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Latest commit

 

History

History
56 lines (26 loc) · 2.88 KB

参考文献.md

File metadata and controls

56 lines (26 loc) · 2.88 KB

参考文献

Tags: Society

如何看待「本文不必参考任何文献」的钱伟长先生?

其实论文为什么必须要提供参考文献?

这在本质上是一种礼仪,而不是一种绝对的必要。

设立这个礼仪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通过承担这一劳动量向审稿人表示自己对学术规范的尊重,方便审稿人查阅相关资料、减轻审阅负担。在功能上,通过直接引用来源,也可以有效的节约一些篇幅,省掉某些解释。

但是,这在事实上并不是绝对必要的。

尤其对于可以独立验证的论文,例如自然科学类、工程类,如果新概念定义、实验方法、实验数据、计算过程、计算结果都直接提供在内容中了,就事实上没有必要再去提供什么引用。

强行引用,其实只是一种讨好用的奶油装饰而已。

有时甚至让人厌恶。

我写的这些东西几乎不会提供来源引用,也并不会给出每一步的论证。

我一向选择只写那些我认为你在足够真诚而且有对应经历的前提下,仍然不容易凭自己直接想通的那些断点。

只替读者补上关键的那一环

这首先是因为我只有这样的精力——说直白点,就这条件,你挑剔也没啥用。

其次是因为这些东西本身就是力求避免建立在“因为某人那样说过”这种依据之上的。定义和论证都给了,直接看定义和论证,在自己的生活中去验证。

其他人没谁有资格为这些东西背书,因为ta曾经说过,而且ta很伟大,于是你的人生就应该怎样怎样过吗?如果哪天那个人被察觉说的是错的,这些论述就要连环倒塌吗?

所以毫无引用的意义。

第三,真正要想从外界受益的人,总是分得清谁是主动,谁是被动。

自己去考虑使得这些东西可以成立的语境,是从这些东西里受益的天然前提。

对于有缺环的表达,有人将原命题自行补强然后讨论仍然存在的疑问,有人将原命题补弱然后发表不屑一顾的贬斥。

只有前者有资格得到在意,后者根本没有活醒,还欠生活的耳光。

而对于前者,有时候你无法理解是因为你并没有经历过必要的体验,所以全靠理论认识补不上被省略的缺环。这种情况意味着你的时候还没有到。这并无贬义——谁也都是先上一年级,再上二年级……然后再上大学的。直接询问大学的问题,有时候唯一的最短路线就是让你先把一二三四……年级都上掉,那是无法用简单的描述来替代的。

这种时候只能说“再过些年再回来看”,别无他法。

而只有在既补强了、又有经历了的前提下,仍然保有的疑问,才的确是我的表达过于省略或者的确是错的。

基本上只有这最后的一种疑问会导致内容的修订。

望周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