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借由少楠(@Plidezus)做的 flomo 内测契机,谈一谈我最近半年在个人知识管理(Personal Knowledge Management)系统上的迭代经验。
(flomo 预览和内测申请地址是:https://flomo.app/user/2 )
- 1、从必须恰当分类,到模糊分类+允许知识自发生长
- 作为精神洁癖的整理控,会很想让一切都归于秩序,达成熵减。但成长就是一边熵增,一边用精神力将增加的熵,转化成养分的过程。我意识到我不应该逃避复杂度,而是用更强力的精神力+雷霆手段,驾驭复杂度。
- 一个典型案例,就是我从年初屏蔽一切行业信息源(经济下行时 99% 的观点都不值一读),到使用 Inoreader 加回被屏蔽的信息源,并用 rule、filter 等工具加以过滤。现在的状态是:需要了解行业信息,随时能翻到高质量高契合的资讯;不想看时,完全不会被打扰。
- 记笔记时,也不是必须有精确的分组或标签。可以先使用模糊的标签,待信息从一个点、到一个面、到自发生长成一棵纵横捭阖的信息树,这时候你就知道该把它归于哪一类,或是为它专门开辟一个分类。
- 2、从追求工具的复杂度,到追求单一用途=单一工具:
- 折腾层出不穷的工具、在平台之间迁移,属于「数字游民」,而我现在更追求心灵宁静。所以不再崇拜或奢望任何流行工具进化成瑞士军刀,一统江湖,而是为不同类型知识,设置不同的输入/输出管道。
- 如之前几期写的,我现在的信息流入管道,唯有 Inoreader。我用它接收和过滤几乎所有我想从新闻/社交网站看的信息,然后发送到 Instapaper。
- 文本的写作,现在放到 iA Writer。我在 iOS 和 Mac 都可以使用(我不在 Android 设备上创作文字,所以可以忽略)。
- 代码和文本的自动备份,放在 Google Drive。手动备份,使用 Github。
- 名词性概念的学习整理,在纯文本的基础上,引入 Obsidian。(如图,最近在做春秋战国历史的梳理)
- 需要快速建站 / Landing Page,使用 Notion。
- 更多复杂的资料,譬如我用脚本抓取来、还未来得及分类阅读的文本,都丢到 DEVONthink3。
- 电子书,用 calibre 处理成纯文本,发送到 Instapaper。
- 任务 Inbox,用 Microsoft To Do。
- 日历,用 Google Calendar。
- 看起来很多,但在特定任务时,打开特定工具的目的性非常明确。且彼此之间可以用 IFTTT 或者自写脚本实现协同。
- 3、从目录分类,到 tag + backlink:
- 很早前使用 Evernote,都是根据一二三级笔记本(实际上就是层级文件夹)组织。后来发现信息从划分到复用,遵循非线性结构,不应该死板地非 A 即 B 地分类。
- 两年前开始尝试用 Bear 之类的 markdown 工具,为文字资料加注 tag。
- 今年,正式将个人知识管理系统完全改成基于 markdown 的纯文本后,又加入了时下流行的 backlink。原则是:涉及某种(实体或人造)概念的名词,就用 backlink。比如研究春秋战国混战,或是罗马帝国发展。
- 4、从按元数据分类,到根据个人目的分类:
- 以前收藏文章/资源,都是根据它本身的元数据(meta data),归档到对应的文件夹,例如:行业知识、心理学、名言警句。
- 现在的做法是,判断它对于我(想要达成的任务/目的/人生方向)的价值,打上对应的 tag,例如:#写作素材、#开发库、#投资标的。
- 「天下皆备于我」的前提是,要想清楚我「备」起来是打算干嘛。所以强烈的动机和目的是知识管理的前提。甚至是最重要的起点。没想清楚,还是别记者打造 PKM。
- 5、从 FOMO 到 KOMO:信息的摄取,过去我是 FOMO(Fear of missing out),现在正刻意自警 KOMO(knowing I'm missing out)。
- (这个「KOMO」的说法,我也是本周刚学到,觉得挺好。原文在下面的「言论摘录」Part。)
- 我从一年前就在全平台关闭了绝大多数 App 的推送通知,包括邮件、社交网络、新闻信息流。生活更惬意。
- 本月,在花费一星期验收信息质量与效率的平衡之后,我退订了 36氪、V2EX、cnbeta、Engadget 等 RSS 信源。它们甚至没资格进入我的 Inoreader 规则过滤器。
- 在业内好友聚餐时,大家围绕某个新闻侃侃而谈,只要不在我关注范围,就闭嘴闷头吃饭,笑而不语。起初生怕有难以融入的尴尬,但把表现机会留给别人,社交效果也不错。
- 较之信息流和机器推荐,基于你信任的人的筛检过滤是更高效的协同过滤手段(比如我的这个 Newsletter 每周帮你们筛选信息)。
- 6、从被动接收别人给的信息,到自己写工具处理信息
- 你看到的永远是别人想让你看到的;别人不想让你看到,却又不得不公开的内容(例如业绩惨淡的财报、影响人心的外媒/外版书),会刻意搞得难于获取、内容含混、语言不通、倍加粉饰。
- 所以疫情之后,我又开始重拾写代码的乐趣了。做了一堆自用工具。比如:自动给上千字的外网新闻生成中文翻译+摘要;自动把 Instapaper 里星标收藏的链接抓取为纯文本保存;自动抓取豆瓣上一段时间内值得阅读的新书。
