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墙 | 三退 | 诉江 | 中共卖国 | 贪腐淫乱 | 窜改历史 | 党魁画皮 | 中共间谍 | 破坏传统 | 恶贯满盈 | 人权 | 迫害 | 期刊 | 伪火 社论 | 问答 | 剖析 | 两岸比对 | 各国褒奖 | 民众声援 | 难忘记忆 | 海外弘传 | 万人上访 | 平台首页 | 支持 | 真相 | 圣缘 | 神韵 | |
【大纪元2018年01月08日讯】接上篇) 文革十年浩劫,就像一张密不透风的大网,这张网从天南横贯地北,中国人没有几个能漏网的。早在1957年就被打成右派的张伯驹,注定在劫难逃。张伯驹因为做了两首金缕曲,以“反动文人”、“封建阶级的孝子贤孙”、“右派分子头子”,“资产阶级安放在吉林省文化界的定时炸弹”等八项罪名遭抄家、批斗。 据说,红卫兵抄张伯驹家时,将他的藏品放火焚烧,张伯驹跪在火旁一遍遍哀求:“你们别烧了,要烧就烧我吧,这可都是咱们国家的宝贝啊,烧了就再也没有了。” 2013年第9期《炎黄春秋》,发表了张一虹的《文革中我两次见到的张伯驹》。作者讲述了亲眼目睹的张伯驹在一次批斗会上的遭遇—— 1966年8月27日,张伯驹被吉林省省直文化系统的造反派批斗。有人勒令几十个“牛鬼蛇神”,沿跑道爬着示众。渐渐地,有些年老体弱的人,向前蠕动的速度放慢了,落后了。爬了一圈之后,年龄最大的张伯驹被甩在了最后面,越来越远,直到他的两只胳膊再也不能伸屈,终于停在那里一动不动…… 突然有一个彪形大汉快步奔了过去,弯腰拽住了张伯驹的衣领,如同拖着一具尸体,迅速跟在爬行队伍的后面,向前奔去…… 终于,又示众了一圈之后,漫长的爬行总算是停止了。众目睽睽之下,张伯驹静静地躺在那里。 1969年,71岁的张伯驹被打成“现行反革命”,勒令从吉林博物馆退职,下放农村劳动改造。舒兰县革委会不愿意要这么两个包袱。两位老人无奈只好回到北京。女儿张传彩回忆说,老房早已被人占了,只留下一间10平米的小屋。没有户口,没有工作单位,没有经济来源,老两口只有靠亲戚朋友接济度日。曾经拥有无价国宝的翩翩公子,如今变成了生活无着的落魄老汉。 后来,刘海粟问及张伯驹被打成右派有何感想。张伯驹坦诚回答:“此事太出我意料……不过我告诉自己,国家大,人多,个人受点委屈不仅难免,也算不了什么,自己看古画也有过差错,为什么不许别人错我一顶帽子呢?” 大度如此张伯驹,可是,他的国于他,却没有如此的大度。 1982年2月,张伯驹患感冒住进北大医院,被安排在八人间病房。潘素提出换个单间或双人间,利于病人休息,但被医院拒绝了:张伯驹不够级别!已经84岁的张伯驹,挤在嘈杂的病房里,目睹死亡,心神不安闹着要回家。等到同意调院的批示下来,张伯驹已然离世。 张伯驹的学生跑到北大医院门口叫骂:你们知道张伯驹是谁吗?他是国宝!你们说他不够级别住高干病房?呸!我告诉你们——他一个人捐献给国家的东西,足够买下你们这座医院!把那些住高干病房的人,都扒拉一遍,看看哪个的贡献,能赶上张伯驹? 艺术大师刘海粟曾说:“他(张伯驹)是当代文化高原上的一座峻峰。”是的,张伯驹是一座峻峰!其品德令人高山仰止,其学问令人叹为观止。我们有理由给他千声赞! 然而,纵观张伯驹“以大戏始,以悲剧终”的人生,不由得又让人为他扼腕长叹! 一叹张伯驹 为文物流失奔走呼吁,视文物重于生命的张伯驹,把散尽万金购得的国宝悉数献给了中共政权。他万万没有想到,谁才是破坏中国文物的罪魁祸首和江洋大盗。 