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Latest commit

 

History

History
94 lines (54 loc) · 9.31 KB

File metadata and controls

94 lines (54 loc) · 9.31 KB

缘由 ———— 单向历与汉译名著

2016年,由知名独立书店单向街推出的日历——单向历,让文艺青年着实是酷了一把:

他没有市面上纷繁日历书的全能,更似一本典型的传统日历,供你在每日一撕的同时做到“日有所思”,正如他的官方给出的简介所言:“既不劝慰、也懒得说教;有时通达、有时可爱。一本有灵魂的日历,会给时光以生命。”不卑不亢的态度十分招人喜爱。

2019年,连向来以高深的“商务印书馆学术中心”也要拥抱时代,推出了**《汉译名著日历·2020年》| 愿经典每日相伴**的日历,如2020年4月23日的世界读书日,配图是:

引用的也是作者的经典:

我们不应满足于学习书本知识、

阅读别人的著作并轻信错误而不是真理;

只要有机会,我们就应该亲自审视事物,

并在阅读书籍的同时与大自然交谈。

[英] 约翰·雷 《造物中展现的神的智慧》

看到汉译名著都在出日历,试图引起人们的注意,开源之道怎么能够按捺得住?其实,开源之道在图书共读的环节中,想要表彰一下几个月下来为输出书评的读者,思来想去也没有找到什么合适的礼物,既不是很奢华,又很有意义的存在。于是想到了一个特别的日历,比如类似故宫的那个,但是想到这个的时候,离2020年已经非常的近了,于是掂量了一下自己,最后决定做2021年的。

米尔斯的治学之道

有幸读到了C.赖特.米尔斯 (Charles Wright Mills)的经典著作 ——《社会学的想象力》,整本书的经典之处,我在这里就不多讲了,他的附录部分撰写了《论治学之道》,使用浅显易懂的语言,让初学者体会内涵丰富的研究方法和理论。即使是这样,也堪称无价之宝啊!尤其是关于记录笔记的论述,简直是人间大爱:

我想最好还是先提醒初学者的是,在你们所加入的学术共同体中,那些最有名望的思想家并不把研究工作与日常生活相割裂。他们舍不得冷落任何一方面,以至于不能容忍这样的分割,并且要力图使两者相得益彰。当然,这样的分割在一般人中已成流行之势。我想,这大概是由于他们所从事的研究工作空洞无物吧。但你会发现,作为学者,你有特别的机会来设计一种生活方式,它将促成良好的研究习惯。选择做一名学者,既是选择了职业,同时也是选择了一种生活方式;无论是否认识到这一点,在努力使治学臻于完美的历程中,治学者也塑造了自我;为了挖掘潜力,抓住任何邂逅相遇的机会,他陶冶成了以优秀的研究者必备的多种素质为核心的品格。我的意思是,你必须在学术工作中融入个人的生活体验:持续不断地审视它,解释它。从这个意义上说,治学之道就是你的核心,并且在你可能从事的每一项学术成果中纳入个人的体验。说你能"获取经验",首先意味着往日的体验参与并且影响着现在的体验,进而影响到对未来经验的获取。作为一名社会科学家,你必须控制这相当微妙的交互影响,捕捉你所体验到的东西,然后整理得条理分明:只有如此,你才有希望利用它们来引导、检验你的思考,并在这个过程中,把自己训练成治学有方的学者。但需要怎么做呢?有一个好方法:你务必建立一个学术档案,用社会学家的话说,即记日记。许多富有创新精神的著作者笃行于此;而社会学家需要进行系统的思考,也得如此。

在我即将论及的这个学术档案中,个人体验和学术活动相辅相成,进行中的与尚在计划的研究也密切结合。在这个学术档案中,你作为治学者,要尝试将正在从事的学术研究与同时产生的个人体验协调起来。在这里,你不要惮于运用体验,并与正在从事的各种研究直接联系。学术档案将有助于缓解重复工作的乏味,同时使你免受劳心费神之苦。它还能激发你捕捉"边缘思想":异彩纷呈的思想,要么是日常生活的"副产品",要么是无意间听到的街谈巷议的片段,甚或就是梦中所得。这些思想一旦被记录下来,就不只会给更直接的体验添些思想意义,还可能激发出更为系统的思考。

开源之道每周都会输出“开源之道一周评论”,收集一些开源界发生的关于文化、管理、经济、现象等方面的评价和记录,每每遇到神来之笔,便忍不住惊呼一声,但终究是个个人的事情。那为什么不把这些神来之笔记录下来,让更多的人了解开源了呢?

