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Latest commit

 

History

History
99 lines (98 loc) · 27.1 KB

n13973723.md

File metadata and controls

99 lines (98 loc) · 27.1 KB

大纪元首页国际新闻大陆新闻大纪元评论传统文化生活消费娱乐休闲健康独家头条要闻
翻墙 | 三退 | 诉江 | 中共卖国 | 贪腐淫乱 | 窜改历史 | 党魁画皮 | 中共间谍 | 破坏传统 | 恶贯满盈 | 人权 | 迫害 | 期刊 | 伪火

社论 | 问答 | 剖析 | 两岸比对 | 各国褒奖 | 民众声援 | 难忘记忆 | 海外弘传 | 万人上访 | 平台首页 | 支持 | 真相 | 圣缘 | 神韵

【财商天下】全球抗通胀 中国却陷通缩威胁

CPI和PPI持续走弱,中国已进入通货紧缩?跟通胀相比,通缩对经济危害更大?中国的通缩是什么引起的?中国经济正陷入资产负债表衰退的恶性循环中?(大纪元制图)

【大纪元2023年04月16日讯】中共统计局近日公布了3月份的物价指数,CPI和PPI双双走弱,并低于预期。那么,中国是否已经出现或即将出现通货紧缩呢?通货紧缩到底是怎样形成的,它对经济有什么样的危害呢?中国经济是否正在陷入资产负债表衰退的恶性循环之中呢?我们今天就来谈谈这些内容。

什么是通货紧缩?

那么,什么是通货紧缩呢?

通货紧缩(deflation),是指一段时期内价格总水平的普遍持续下跌,就是通货膨胀(inflation)的反义词。通常,我们用消费者物价指数(CPI)来衡量价格总水平。如果CPI持续负增长,就代表通货紧缩来了。

还有一个容易和通货紧缩混淆的概念,就是反通货膨胀(disinflation)。反通货膨胀,是指跟之前相比,价格上升的速度放缓了,但价格总水平仍在继续上升,而不是像通货紧缩那样,出现价格的负增长。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通货紧缩呢?经济学家认为,造成经济通货紧缩的两个主要原因是:总需求下降和总供给增加。

引起总需求下降的因素,可能是货币供应下降,或者是信心下降等。

举例来说,如果一个国家的央行实施紧缩货币政策,降低货币供应,就会导致利率上升,那么随着借贷成本的上升,人们就会减少消费和投资,这就会抑制经济支出,就比如现在的美国等西方国家目前的状况。

再有,如果发生了一些负面事件,比如全球疫情大流行,导致人们信心下降,对未来经济更加悲观,他们就会增加储蓄并减少当前支出,从而导致总体需求下降,就像现在中国正在面临的问题。

通货紧缩的另一个诱因,就是总供给增加,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生产成本降低,或者技术进步等。

比如,石油,如果价格下降,那么生产成本就会降低,生产商就能增加产量,但这可能导致商品供过于求,生产商面临激烈竞争,就需要降低价格销售。

那么,可能有人会问,价格降低对消费者不是好事吗?未必。

如果是个别商品价格降低,或者价格总水平的降低是一个暂时现象,那么这可以促进消费。但是,如果发生通货紧缩,导致价格总水平普遍而持续下降,那就会造成严重的经济问题了。

通货紧缩通常发生在经济衰退期间,被认为是不利的经济事件,可能对经济造成许多负面影响,包括失业率上升、债务实际价值增加,以及螺旋式通缩等。

比如,在通货紧缩期间,随着价格下跌,公司利润减少,一些公司可能会通过裁员来削减成本,所以失业率会上升。

而且,一旦出现通缩,预期未来价格会再下跌,消费者也会延迟购买。

另外,在通货紧缩时期,利率往往会上升,这会使债务变得更加昂贵,消费者和企业往往会因此减少支出。

更糟糕的是,通货紧缩会导致螺旋式通缩(deflationary spiral)。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价格水平的下降会带来连锁反应,引发恶性循环。

举例来说,价格下跌可能会导致公司减少产量甚至裁员,进而带来收入下降,而较低的收入又会抑制需求,从而导致价格会进一步降低。然后,这种负反馈循环不断继续下去,就会让糟糕的经济形势不断恶化。

所以,通货紧缩,有可能预示着即将到来的经济衰退和艰难的经济时期,是一个重大的经济挑战。

中国经济是否进入通缩?

那么,大家看到,最近一段时期,关于中国是否已经进入通缩的讨论突然增多了,这是为什么呢?

