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墙 | 三退 | 诉江 | 中共卖国 | 贪腐淫乱 | 窜改历史 | 党魁画皮 | 中共间谍 | 破坏传统 | 恶贯满盈 | 人权 | 迫害 | 期刊 | 伪火 社论 | 问答 | 剖析 | 两岸比对 | 各国褒奖 | 民众声援 | 难忘记忆 | 海外弘传 | 万人上访 | 平台首页 | 支持 | 真相 | 圣缘 | 神韵 | |
我觉得《奥本海默》这部电影还缔造了一项影史上最吊诡的纪录,那就是:“每一个人都看得津津有味,但是每一个人看到的内容深度其实大不相同。”电影散场后,尾随一群观众默默离开戏院,我其实很想拦住他们、大声告诉他们我看到的电影内容,包括那些电影中已经说出来的,还有那些没有、或没时间说出来的故事。 电影《奥本海默》上映时,我在第一时间就冲去戏院,享受一个人快乐3小时的美好时光。之前网络上就有许多人介绍或讨论这部电影,一致的看法是:想要能欣赏这部电影最好能事先做一些功课,看一些书、补充一些相关的背景知识。 的确,自己看完这部电影之后觉得非常享受,而且受益良多。导演与编剧们一定大费周章地消化了大量且不同面向的素材,并耗尽脑汁,才能编织出这样一部宏观、完整、却又细致的史诗级电影。我一个人占据着戏院一个偏僻黑暗的角落,随着3小时的剧情推演展开,过去多年来阅读相关书籍的记忆与个人的经验如流水般地释放出来,汇聚成一个以奥本海默为中心的广阔水域;又仿佛这部电影让许多彼此藕断丝连却又错综复杂的碎片一一归位,完成一幅宏伟壮观、色彩缤纷的大拼图。 想要能看懂这部电影,很可能要能对以下几个主题都具备一定的了解能力: 1. 近代物理学的发展史,特别是原子物理与量子力学。这部电影大部分的角色都与此相关,因此如果不能了解他们在近代物理发展史上的贡献、影响、与彼此间的互动,就会很难理解电影中的一些关键情节。 2. 曼哈坦计划的前因后果,以及对二次大战与日后美国政府推动科学计划的影响。这个美国在3年(1942-1945)内集中庞大国家资源与当时最优秀的头脑,一举制造出足以毁灭人类文明之终极武器的计划,出自于偶然的发想(爱因斯坦因为担心德国会抢先一步发展出核子武器,因此在一封写给当时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的信上签字),却逼近人类文明与其终极命运的核心。 3. 知识界的左倾风潮与1950年代美国的麦卡锡主义。有人说共产主义的红潮在二次大战结束时(1945年)达到它的最高点,这是指当时以苏联为中心的共产世界瓜分了一半的世界版图。吊诡的是,在这之前几年的二次大战中,正是由于美国这个世界超级兵工厂源源不断地援助二战盟友苏联,才得以坐大共产世界的版图。等到美国政界人士回过神来,发觉共产集权统治对自由民主世界的侵略与威胁,才又一百八十度大转弯,极力对抗苏联领导的共产集团,甚至矫枉过正地打击美国国内具有左倾思想的自由主义者,造成风声鹤唳、具有强烈猎巫性质的麦卡锡主义。 因此,这部电影的内涵与企图心是极其庞大的,而且也成功达阵了。我觉得,《奥本海默》这部电影也缔造了一项影史上最吊诡的纪录,那就是:“每一个人都看得津津有味,但是每一个人看到的内容深度其实大不相同。”电影散场后,尾随一群观众默默离开戏院,我其实很想拦住他们、大声告诉他们我看到的电影内容,包括那些电影中已经说出来的,还有那些没有、或没时间说出来的故事。而这些“故事”都源自于我过去四十年来零零落落看过的书籍。 《奥本海默》(Oppenheimer)片场照,好莱坞大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右二),男主角席尼?墨菲(右一)。(UIP提供)四十多年前还在大学时代,就已经接触过后来成为诺贝尔物理奖得主理查?费曼(Richard Feynman)教授的书籍《别闹了,费曼先生》(Surely You’re Joking, Mr. Feynman!)。费曼被称为“科学界永远的顽童”,这是一本趣味盎然、生动活泼的回忆性书籍,描述费曼从小到成年时期的成长经历,当然也包括他在美国一流学府(MIT, Princeton, Cornell)渐渐认识量子力学的过程,也包括他参与曼哈坦计划的点点滴滴。透过这样的书籍,第一次了解到美国在二次大战期间所推动的曼哈坦计划,年纪轻轻二十几岁的费曼早早就被奥本海默选入曼哈坦计划的理论物理组,协助进行大量的物理计算工作。 