1956年,张伯驹将稀世珍品——李白的《上阳台帖》,赠送给毛泽东。他在附信中说:“现将李白仅存于世的书法墨迹《上阳台帖》呈献毛主席,仅供观赏……”显然,张伯驹是把毛泽东当成伯乐了。然而,毛泽东发动的那场十年文革,给中国文物王国带来灭顶之灾。 1966年6月1日,《人民日报》一篇《横扫一切牛鬼蛇神》文章,拉开了“破四旧”的序幕。凝聚五千年中华文明的文物,古董、古迹、字画、书籍遭到史无前例的毁灭。凡是沾点文化边儿的东西,都在扫荡之列。 被誉为“中国最后的大儒”的国学大师梁漱溟先生回忆道:“他们撕字画,砸古玩,还一面撕一面唾骂是‘封建主义的玩意儿’。最后一声号令,把我曾祖父、祖父和我父亲在清朝三代为官购置的书籍和字画,还有我自己保存的,统统堆到院里付之一炬。红卫兵自搬自烧,还围着火堆呼口号。” 字画裱褙专家洪秋声老人,人称古字画的“神医”,装裱过无数国宝级文物。他耗尽家财、费尽心血收藏的名人字画,被红卫兵付之一炬。他含着眼泪对人说:“一百多斤的字画,烧了好长时间啊!” 江浙一带人文荟萃,明清两代留存下来的古籍特别多,仅宁波地区被打成纸浆的明清版线装古籍就有八十吨。 八国联军洗劫颐和园时,曾枪击万寿山顶的千尊琉璃浮雕佛像。中共的“破四旧”,似乎是为了替八国联军完成未竟的任务,八国联军没打中的佛像,都被红卫兵小将干掉了。 如此种种,实在是罄竹难书! 砸了、烧了、毁了,还不够。周恩来说:这些文物我们不要它,还可以出口换汇嘛!在中共眼里,民族文化的瑰宝是封建迷信的垃圾,倒是可以换取外汇搞“社会主义建设”。 1949年至1988年,外贸、商业、文物部门一直在有计划的组织“一般文物”批量出口,作为重要的出口创汇商品换取外汇,支援经济建设。这个举动被行业人士私下称为盗卖祖宗家业。曾任北京文物出口鉴定组组长的章津才证实:“中国出口的商品结构很单一,所以文物就成为重要的出口创汇商品之一。” 中共用文物换外汇数量惊人,据文物外贸统计显示,仅70、80年代每年就有百万件文物出口。无数文物珍宝,就这样被中共“合法、无限量限制”、廉价地卖到了海外。文革期间,外贸部门出口文物有时字画按捆卖、玉器论斤秤。据《参考消息》报道,保守估计,至少有一千七百万件文物流失海外,远超中国本土博物馆藏品总量。 文物古迹作为传统、文化的物质载体,蕴藏着中华民族数千年历史、传统、文化、艺术的精髓,包含着传统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从文物中,后人得以窥见古人的华彩。 中共破坏文物古迹是为了摧毁传统、文化,它所谓的封建迷信。这些文明之华一旦被毁,传统、文化就永远失去了承传的物质载体,也就随着被毁的文物一起飞灰湮灭了。如此恶行却被中共冠以“崇高”的“革命”名义。当我们愤恨于八国联军焚毁圆明园时,可曾想过,中共对文物古迹的毁坏更为彻底、更为恶劣,影响更为深远。当红卫兵小将高喊着“破四旧”、“造反有理”、“红色恐怖万岁”,将棍棒榔头铁锤挥向祖宗留下的宝贝的时候,仁义礼智信的传统美德也就随着“四旧”一同泯灭了。他们毁掉的不仅仅是文物,他们毁掉的还有中华民族的根,他们也毁了自己。文革造就了没有文化、没有道德的整整一代人。这一切都要拜中共所赐。悲夫,泱泱五千年文明古国竟被糟蹋成这种样子! 二叹张伯驹 1957年,张伯驹因恢复被毛泽东禁演的京剧传统剧目被打成右派。醉心艺术的他,不会明白同为戏迷的毛泽东为什么要打倒传统戏剧。 传统戏剧和文物一样是传承传统、文化的载体。