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中共统计局在4月11日发布了今年3月份的物价指数,显示中国经济呈现出通货紧缩的态势。

官方数据显示,3月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就是通常所说的消费者物价指数CPI,环比下降了0.3%,而且是连续第二个月环比下跌;同时,3月CPI同比上涨了0.7%,和2月比较,涨幅回落0.3个百分点,创下2021年9月以来的新低,也是一年多来首次跌破1%。

另外,3月份的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就是通常所说的生产者物价指数PPI,和上月持平,已经连续两个月零成长。但是,3月PPI同比下降了2.5%,和上月比较,下降幅度扩大了1.1个百分点,已经是连续6个月下跌,也是33个月来的低点。

这些数据显示,尽管中共官方声称经济复苏,但中国的内需仍然乏力。比如,《南华早报》引述野村证券分析师的看法表示,3月份通胀数据下降,表明疫情后的复苏势头依然疲弱,让市场感到失望。

另外,在去年CPI增长2%之后,北京当局将今年的CPI增长目标设定在3%左右。但凯投宏观(Capital Economics)的经济学家认为,中国今年达不到政府设定的通胀目标。

所以,3月份的物价数据发布后,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是否已经进入了通货紧缩,但是看法不尽相同。

比如:《财新周刊》4月13日的报导提到,中金宏观研究团队认为,通货紧缩应该伴随着货币供应量增长的下降,但中国的货币信贷充足,2月和3月的广义货币供应量(M2)同比增速持续创7年新高,所以,当前中国经济的物价形势并不符合通缩的定义。

报导还提到,国民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王小鲁也认为,货币走高,价格走低,这不是通缩,而是产能过剩和消费需求不足抑制了价格上涨。

但是,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教授刘煜辉早前就明确提出:“中国眼下的经济形势,一句话来讲,通缩开始了,经济已经落入衰退象限。”

从需求端来看,家庭部门没钱了,6个荷包都瘪下去了。中国家庭部门的总负债占可支配收入的比例,已经高达137.9%,而美国家庭的债务率的水平大概是90%。

由于高债务,今年1~2月份,中国家庭部门的信贷总量只有2,900亿元,而在正常情况下,比如说在2021年,一个季度家庭部门的信贷投放,应该是3万亿元水平。

从供给端来看,突出的矛盾是价格内卷。刘煜辉举例,年初时特斯拉降价,把整个中国的车链带入了严重的内卷,从终端车一直到上游的锂矿。锂盐去年最高峰时的价格是60万元一吨,3个月的时间就跌到了25万元。

现在的老百姓不买房,还要提前还贷,如果车辆再出问题,房和车两个加在一起,差不多就是整个制造业的70%,所以问题相当严重。

但是,在之前的15个月,中国进行了高强度的货币信用投放,M2增长了40万亿元以上,却依然没有阻止经济滑向通缩:实体经济的脉搏依然很微弱,房地产没什么反应,金融资产也没涨。股票是个存量市场,基金也卖得不好。

那么,为什么会这样呢?

如果按照我们一开始介绍的造成通货紧缩的原因来看,中国经济走向通缩,肯定不是因为生产成本下降或者技术进步导致的总供给增加,也肯定不是由于货币供应下降造成的总需求减少,那就只剩下一个原因,就是:信心下降造成的总需求减少,尤其反映在家庭部门和私人企业的信心下降。当然,还有可能是人口数量的骤减导致的需求减少,这个因素,我们今天先不讨论。

那么,信心下降造成的总需求减少,事实来看,也确实如此。

比如:经济学家任泽平表示,为什么中国金融强劲而物价“通缩”呢?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信贷扩张但资金没能流入实体经济,形成空转或沉淀,说明企业和居民对未来预期仍然谨慎,预防式储蓄明显。

经济学家陶冬也指出,今年以来,政府对经济的刺激力度不可谓不大,仍然是2009年“四万亿”刺激政策的套路,却没有取得当年的效果,究其原因,恐怕是政府的刺激措施,基本局限在国企和地方融资平台层面上,民企没有分到一杯羹,所以经济刺激措施无法撬动更大规模的投资,也无法使经济全面恢复活力。

刘煜辉也指出,大量的货币信用都消耗到了低效率的存量经济所溢出的巨量沉淀成本上,包括:房地产面临去库存;地方政府65万亿元的平台债务;以及庞大的国资和国企体系。所以,中国去年M2的净增长达到28万亿元人民币,也只获得了6万亿元的GDP。

他还进一步指出,中国经济目前的困境,核心问题是微观信用基础的崩坏,实质是资产负债表的衰退,特别是家庭部门资产负债表的衰退。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国现在的时点就是15年前的美国,30年前的日本。

中国陷入资产负债表衰退?

