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沒有研究所修過老師的課
- 有沒有實際相處過的經驗
- 彼此互動過程中的感覺如何
- 才是選擇教授比較合理的判準。
- 重點:彼此的個性是否契合,彼此的思考是否能對焦
- (1)您能很快理解他所說的事情
- (2)您覺得他講的東西都很有道理
- 錯誤的想法:您是郭靖,找一個黃蓉當指導教授,或是令狐沖,找岳不群,兩個人下場都很慘。
- 同一學科的老師,都有能力指導您的初階學術論文,教授的專長沒有那麼重要。
- 大師不見得會付出多少時間在指導學生身上
- 不要不好意思,也不要怕得罪教授,勇敢去接觸,才能知道合不合
- 寫論文最困難的時候,就是沒得寫的時候
- 找論文的題目,可以分「現象」、「文獻」、「理論」
- 現象:最為複雜,可遇不可求
- 文獻:最具體,最省時間,已去除掉雜訊
- 理論:理論是文獻的統合,如果您的研究來自於某個理論,只要鎖定和這個理論有關的文獻,就可以讓您輕鬆寫論文第二章(文獻探討)中的大部份內容。
- 論文都有關鍵字,可以試著思考關鍵字與論文關係。然後換掉幾個關鍵字,再思考架構有沒有可能改進,
- 這篇論文寫什麼東西,先看摘要。
- 讀論文沒有捷徑,英文是內功,只有不斷的讀。
- 有「目的性」去讀論文,比如:這篇論文跟我的論文有什麼關係,沒有關係,就不用浪費時間去讀了
- 讀文獻的demo
- 繼承家業:跟您的教授,做相同的主題
- 呼朋引伴:同門之間做相同的主題,資源共享
- 隨時記錄自已的想法也很重要。
- 注意:動機是對讀者寫的,不是對自已寫的,才有意義。
- 研究動機,寫成這樣就對了
動機這樣子寫
「儘管過去關於此一議題之研究甚多,但研究者發
現過去研究有以下幾點不足……」
「過去關於此一理論的研究,甚少探討到…
...因此。
本研究適可補足過去理論之不足……」
「本研究以○○○出發,去探討此一議題,以此種
角度探討此一現象,具有以下優點……」
因此,寫「研究動機」的原則非常簡單,要寫三件事: (1)簡單回顧過去關於此一主題的現況; (2)說明過去研究有什麼不足: (3)你的研究如何能彌補他們的不足;這三件事就是你的研究動機。例如
- 要表達的見解,以文獻為主,不要用自已的偏見去解釋
論述的流暢性是決定「文獻探討」最重要的考慮
您的變項有幾個,這麼變項的影響是什麼?那個好寫?順序為何?
作者的建議如下:
- 閱讀文獻時作筆記摘述
- 列出論文的架構
- 將摘述填入各小節中
以英文所謂三個w來說,<文獻探討>的重點是
- Why(根據過去文獻,你為何有這些想法),
- how<研究方法>的重點是你如何執行研究)
- 而(研究結果>的重點則是What(你發現了什麼)
最後,在表4一5的未段,作者寫道:「…以下本研究即從需求滿足的理論性觀點,來探討此一議題」作為第一節的結尾。
為什麼要這樣寫呢?
你仔細看第二節的標題是「第二節需求滿足的相關理論」,因此第一節的最後一段話,
是為了要使文章能順利地連接到第二節,它是一種「串場」的效果,會使得整個文章更流暢。
寫<文獻探討>時在每一節的結尾,利用某些串場的句子,先預告你接下來要論述什麼,會使讀者在閱讀時,節與節之間的轉換更為順暢,是一種增加<文獻探討>可讀性和說服力相當有效的策略。
總之,(文獻探討>各節的內容,可以依據「過去」、「現在」和「未來」三個順序去書寫,因此每一節都會包含三個部分:「去」文獻說了什麼,這些文獻和我「現在」這本論文有何關聯,接來(未來)我要說些什麼。
研究的重點,要在撰寫中,不斷提出,增加閱讀文章的流暢性
很繁鎖的文件格式規範,建議研究生,還是自已手動調整,避免日後匯入學術網站會出錯
引用段落的出處,要 寫出來,不然就是抄襲
- 變數項這個東西,有修過游教授的統計,就知道什麼,其實就是每篇論文的關鍵字。依關鍵字,整理出關係圖
- 研究架構圖就是要展現出你的研究包含哪些變項?
- 變項間關係如何?
