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Latest commit

 

History

History
8 lines (4 loc) · 3.31 KB

2013-07-19 面对一个新事物,为什么日本越来越倾向于使用外来语,而不是通过和制汉语创造新词的方法来描述它?.md

File metadata and controls

8 lines (4 loc) · 3.31 KB

面对一个新事物,为什么日本越来越倾向于使用外来语,而不是通过和制汉语创造新词的方法来描述它?

-

諸位所說的,好像都太深奧了,但其實根本沒有什麼文化學上的、哲學上的深刻原因。

真正原因其實相當簡單,因爲今日之日本國民的文言能力大爲退步,遠不可與明治、大正時代的譯者相比。文言能力退步,對於漢字詞的組合、創造、表達能力自然便迅速下降。今日之日本人對於一個英文或法文單詞,倘若仍然能創造出新的漢字組合來表達這個概念,反倒是非常罕見而驚奇的事情了。

在西學東漸的早期,中國光緒、宣統時代,直至1912年新中國成立,又至新文化運動,當時的狀況與今日相反,中國譯者大量採用音譯,而日本學者則全部使用意譯。譬如當時常用的中文詞彙:伯理璽天德、烟士披里純、德謨克拉西、德律風、布爾喬亞、普罗列塔里亚、里勃而特,今日的唐人可能已經不太知道他們的義涵了。(其實它們分別是:總統、靈感、民主、電話、資產階級、無產階級、自由)

同時,中國也有很少量的採用意義的方式來表達這些概念,但大部分今日已經不常用了。譬如計學(經濟學)、(社會)、天演(進化)。如今仍然常用的,只有「公司」、「邏輯」等爲數不多的詞彙,以及林語堂先生從詩經借詞所譯出的「幽默」一詞。

而當時的日本,則甚少採用音譯的方式,而是利用漢字的表意功能,組合各種漢字、創造新的詞彙、或者從傳統漢學典籍中找到較接近的詞彙來表達這些新興的概念。例如共產黨、民主、共和、經濟、電話、名詞、哲學等等,大部分所能想到的與英文或德法文一一對應的詞彙,皆是和式翻譯,後傳入到了中國。

但今日,境況全然相反。在翻譯外文詞彙時,日本幾乎全盤採用音譯,而中文則大體延續着組合漢字詞的意義道路。歸根結底,中文是唐人的母語,在幾十年來使用了日譯的漢字詞來表達外來概念的傳統下,又同時具備高超的漢文使用能力(母語嘛!),在面對新詞彙時,自然會採用所慣常的意譯方式。

而日本,由於去唐風去中國化的種種運動與法案,限制漢字的使用,限制文言的重要性(今日日本,除了皇族和爲數不多的有爵位的華族,文言幾乎沒有任何現實中的使用意義),普通的翻譯者已經不具備凝煉漢字詞的能力,而同時,片假名的音譯法又如此的好用,爲什麼要費事費力去造出新漢字詞呢?

所以,歸根結底,是我們的社會,文言能力退步了,漢文不精通了,沒有辦法再去尋着先賢的方向去翻譯外來詞彙了。



以上是鄙人的一些理解,感謝諸君如此熱情的邀請我回答此題。

-

佐藤謙一 2013-07-19 http://webcache.googleusercontent.com/search?q=cache:ozhL0dzeTWwJ:www.zhihu.com/question/21356051+&cd=1&hl=zh-CN&ct=clnk&gl=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