那么,什么是“资产负债表衰退”(balance sheet recession)呢?

这是野村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辜朝明(Richard C.Koo)提出的理论,用来解释20世纪90年代日本的经济衰退和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大萧条。

按照这个理论,资产负债表衰退的成因是私人部门的高负债,导致个人或企业普遍地偿还债务以增加储蓄,而不是消费或投资,进而导致经济增长放缓或下降,从而引发了经济衰退。

通常是,经济在经历一段时期的乐观向好之后,在某些领域,比如房地产、股票上可能出现非理性的资产泡沫,为了抑制泡沫的无限膨胀,政府当局会采取措施(紧缩性货币政策),导致资产泡沫破裂。

而这,不正是中国目前面临的情况吗?

在北京当局的政策调控下,中国的房地产泡沫被刺破,个人和企业的资产负债表受到严重冲击,资产端大幅缩水,而负债并没有显着变化。为此,个人和企业都极力偿还债务,不管利率多低,个人和企业都不想投资,经济陷入流动性陷阱,货币政策失效。

那么,一旦陷入通货紧缩,要怎样才能摆脱呢?可能非常困难,日本就是一个例证。尤其是,通缩可能会带来预期的改变:企业对盈利的预期下降了,投资就少了;消费者对收入的预期下降了,消费就少了。通缩心态一旦形成,就可能导致消费、投资情绪的螺旋式下降,而中国正在滑向这个陷阱之中。

策划:宇文铭
撰文:李松筠
编辑:蔚然、宇文铭
剪辑:曲歌
监制:陈思雨
关注“财商天下”:https://bit.ly/GJEconUND

责任编辑:连书华

相关新闻:

  • 【财商天下】OPEC+ 突然减产 传递什么信息?
  • 【财商天下】韩头号支柱爆雷 三星被谁拖累?
  • 【财商天下】自杀频传 中共急查“五失”能救经济?
  • 【财商天下】首提经济衰退 美联储暗示5月加息

  • 编辑推荐:
  • 中共的伪火骗局
  • 韩丽明:麻雀的哀歌
  • 澄清长江日报诽谤文章 武汉退休干部的故事
  • 热门新闻:
  • 故宫六百年不淹水是怎样作到的?为何纪录不保?
  • 她的过去和现在:用舞蹈完成父亲遗愿
  • 安宁病房护士经验谈:临终者最惊人的3件事
  • 【未解之谜】怪谈和尚:世界面临大重启 2024-2029很关键?
  • 【秦鹏观察】中共央行借入国债 无锚印钞来了?
  • 【远见快评】“火箭军”又出大事 秦刚有下落?
  • 【未解之谜】“黛玉”再次转世归来?陈晓旭的四世轮回
  • 分析:台商撤离冲击中国经济 也令中共尴尬
  • 沈舟:中共海军急缺战列舰 但从未造过
  • 那英感染带状疱疹 以半边脸妆容亮相《歌手》
  • 吴亦凡入狱3年 网传其母欲卖豪车换现金
  • 何韵诗网上音乐会两度中断 因港警到场查身份
  • 《怪兽8号》影评:乱吃东西竟成当英雄的机遇
  • 被问赵又廷私下如何叫她 高圆圆回答笑翻全场
  • 专家:在游轮上吃自助餐 盘子不能重复盛菜
  • 空服员希望乘客在飞机上别做这件事
  • 到英国旅游数周 美国女子谈“文化冲击”
  • 赚多少钱才够 赚多少才算富人 美国人有答案
  • 为什么棉质衣物洗了会缩水? 如何抢救?

  • 本文转自大纪元(国内需用翻墙软件才能访问)

    下载翻墙软件浏览原文:【财商天下】全球抗通胀 中国却陷通缩威胁


    手机上长按并复制下面二维码分享本文章:

    中共的伪火骗局
    永恒的见证
    善良女子被中共投男牢
    警卫目击活摘器官
    证人描述活摘恐怖
    揭开活摘器官黑幕
    马克思的成魔之路
    藏字石 蕴天机
    关注三亿人三退
    解体中共复兴中华
    中共迫害良心律师
    三百多万人举报江泽民
    这些官员为何起诉江泽民
    海峡两岸的强烈对比
    加拿大总理的贺信
    探寻真相兼听则明
    印度媒体报道东方
    不一样的海外校园
    从大师到徒弟的传奇
    亿万人与东方一本奇书
    大陆见不到的震撼场面
    人心向善 大陆当初盛况
    追寻真理 这书讲什么
    下载免费翻墙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