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墙 | 三退 | 诉江 | 中共卖国 | 贪腐淫乱 | 窜改历史 | 党魁画皮 | 中共间谍 | 破坏传统 | 恶贯满盈 | 人权 | 迫害 | 期刊 | 伪火 社论 | 问答 | 剖析 | 两岸比对 | 各国褒奖 | 民众声援 | 难忘记忆 | 海外弘传 | 万人上访 | 平台首页 | 支持 | 真相 | 圣缘 | 神韵 | |
产业的外移导致了中国出口量的大幅下滑。中共国家统计局最新官方数据显示,中国的贸易出口在去年12月同比下降9.9%,延续了11月8.7%的跌幅。图为2021年6月22日广东省深圳市盐田港。(STR/AFP)【大纪元2023年03月16日讯】(大纪元记者宋唐、易如采访报导)在不久前结束的中共两会上,以经济话题为主轴的政府报告,用词出现一些变化,历来的“三重压力”等说法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是更温和的表达。新任总理李强同样对中国经济问题避而不谈,谈得最多的是如何促进民营企业、说服国内外投资者投资,似乎中国经济是一条长期可持续增长之路。 专家们表示,近期中国经济形势面临多年未见的困境,当局中国经济一片光明的论调,恰好表明了目前中国经济处于危机状态。中共当局用政治绑架中国经济,政治问题不解决,中国经济就没有出路。 一般而言,与习近平党的报告不同的是,作为政府报告,李克强的用词比较温和,比如来描述国际环境时用“风高浪急”、“世界变局加快演变”,而不是 “惊涛骇浪”或“百年未有之变局”之类骇人听闻的话。 历年来,对于中国经济问题,李克强时不时会说出一些真相,旁敲侧击地敲打习近平。比如在2020年两会记者会上,李克强说“中国有6亿人月入千元”,直接让习近平的“脱贫奇迹”下不来台。在去年召开的10万干部大会上,李克强警告中国经济正在面临下滑的危险,而习近平当时正强调严格的清零政策。 在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针对中国经济,李克强提到了诸多“问题和挑战”,包括“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消费和投资恢复迟缓,稳出口难度增大”,“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生产经营困难”等等。 2023年3月5日,在北京的一条街道上,一个户外屏幕显示了中共总理李克强在北京大会堂举行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NPC)开幕式上作工作报告的现场新闻报导。(JADE GAO/AFP via Getty Images)但是,到了今年两会政府报告中,三重压力、中国经济的“问题和挑战”等消失不见了,换成了其它相对温和的说法。 “三重压力”是中共当局对中国经济问题判断的标准用语,去年年末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以及“两会”前的二中全会上都有提及。 有评论认为,原因之一可能是李克强离任前亮成绩单,避免背黑锅,因此避免过多负面用词,突出自己的成绩,把球踢给继任的李强等人。 中国问题专家王赫对大纪元表示,“一方面是李克强要换届了,这十年干得怎么样?他不会自己扇自己的巴掌,会说得比较缓和一点。另一方面的潜在词是,我这届政府尽力了,不是我不行,是你们的老大造成的。” 不过,在两会一头一尾的新旧总理言论中,不只是李克强,李强同样对中国经济问题避而不谈。在李强首次记者会上,他谈得最多的是如何促进民营企业、说服国内外投资者,试图用漂亮话提振投资者的信心,似乎中国经济是一条长期可持续增长之路。 比如当被媒体问及中国经济发展有哪些有利不利因素时,李强只介绍有利的条件,说中国市场规模巨大、产业体系完备、人力资源丰富、发展基础厚实等等。