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之前看注释版本的源码,所以此分析也是基于Redis2.6版本,之后会分析最新5.x源码
每条慢查询日志都以一个 slowlog.h/slowlogEntry 结构定义
typedef struct slowlogEntry {
// 命令参数
robj **argv;
// 命令参数数量
int argc;
// 唯一标识符
long long id; /* Unique entry identifier. */
// 执行命令消耗的时间,以纳秒(1 / 1,000,000,000 秒)为单位
long long duration; /* Time spent by the query, in nanoseconds. */
// 命令执行时的时间
time_t time; /* Unix time at which the query was executed. */
} slowlogEntry;
记录服务器状态的 redis.h/redisServer 结构里保存了几个和慢查询有关的属性
struct redisServer {
// ...
// 保存慢查询日志的链表
list *slowlog; /* SLOWLOG list of commands */
// 慢查询日志的当前 id 值
long long slowlog_entry_id; /* SLOWLOG current entry ID */
// 慢查询时间限制
long long slowlog_log_slower_than; /* SLOWLOG time limit (to get logged) */
// 慢查询日志的最大条目数量
unsigned long slowlog_max_len; /* SLOWLOG max number of items logged */
// ...
};
slowlog 属性是一个链表, 链表里的每个节点保存了一个慢查询日志结构, 所有日志按添加时间从新到旧排序,新的日志在链表的左端,旧的日志在链表的右端
slowlog_entry_id 在创建每条新的慢查询日志时增一,用于产生慢查询日志的 ID (这个 ID 在执行 SLOWLOG RESET 之后会被重置)
slowlog_log_slower_than 是用户指定的命令执行时间上限,执行时间大于等于这个值的命令会被慢查询日志记录
slowlog_max_len 慢查询日志的最大数量,当日志数量等于这个值时,添加一条新日志会造成最旧的一条日志被删除
下图展示了一个 slowlog 属性的实例
每一条命令的执行最后都会进入call()
方法,部分代码截图如下
duration就是执行命令耗费时间,执行完毕还要进入slowlogPushEntryIfNeeded()
判断该命令的执行是否需要记录慢日志
void slowlogPushEntryIfNeeded(robj **argv, int argc, long long duration) {
// 慢查询功能未开启,直接返回
if (server.slowlog_log_slower_than < 0) return; /* Slowlog disabled */
// 如果执行时间超过服务器设置的上限,那么将命令添加到慢查询日志
if (duration >= server.slowlog_log_slower_than)
// 新日志添加到链表表头
listAddNodeHead(server.slowlog,slowlogCreateEntry(argv,argc,duration));
// 如果日志数量过多,超过配置的条数,那么删除表尾内容
while (listLength(server.slowlog) > server.slowlog_max_len)
listDelNode(server.slowlog,listLast(server.slowlog));
}
针对慢查询日志有三种操作,分别是查看、清空和获取日志数量:
- 查看日志:在日志链表中遍历指定数量的日志节点,复杂度为 O(N) 。
- 清空日志:释放日志链表中的所有日志节点,复杂度为 O(N) 。
- 获取日志数量:获取日志的数量等同于获取 server.slowlog 链表的数量,复杂度为 O(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