣接获讯息,慌奏吴王孙权:“今魏王曹丕,亲自乘驾龙舟,提水陆大军三十余万,从蔡颍出淮,必取广陵,渡江来下江南,甚为利害。”让孙权大惊。 战国时代的墓葬品中有“御龙图”,宛然是龙舟的原形。看这张宝贵的出土古画《帛画人物御龙图》,岂不像活生生的“龙舟画”?图中有一戴着高冠着长袍的男子,腰佩长剑,手执缰绳,驾驭着一飞龙。龙旁有一鲤鱼。看龙身平伏又蜿蜒,龙爪在两翼,龙的头部高扬,似在水中冲风扬波,龙尾高翘、尾端卷曲。整条龙呈现舟子形状,这画宛然是龙舟的原形。 这画是陪葬品,1973年在湖南省长沙市子弹库一号墓被发现,推断是战国中期的画,反映战国时代的生命观、神仙思想:在人世中去世了的墓主,驾龙而归返回原乡。 屈原生活在战国后期,他写的《九歌?湘君》中,有“驾飞龙”过洞庭湖的描写:“驾飞龙兮北征,过吾道兮洞庭”。飞龙过洞庭水,隐约反映了战国的神仙思想。学者们认为所驾“飞龙”就是指龙舟。想必楚国当地江湖本已有龙舟,故划龙舟在汨罗江中寻找屈原的遗体。后来赛龙舟演变成纪念屈原的习俗。 中国文化与龙的关系深厚。中国古代还有“五龙治五方”的说法(《遁甲开山图》荣氏解)。龙主水,布云施雨,带来五谷丰登,《春秋繁露》〈同类相动〉篇有“以龙致雨 ”的说法,〈求雨〉篇讲到作龙求雨的具体作法。 从研究发现的历史文物来看,中国古代有非常丰富的“龙”文化。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有《玉龙猪》玉雕神似原始的“龙”字。商代金、玉龙雕器已经非常精美,如《蟠龙纹盘》、《龙冠凤纹》玉饰,雕工细致、神采飞动。在周代使用玉龙纹佩饰已经非常普遍。 龙主水,布云施雨,带来五谷丰登,所以装饰龙舟、赛龙舟活动,用来禳灾、祈雨,是一些地方的重要民俗。 “龙舟”文化在中国内涵丰富,真是洋洋大观。现在,在世界各地,观赏龙舟赛事也成为众人喜爱的娱乐活动。@*# 责任编辑:王愉悦 相关新闻:编辑推荐: 本文转自大纪元(国内需用翻墙软件才能访问) 下载翻墙软件浏览原文:【文史】丰富龙舟文化 起源早于屈原时代 手机上长按并复制下面二维码分享本文章: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