戏剧寓教于乐,忠孝仁义、礼义廉耻在一个个戏剧故事、戏曲人物身上体现,神佛、明君、忠臣、慈母、孝子在小小的舞台上栩栩如生地展现。很多人可能一辈子不识字,没有文化,但脍炙人口、耳熟能详的戏剧能在艺术享受中潜移默化地将传统文化深入人心。中共要用无神论、阶级斗争那一套代替传统,作为传统载体的戏剧自然也在其毁灭之列。 毛泽东曾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戏迷,他有两千多盘磁带唱片,高兴了还同演员讨论唱腔风格。但这并不妨碍毛泽东对传统戏剧开刀。张伯驹做梦都不会想到,打倒传统戏剧的毛泽东却在偷偷地满足自己的戏瘾,而且还有供他一人专享的电视频道。 1974年底,身在长沙的毛泽东突然提出要看传统戏。众人闻之,无不惊骇!要知道,传统戏可是被中共称为“大毒草”的。可是,主席有令,谁敢怠慢?十多年没有上演过传统戏的湖南省京剧团立即组织演出,中央电视台派专家与湖南电视台一起昼夜加班。 没想到播放引来了麻烦,有观众给电视台打来电话:“反革命在传播传统戏《苏三起解》!”电视台推说可能是收到了香港台的信号,他说:“不可能!还有湖南电视台播音员张灵芝在报幕,说明电视台里也有反革命!”看来,毛泽东的“革命”非常成功,“观众”们已经把传统彻底抛弃了。 不久,“里面”传出指示,毛泽东要看湘剧和花鼓戏的传统戏。当天晚上,“现场”演出录像一直录到3点。第二天,“里面”传出话来:“主席看了哈哈大笑!” 很难用正常的思维来衡量毛泽东的所为,打倒了“封建迷信”的传统戏剧,自己却拿来解闷儿。也许,是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显示出了它强大的生命力,历经劫难而不死。 三叹张伯驹 张伯驹独具一双识别文物的慧眼,却至死也没有识破共产党,没有看透毛泽东。张伯驹在捐出文物的第二年,就被毛泽东打成右派。20年后,张伯驹依然很宽容:国家大,人多,个人受点委屈不仅难免,也算不了什么,为什么不许别人错我一顶帽子呢? 我要叹张伯驹错了,大错特错。错就错在张伯驹没有想过,反右打倒的是承载传统、文化的知识分子,真正摧毁的是他们所传承的传统、文化。以天下为己任、素有仗义执言传统风骨的“士”,被中共打断了脊梁,不是被消灭就是被禁言,抑或成为党的驯服工具。从此,党文化一统天下。 1971年,毛泽东78岁生日,已经被打成“现行反革命”的张伯驹作了一首《鹧鸪天?张伯驹赠毛主席七十晋八寿词》,对毛泽东赞赏奉承,并用他自成一家的“鸟羽体”写在宣纸上,呈给毛泽东。 此时,距文革开始刚刚过去6个年头,想必,张伯驹还没有忘记,红卫兵小将们在“毛主席”鼓动下大破“四旧”的情景。他耗尽家产和一生守护的国宝,瞬间就被“社会主义革命接班人”当作“旧世界”的垃圾砸了个稀烂。 伯驹已逝,君子不再。如果,种种慧眼能识文物、能通音律、能经商海、能上九天,却不能识破中共的本质、其背后的共产邪灵,那么,曾经的“右派”、“反革命”还会以别的面目出现,坚持“真、善、忍”的修炼者还会被打成“X教”分子,还会有众多的张伯驹被打倒,复兴传统只不过是党文化的再一次改头换面,而失去了传统文化的中华民族又何谈复兴。 参考资料: [1] 章诒和:《往事并不如烟》,(台湾)时报出版,2004年。 责任编辑:张宪义 相关新闻: 编辑推荐: 热门新闻: 下载翻墙软件浏览原文:天下收藏第一人张伯驹的悲喜人生(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