书中有相当大的篇幅描述年轻的费曼如何在实验室与办公室中作弄那些严肃古板的军方人员,包括曼哈坦计划真正的幕后主导者——美国陆军工兵部队少将莱斯利?格罗夫斯(Leslie Richard Groves Jr.),在这部电影中他由好莱坞著名影星麦特?戴蒙饰演。四十年后的电影补足了四十年前书中欠缺的影像。在这部《奥本海默》的电影中,费曼出现的次数不多,例如那个在第一次核爆试验时不愿戴上保护目镜、自顾自地坐在吉普车中打鼓的高个子年轻人。 不过,真正触动我对于奥本海默了解的,其实是年轻时无意中发现的一本书《宇宙波澜》(Disturbing the Universe),作者是佛里曼?戴森(Freeman Dyson),他是英国人,也是一名天才型的数学与物理学家。他在二战期间、还在念大学时就被征召进入英国空军服役,二战结束后于1947年到美国康奈尔大学留学,认识了大他五岁的费曼,并且成为至交。 戴森在这本书中详细诉说了他如何在康奈尔大学结识费曼这位伟大的天才,并且跟着他学习最新的量子力学与图案化的计算方法。他以非常细腻生动的笔触,描绘出那时候在康奈尔大学物理系中,包括费曼在内、以及许多曾经参与曼哈坦计划的学者,是如何面对后来发生在奥本海默身上的重大事件;包括他如何后悔自己主持了原子弹的研发,认为他自己的双手沾满鲜血;如何在麦卡锡主义者的调查与迫害下,被迫停止从事任何与原子能相关的研究。 戴森在这本书中也提到,他是如何与费曼结伴开车旅游,从康乃尔一路开车绕行了美国一大周,最后来到普林斯顿,去会见当时在那里担任高等研究院院长的奥本海默。书中也多处提到他与奥本海默在普林斯顿大学的接触、互动与观察,非常生动且立体地塑造出一个巨大、复杂、深刻的、多面向的奥本海默。现在想想,戴森以文笔说故事的功力与这部电影的导演克里斯多福?诺兰(Christopher Edward Nolan)的电影演绎能力还真是旗鼓相当。戴森以近距离观察的方式,根据自身第一手的接触、观察与了解,解读了这群参加曼哈坦计划的科学家们,以及日后如何面对自己心中的困惑、纠结与挣扎。在后来的岁月中,如同部分参与曼哈坦计划的科学家,戴森日后也投入反核子发展与追求世界和平的努力中。 《奥本海默》(Oppenheimer)剧照,席尼?墨菲(中)饰演原子弹之父罗伯特?奥本海默。(UIP提供)与《奥本海默》这部电影有关的第三本书,是一本我在无意中发现的、有关恩里科?费米(Enrico Fermi)这位意大利裔物理学家的回忆文章。费米绝对是近代物理与原子科学中的大物理学家,除了得过诺贝尔物理奖之外,更是许多近代物理创新研究的开创者与奠基者。更难得的是他的研究兼顾理论与实验,最著名的成就是在芝加哥大学的工厂中实现了人类首次的核分裂连续反应,是原子弹的设计师和缔造者之一,被誉为“原子能之父”。在电影《奥本海默》中,费米出现的次数不少,而且扮演此角色的演员与真实的费米还颇为相似,个子矮矮小小的、有一点点的秃头,一眼就可以认出来。 费米本身并不是犹太人,但是他的太太是犹太人,因此也在纳粹与法西斯主义高涨的1930-1940年代离开意大利来到美国。我发现的这本英文书,其实是在费米过世以后,由他的学生们所写的追悼与纪念的文章。在这些文章中,还包含后来的诺贝尔得奖者杨振宁,他曾在芝加哥大学跟随费米攻读博士学位。在这本书中,杨振宁所写的文章也谈起了另一位电影《奥本海默》中的重要角色——爱德华?泰勒(Edward Teller),他是出生于匈牙利的犹太裔理论物理学家,后来被誉为“氢弹之父”。电影《奥本海默》中泰勒的角色是颇为负面的,饰演他的演员与照片中的泰勒本人也非常相似,身材高大、浓眉大眼,一身的抑郁、冲突与不安。 在电影与真实的世界中,泰勒的角色是极富争议性的,主要原因是他极力主张美国应该发展威力更强大的氢弹,以武力震慑苏联等共产国家。这可能与他匈牙利而且又是犹太人的背景有关,因为历史上匈牙利一直被大斯拉夫民族主义的俄罗斯所胁迫,而且不论在帝俄时期或共产苏联时期,俄罗斯人对犹太人的迫害与打压都是持续不断的。也可能基于同样的原因,泰勒与奥本海默最终分道扬镳,并且在奥本海默的听证会上提供不利于他的证词,在物理学界中被视为叛徒。不过在这本书中,杨振宁对泰勒的描述则是相对正面的,特别是在杨振宁完成博士论文的过程中,泰勒提供了相当多的建议与帮助。◇ (未完待续) 责任编辑:林芳宇@# 相关新闻:编辑推荐: 本文转自大纪元(国内需用翻墙软件才能访问) 下载翻墙软件浏览原文:《奥本海默》:一部重量级、史诗级的电影(上) 手机上长按并复制下面二维码分享本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