提醒是意识的开始

人的心智是一个非常微妙的世界,它既庞大到能够塑造无限的可能性,也可能执拗的让人跺脚不已。保持开放,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很多时候都在反直觉。举例来说,就拿开源这件事情来说吧,无论是个人还是组织,首先想到的是把自己的项目独立开源出来,然而,这是大错特错的,但是这个符合直觉,似乎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但是,开源这件事,要先从一个已有的项目开始,然后分离出来,这是所有成功的开源项目的基础。细细思考,这就是往往本能/直觉战胜了理性。

开源是一场心智革命!那么改变习惯、定向思维、直觉,最好的办法就是每日提醒,从每一个早晨睡醒的时刻就进行提醒。或许现代人都远离了纸质的日历,但是家里桌子上总是可以放得下一个让自己提高的善意提醒的。

文化输出

开源究竟是什么?是某款软件吗?显然不完全是,至少根据如下的一个定义是不够全面的:

维基百科本质上不是一本百科全书,它是一个以向互联网输出百科全书为主的在线共同体(城市)。 ———— 迈克尔.尼尔森 《Reinventing Discovery》

  • 开源是文化
  • 开源是法律
  • 开源开发模式
  • 开源是一类共同体形式

那么作为文化的开源,该如何和人们讲述清楚:匠人、代码、言谈、消费、产品、会议、群体、经济统统都是研究对象和表现形式。那么除了严肃而烦闷的长篇大论之外,是不是日历也是一项重要的文化输出?至少每日一句,总是可以让自己有某种归属感的吧,不然热爱的开源的人如何表征自我?这样的话,在某种程度上,文化就是一种自我认同的方式。

文化输出需要一个载体,除了开源之道的文章、演讲、授课之外,仍然需要拓展很多的渠道,那么日历或许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关于开源与协作

开源的核心优势之一就是全球视野下的协作,发起”开源之道2021日历计划”,而没有采用这样的方式,那一定是在借着开源的名义,而行违背开源的事情,换句话说,这个计划从诞生之日起,就是以开源协作的方式的,开源之道仅仅是贡献了一个想法而已。

如何协作?这恐怕也要适兕本人的理念相一致,即是说,如何协作的过程也要通过协作来完成,诸如:

  • 仓库的分支策略?
  • PR 的review
  • 文件目录
  • 冲突解决
  • 是否抵制嵌入直白的广告

这都由愿意参与的人来进行协商。

礼物文化

在开源圈内最为经典的著作之一《大教堂与集市》当中,Eric S.Raymand 曾如此论述道:

礼物文化产生于没有生活必需品稀缺问题的人群中,在气候宜人且物产丰富的生态环境中,我们经常可以在其居民文化中观察到礼物文化。在礼物文化中,社会地位并不取决你控制了什么,而是你给予了什么。黑客的礼物文化也即通过付出时间、精力和创意,在参与竞争中获取声望的文化。

最终,当自由市场经济开始创造出足够的财富盈余时,大量程序员可以生活在后稀缺的礼物文化中,而软件产品的工业模式注定走向衰亡。

那么文化和礼物放在一起,馈赠好友,惺惺相惜之余,送一本文艺范十足的饱含开源理念和文化的日历,若是对方能养成每日都读的习惯的话,可谓是两全其美的人生乐事。

内容为王

这仍然是一个内容为王的时代!无论你是否承认。

“专精”是没有时间限制的,这是人类之所以能够发展到今天这个地步的本质原因之一。开源之道越发的秉承这一优良的理念,人们终究还是认可能够将事物精通的价值的,不管世界如何的虚妄,总有一些人可以意识到这些。

内容为王,虽然是使用了一个颇为流行的词汇,但是这是开源之道试图去秉持的一个原则,即用大量翔实的事实和证据来阐明:"致力于开源相关思想、知识和价值的挖掘!" 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生产出有意义的内容,拥有一个在社会上生存和立足的理由,帮助他人的同时让自己获得愉悦和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