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墙 | 三退 | 诉江 | 中共卖国 | 贪腐淫乱 | 窜改历史 | 党魁画皮 | 中共间谍 | 破坏传统 | 恶贯满盈 | 人权 | 迫害 | 期刊 | 伪火 社论 | 问答 | 剖析 | 两岸比对 | 各国褒奖 | 民众声援 | 难忘记忆 | 海外弘传 | 万人上访 | 平台首页 | 支持 | 真相 | 圣缘 | 神韵 | |
听,苍茫的塞外沙场,又响起了雄壮的战鼓号角;看,遥远的西北边地,又燃起了无尽的烽火狼烟。无数大唐的好男儿,金戈铁马奔赴万里之外的边关,追寻建功立业的理想,实现忠君报国的荣耀。 在那个开拓有为的鼎盛时代,即使是文人书生,也有着投笔从戎的豪情、拜将封侯的壮心。他们落笔成诗,记录下从军生涯的种种见闻,编织成唐诗中最为阳刚雄浑的边塞诗歌。博大壮美的盛唐气象,在这些诗歌中展现淋漓。 一位来自长安的青年书生,一路西行到塞外游历,他或许没有披甲上阵的机会,却做着一腔热忱的军旅梦。他用诗意的眼光穿越汉唐历史,纵览古今边关战事,写下两首七绝,表达了对国士良将的慨叹,以及对克敌立功的渴望。这就是王昌龄的《出塞》: 其一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其二 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 城头铁鼓声犹震,匣里金刀血未干。 “秦时明月汉时关”,开篇就是横绝大唐的千古名句。头顶的明月,眼前的关隘,那是自遥远的秦汉时代,就存在的塞上风光。诗人以千年、万里为单位,从至高至远处挥洒如椽大笔,描绘出苍然旷远的月下边关图。仅仅七个字,就把千年历史和当今战争巧妙联系起来。他更在字里行间,流淌出包罗天地的悠悠边情,以及怀古抚今的漫漫思量。 从秦汉时起,中华王朝就和西北游牧民族的战争不断,也创造了许多军事史上的奇迹。图为北宋《山阴会战图卷》局部。(公有领域)从秦汉时起,中华王朝和西北游牧民族的战争就不断,也创造了许多军事史上的奇迹。秦始皇时期,将军蒙恬北逐匈奴,修筑万里长城,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汉武帝时期,卫青、霍去病两位大将,大败匈奴,从此漠南无王庭,树立强汉军威。 然而,边疆的战事绵延不断,秦月汉关见证了汉族男儿长年累月地远征、戍边,直到千年后的唐朝,这样的景况依然没有改变。诗人自然地引出第二句感叹:“万里长征人未还”。诗人感佩将士们背井离乡、报效国家的无私精神,也饱含了战火难熄、征夫难归的感怀。 之后,他笔锋一转,去探讨战争背后原因,正是“但使龙城飞将在”。“但使”是一个假设,恰恰是国家缺乏汉朝那样的英雄人物坐镇边关。汉朝的飞将军李广,令匈奴闻风丧胆;大将军卫青,直捣龙城,杀敌数千;少将霍去病,封狼居胥,首创武将最高成就。龙城飞将,指的就是像李广、霍卫等勇猛善战、屡建奇功的百战名将。 怀着对前朝英雄的无限敬仰,诗人发出最后的长叹:“不教胡马渡阴山。”如果神将在世,胡人就不敢进犯中原,边境自宁,征人自还,国家再现统一和安定的太平盛世,这才是战争的真正意义所在。最后两句含蓄地讽刺了当朝昏庸无能的边将,也表达出对和平生活的向往。整首诗格调浑然悲壮,情感慷慨婉转,被后世赞誉为唐人“七绝之冠”、“压卷之作”。 《出塞》其一历来备受称道,第二首就显得比较鲜为人知了。然而能够和压卷之作出现在同一诗篇的,定然不是凡品。这首诗一改前文的悲怆,运用色彩鲜明、情绪激昂的笔触,描写了一场激战刚刚结束时,大唐将士英姿飒飒的风貌。 “骝马新跨白玉鞍”,骝马是一种黑红毛色的骏马,配上白玉雕鞍,显露出黑白分明、英气勃勃的风采。精良的战马,衬托出将士气宇不凡的神威,以及他们对战事必胜的信念。 第二句“战罢沙场月色寒”,直接跳过具体的战争经过,进入战事最后的阶段。