李强还说中国人口红利没有消失,人口红利既要看总量,更要看质量,中国人才红利正在形成,发展动力依旧强劲等等。 王赫表示,“不准唱衰中国经济,蔡奇说什么中国经济光明论,这个说法本身就表明了目前中国经济处于危机状态。包括习近平这次又说支持民营企业,把它当成自己人,本身就表明民营企业跟你早就离心离德了,民营企业去年在国民投资的比例一直在下滑,目前的投资主要是靠央企,靠国家债券,政府投资。” 王赫说,“中共对中国问题的症状表现,其实看得很清楚。2021年当年中国经济增长率8%,但当年年底的经济会议就说到供给冲击、内需不足、预期转弱三重冲击,不是说不了解形势,但找不出对策,或者说看到了症结所在,但不敢说出来。” “症结就是政策有问题,习近平管理有问题,他敢说这个话吗?所以就搞一些什么很多花哨的动作,解决不了中国经济实质问题。在中共一党专政、整个政治向左转的情况下,根本没有政策空间。李克强这次黯然离场,说明政治已经绑架了中国经济,政治问题不解决,中国经济就没有出路。”王赫说。 2023年3月11日,李强(左)和习近平在中共人大会议上。(Lintao Zhang/Getty Images)2022年与2021年一个不同之处是,2022年除了疫情这个因素外,由于中共不谴责俄罗斯入侵乌克兰,美中关系降至几十年来的最低点,在技术和投资方面的紧张关系升级。 此前,习当局对私营科技部门和房地产进行空前的监管打压,人们对中国未来政策的不确定性增加,商业信心急剧下降。2022年中国经济的增长只有3%,远低于设定的5.5%目标,这是自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以来的最低值。 由于美中敌意的加剧,产业链移出中国成潮流,一些跨国公司正在将业务转移到一个离美国更近的墨西哥等近岸国家,或者转移至印度、东南亚等友岸国家。 产业的外移导致了中国出口量的大幅下滑。中共国家统计局最新官方数据显示,中国的贸易出口在去年12月同比下降9.9%,延续了11月8.7%的跌幅。 路透社基于中共官方数据进行计算,12月中国对美国的出境货运量缩减了19.5%,美中两国的贸易已经从第一大贸易伙伴降至第三。 台湾财经专家黄世聪对大纪元表示,“因为中美的对抗之下,尤其是像苹果为主的美国外资企业,希望能够在中国以外有更多产能,台湾的伟创、和硕、仁宝、广达等等都往海外去设厂,把中国产能移走。不是只有台商,日商也是一样,韩商、外国厂商都是一样,所以大环境是这样。” “另外中国(中共)政策不确定性,譬如说去年的封控,让外资会觉得未来投资风险很大,然后政治问题又难以解决,整个往外推的力量相当强。” 3月6日,习近平转移目标,罕见点名批评美国,称“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中国“实施了全方位的遏制、围堵、打压”。 黄世聪表示,习近平把它看成是国外打压,等于是把责任撇到国际那边,不承认是自己的政策,或是说施政党的问题。他一直没能看到问题核心,如果他承认政策失败,等于是根本上否定自己,他不会做这件事,那只能把问题归咎到国外。 黄世聪说,“现在国际都认为中国(中共)要跟俄罗斯站在一起,搞不好会有更多国际制裁出现,美国对中国(中共)的打压封锁会更进一步。所以他就转移焦点,输出这些所谓民族情感,来掩盖整个经济可能发展不好的状况,大家一起来过苦日子,那是美帝为首的西方世界造成的。” “(习近平三连任国家主席后)台湾媒体有一个说法叫做习帝国元年,就是大家都会听习近平的话,他怎么说大家就怎么做。他既然说是国际问题,那就是国际的问题,不是中国的问题。所以我觉得中国未来可能会因为习近平一个人的误判,而出现整个国家的误判。习近平对于经济并不是那么熟稔,可能还是从所谓运动的旧思维来形塑经济,要能够突围的机会小。”黄世聪说。 2023年3月13日,习近平在中共人大闭幕会上。(Noel Celis/AFP via Getty Images)根据媒体报导,广东爆发有史以来最大失业返乡潮,多地劳务中介和务工人员表示,中国新年过后求职务工人数“井喷”,企业则还处于复苏阶段,导致劳力供过于求。 