- 必須(而且只能)包含研究假設中所有的變項和關係;
- 變項不能少也不能多,箭頭同樣不能少也不能多。
因爲科學的精神在於「以簡御繁」,也就是用精簡的法則(就是理耣)來解釋複雜的現象”所以,能用理論去解釋變項間關係的研究,比不能用理論解釋的研究來得好;同樣的,為了「以簡御繁」,用很少理論就能解釋變項間關係的研究,比要用很多理論才能解釋的研究好
這個最好寫,有固定的格式,照著就好
研究方法的書寫、主要是需要三件事情說清楚
- 參與者
- 研究程序
- 研究工具
研究程序的目的,在於詳細說明施劃過程你做了些什麼、是如
何做的。由表6-3可見,它的具體內容包含:(1)施測者是誰;(2)施
場地;(3)施測方式,是團體施或個人施測:(4)是否有給受試者酬
金;(5)說明施過程,如何下指導語、收卷方式等;(6)施測內容·
(7)施測時間;(8)研究結東後之說明等”表3的研究程序範例,適用
於大部分的調查性研究,把你的研究內容套進表6-3,應該可以鬆
地寫完研究程序。
至於如果你的研究是實驗法研究,那麼就要用表6-4的格式了
表6一4大部分的內容和表6-3很類似,差別在於你必須交代你的實驗
設計和程序。也就是要加入表6一4中劃底線的那些部分,包含:
(1)實驗變項及實驗設計:有幾個自變項?幾個實驗情境(conditions)?
是什麼樣的設計;受試者間或受試者內,或混合設計?
(2)各變項的隨機和平衡程序如何?
原則上,受試者間變項必須說明如何隨機分派,受試者內變項需說明時序如何平衡。
這本書,以社會科學為主,故 研究工具就是設計問卷,同學的論文,說不定會用到問卷調查
一理通,則應該通
提出統計前的假設
(研究結果>的撰寫結構
(研究結果>這章大概可以分為三個主要部分去依序撰寫:
(一)描述統計:指的是對各個研究變項的測量特性(信、效
度)、平均值、標準差,以及各變項之間的關係,作一個
簡單的初步描述。
(二)主要研究發現:指的是和你論文主要研究議題有關的研究
結果。如果你的研究有研究假設,那麼就在這一部分呈現
假設考驗的分析結果;如果你的研究是探索性的研究,那
麼就在這一部分呈現你發現了什麼。
(三)其他研究發現:指的是和你的論文本來想回答的問題並沒
有直接關係、但卻有趣的發現。
根據上述結構,<研究結果>這一章(或一節,在你有多個子
研究時,<研究結果>只會是一節,請回上一章)的可能結構如
下。
第一節:描述統計分析
第二節:主要研究發現
第三節:其他研究發現
上述格式中,第一節和最後一節是固定的,但第二節ㄑ主要研究發現>則可以視你的研究假設(或問題)多寡而作一些調整。 有時你有非常多研究問題及假設;或是你的假設雖少,但每個假設都涉及了複雜的統計分析及說明,這都可能使得第二節的內容過多,把這些內 容硬塞在同一節,在書寫上會過於龐雜,此時就可以考慮把「主要發現」拆成幾節來寫,使得讀者在閱讀時更為清晰。
但大原則是不變的,都是依循「描述統計」、「主要研究發現」、「其他研究發現」三個主體來寫。
看其他人的論文,怎麼寫,盡量照著套,最穩
隨便寫,算是補充研究後的想法
研究結果、討論,是兩個不同的東西,盡量研究結果不要全部講完,討論這塊就沒東西好講了
第一節 研究摘述
第二節 研究結果與討論
壹、X1與Y的關係
貳、X2與Y的關係
參、其他研究發現
第三節 研究限制與建議
- 延伸:研究結果符合預期,再多說些什麼。
- 檢討:研究結果不符合預期,可能原因是什麼。
內在效度
- 研究設計是否妥當?
- 研究工具是否適切?
- 施測過程,有沒有什麼瑕疪?
外在效度
研究結果的可推論性
- 只有一頁
- 不分段落
- 從頭到尾只有一段
每個領域,對於用詞,都有專門的術語,好比 資料庫常用到的 SQL。您一提到 SQL,大家都知道您在說那方面的事情。又好比深度學習,常常會出現的 VOLO, LSTM.幾個簡單的詞彙,就能讓閱讀者大致掌握論文的內容。
每個論文都有關鍵字,最省時間的方法就是,把您參考的文獻的關鍵字,收集起來,再挑出合適的關鍵字。
一定要包含
- 您研究中所有的變項
- 變項之間的關係
研究的過程,充滿變數,研究的變項也不見得跟計劃一致。
通常…需要跟教授討論一下論文題目,最終研究成果是什麼來決定論文題目。
一篇論文,是質化還是量化,有很大的模糊空間,作者綜整了流程圖,來分清楚,量化跟質化的差異。
作者認為 ,研究方法使用,質化、量化,太狹隘。
改為
- 實證/後實證
- 論釋學/行動
更為適合
- 實證/後實證→有客觀真實→保持客觀
- 論釋學/行動→沒有客觀真實→主觀介入
寫很多,但太鎖碎,看了反而混亂
寫很多,但太鎖碎,看了反而混亂
寫很多,但太鎖碎,看了反而混亂
寫很多,但太鎖碎,看了反而混亂
其實論文,一定要跟教授保持配合,他說了算,您最好多看論文,書寫時,模板越多,越好處理。
研究目的:越清晰越好
研究動機:您為什麼要做這個研究
這裡應該是總結
依論文的進展,再來參考,故全部都是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