月色照耀沙场,这场大战从白天持续到夜晚,战局之紧张、战况之激烈可想而知。前两句诗,色彩从热烈到清寒,情绪从昂扬到静寂,被省略的战争部分则被赋予无限的想像空间。 最后两句,描写了将士对战事的回味,战鼓声仿佛仍然响彻城头,金错刀上的血迹尚未干透。诗人再次从侧面烘托出战场的气氛,表现出将士驰骋疆场、奋勇杀敌的尚武精神。而他对将士的赞美,也是自己矢志报国的心灵写照。 王昌龄,字少伯,是盛唐时期著名的边塞诗人。他生活在开元、天宝年间,正值唐王朝最强盛、繁荣的黄金时代。自初唐以来,政治安定、经济文化繁荣,天子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回应边境外族的侵犯,逐渐确立了万国来朝的世界中心地位,唐朝皇帝更是各族尊崇的“天可汗”。整个王朝,洋溢着积极开拓、豪迈雄放的魄力与自信。 王昌龄对投军边塞、以身许国的经历心驰神往,并在早年展开一段游历西北边塞的生活。此为敦煌莫高窟的五代第61窟西壁的“五台山图”局部,描绘了官员骑马登山的场景。(公有领域)唐人心中,“功名只向马上取”的从军生活,不仅能够实现他们保家卫国的热血理想,更是立身扬名的最佳捷径。寒门出身的王昌龄,不甘皓首穷经,同样对投军边塞、以身许国的经历心驰神往,并在早年展开一段游历西北边塞的生活。 因而,王昌龄写下许多以边塞战争为主题的动人乐章。他年轻气盛,又志存高远,讴歌“封侯取一战,岂复念闺阁”的气概,吟唱“从来幽并客,皆共尘沙老”的信念,刻画出一个个不顾生死、奔赴国难的沙场英雄形象。 在他现存的一百七十多首诗歌中,边塞诗只有二十多首,并不算高产。但是王昌龄的边塞诗意境高古苍凉,主旨深刻隽永,是他成就最高的一类诗歌。其内容几乎囊括边塞生活的各个方面,描绘出波澜壮阔而又丰富多姿的大唐边塞全景图。 他的诗作篇篇皆精品,留下许多脍炙人口、传唱不衰的名句名篇,比如“大漠风尘日夜昏,红旗半卷出辕门”的凛凛军容,“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旦旦誓言,以及“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离愁”的款款深情。自他之后,高适、岑参、李颀、崔颢等一批诗人大量创作边塞诗,蔚为大观。 王昌龄是唐朝边塞诗人中的先驱者和开拓者,他因擅长七绝,有“七绝圣手”之称。在七绝领域,他是唯一能和诗仙李白相媲美的诗人。由于王昌龄年长于李白,他还是第一个大量创作七绝并奠定七绝地位的诗人。诗评家认为,王、李的七绝堪称神品,形成双峰对峙、二水分流之势,如胡应麟的《诗?》说:“七言绝,如太白(李白)、龙标(王昌龄):皆千秋绝技。” 而从诗歌历史来看,王昌龄又是重振诗歌风骨的灵魂人物。三国时期,以曹操为代表的建安风格,以慷慨悲凉、雄健深沉的诗歌成为一代文学。而诗歌发展至南朝,风格逐渐转向浮艳绮靡,直到盛唐时期,才出现“声律风骨始备”的盛唐之调。《河岳英灵集》称赞他是继曹、刘、陆、谢四百年后,创作出“惊耳骇目”的“中兴高作”,成为代表盛唐风骨的第一诗人。 那么盛唐风骨,体现在诗歌中是什么样的风格呢?那是一种雄放壮大的高度自信,一种蓬勃向上的青春活力,一种饱满俊朗的大千气象。即使是表达悲怆、忧患的主题,诗歌中也总是充溢着乐观积极的生命力。正如《出塞》其一,王昌龄表达了对战争的反思和将士的同情,但整首诗歌更多地带给读者浑厚深长的历史感,以及恢宏充沛的气势,唱出了盛唐之音。 点阅【品读唐诗】连载文章。 责任编辑:林芳宇 # 相关新闻:编辑推荐: 本文转自大纪元(国内需用翻墙软件才能访问) 下载翻墙软件浏览原文:【品读唐诗】被誉为唐人七绝第一的边塞诗 手机上长按并复制下面二维码分享本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