社交媒体上有很多打工者找工难的视频流出,一则视频显示,广东某电子厂只招200人,但前来1500人应聘,工价15元/小时(人民币,下同)。浙江嘉兴一间材料工厂招聘20名员工,300多人冷天冒雨前来面试。 住在珠三角地区的企业家温先生对大纪元表示,“现在做外贸出口的企业大批倒闭,很多人找不到工作。我们本身有一些客户,你这个月去跟他做服务,下一个月去他已经关门了,都不给你打招呼。我们现在还在做的一些客户,规模比以前缩小了好多。” “滑得快最明显的是出口贸易,尤其是对美国出口的。像以前东莞的厚街镇新塘有很多出口企业,都是几十、上百人的小企业,本身抗风险能力就小,资金也只有这么多。现在一下子订单少了百分之几十,如果不裁员,就会迅速垮掉,员工工资很快就会把公司的流动资金耗光。” 温先生表示,“我的一个亲戚在深圳那边做手机壳、电视机壳模具出口,生意就差了。他贷款买了两套房子,都是几百万一套的,他最近就急了。他工厂规模不大,完全是民营,在这个情况下,他人出不去,资金出不去,只能减少员工数量,勉强维持。” “中国经济下滑,疫情只是其中一个原因,核心问题还是经济结构和社会体制问题。像这几年跟西方国家关系差,现在全世界开始围堵,现在外贸一塌糊涂,下跌得很厉害。”温先生说。 王赫表示,“南方是属于外向性经济,找不到工作的很大部分原因,是因为出口下滑了。一个原因就是欧美需求减少,更主要原因是现在欧美跟中国要进行有限脱钩,去年中国丧失了美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地位,中日进出口总额也下降。表明欧美日这一块,整体上正在跟中共有选择地推进脱钩。因为外贸牵动了国内一两亿人的就业,相应的失业压力就相当大。” 中国经济及营商环境每况愈下,浙江、广东等地许多企业因接不到订单濒临破产,有视频显示,多处都在裁员,生意非常难。(网络截图)旅美经济学者黄大卫(DAVY J.Wong)分析认为,主要原因有四个方面,他对大纪元表示:第一个就是随着中国经济发展,人力成本、租金跟物业各方面开支成本增加,还有水电排污等越来越高的成本,还有交通运输、税赋方面,在过去十年增长比较快。因此利润空间越来越少,除非能够在高附加值的技术方面有所突破。 第二方面来说,中国出口最大市场主要是美国、欧盟和东南亚国家,而由于中国与美欧关系,从2017年开始就越来越紧张。欧美市场陆续取消了中国过去出口的优惠,中国的出口企业利润受到非常严重的压榨。 现在在宣传东盟成为中国最大的进出口贸易伙伴,但中国出口的利润,80%到85%左右来自欧盟、美国、韩日等市场。与东盟进行贸易,利润、附加值是非常低的。 第三方面,尤其是这五年,亚洲十四国包括印度、马来西亚、印尼、柬埔寨、泰国等,组成了一个亚洲替代供应链(Alternative Supply Chains in Asia),刚好利用中国与美欧日的紧张关系,在过去三年严格清零政策期间,取得相当大的发展空间。在出口方面,这些亚洲国家加起来,出口去美国的商品数量是6341亿,已经超过中国的6141亿。 所以未来,中国制造业除非是能够缓和与欧美的关系,或者是在技术方面有好的转变,否则未来空间越来越狭隘,而且每况愈下。 第四方面是,其实也跟中共官僚体制有关,无论是国企、学术领域,还是政府支持产业,很多是靠关系,往往一些忽悠的骗局能够获取经费和职务。包括现在中国生产的基本上就是电动车,也就是说电瓶车,偏要说是新能源汽车。 黄大卫说,中国失去了最好的、最拳头的一个产品,就是纺织业,制衣与箱包鞋袜这一领域,曾是中国传统的最有竞争力产品,现在已经是分流到东南亚去了。所以整体来说,这是一个比较严重、非常困难的情况。◇ 责任编辑:林妍# 相关新闻: 编辑推荐: 热门新闻: 下载翻墙软件浏览原文:两会对经济大势软化用词 分析:掩盖窘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