目前看来,整套 PKM 运转良好,逻辑自洽。最重要的是,正如《How to Take Smart Notes》倡导的,它适合我,这就够了。
- 坐标上海,继续勾搭订阅会员朋友们线下聊天。
- 想溜进以下公司,聊天、拍照、拿纪念品:即刻、B站。
【言论摘录】
- 一个人的成就取决于这个人加杠杆的能力。因为每个人的时间都一样,只有 24 小时。我是用别人的资金加杠杆,而马云做一个决定,有成千上万的人为他加杠杆。Sellside 的工作几乎没有杠杆,都是线性的。把时间 allocate 到正确的事上也是这个意思。 —— via 《Plidezus 的 Flomo》 https://flomo.app/user/2
- Gates 读书法:1)在空白处记笔记。2)不要去读你读不完的书。3)买纸质书。4)每天腾出1小时读书。5)坚持! —— via @shibwei
- 通过微信公众号群聊学习技术,通过抖音短视频学习英语扩大视野,通过微博热搜关注时政社会热点,通过知乎「怎么看XXX」培养三观,通过公司 996 加班实现人生价值,通过股市/彩票/p2p/币圈获得财富。这就是大多数人的人生,但他们并没有觉得有什么不妥。 —— via @haoel
- 德鲁克曾说,大学中有两门课对于培养管理者最有帮助:短篇小说写作和诗歌赏析。我现在才明白,原来这都是面对「人」的学问。小说写作培养了对他人细致入微的观察力。诗歌是用感性的、富有想象力的方式去影响他人。 —— via @wangxing_mt
- 职场社交中的 FOMO(fear of missing out)表现为:吃饭要有同事陪、朋友圈挨个点赞、聊天群一个不少、八卦消息不能漏。然而人际关系给我们带来的压力,却是随着我们知道的越多,而越大的。何不干脆 KIMO(knowing I’m missing out),用心工作就好。 —— via @coolXiao
- 看华杉注解的《孙子兵法》,援引的诸多经典案例,除少数是天马行空出奇制胜,有大量经典战役的前提条件居然都是刻意「避而不战」「以逸待劳」(至少占到六成),很值得玩味。 —— via @XDash
- 为了健康作息,我司发起了一项名为「早起赌博」的活动。每人上交 20 块放入奖金池,第二天 10 点前到公司评分奖金池。 第一天,我赚了 100 块... —— via @Underwaternya
- 推荐 The Information 中文版邮件订阅 每周一篇,了解中美科技行业头条背后的故事。 本次推荐的中文版 newsletter 是免费服务,仅有一位华人记者负责打理,虽然每周一篇文章仅报道一个事件,但内容翔实。 https://t.co/q24p76TC4R —— via @shuziyimin
【产品/商业/增长】
- 在最近一期硅谷风险投资人 Reid Hoffman 的播客里,Hoffman 与 John 对谈,聊到当时 Peloton 融不到资的经历,Hoffman 总结说:「其实你当时只是找错了人,因为你见到的大多是主流投资人(mainstream VC),他们只会投资当下大家都在投的市场,还有寻找那些已经成功退出的参考标的。你只需要找到反主流投资者(contrarian VC),因为你是一位市场开创者,没有可以参考的原型。他们才是那些愿意下注在和别人不一样的项目上的人。」 —— via 《「健身界的苹果+奈飞」 - Peleton的创业故事》
- 2016年,农夫山泉实行大客户制度,重组经销商体系。对经销商的考核项目具体包括:销量规划、人员管理规划、线路规划、市场规划、资金仓储车辆等五项合计100分,运输模式、现有经销商转型两项合计20分。更具体的指标包括:目标增长率、人员规划、激励方案、网点覆盖率、自有渠道、陈列规划、品牌推广、仓储规划、资金投入等多个细则。 —— via 《农夫山泉是怎么做渠道的?》
- So far in 2020, the highest converting articles from LinkedIn are a piece on how the economic crisis will expose a decade’s worth of corporate fraud, and one on the gulf between the stock market and the real economy. Two pieces from the Economist’s culture title 1843 were in the top five for driving referral traffic to The Economist in August, like a story on dating during the pandemic. —— via 《How The Economist has tripled the number of subscribers driven by LinkedIn》
- 零售行业简史(一个分析零售行业的通用视角)哔哩哔哩视频
- 每天写笑话到凌晨五点,脱口秀新人在如何生存?| 哔哩哔哩视频
【效率/思维/成长】
- 我相信这样没有灵魂的人,是带不出好的团队的,没有办法感染团队的,做不出有信仰的公司和产品的。也许团队之所以一直起不来,正是因为我像一台机器一样每天正在给他们施压和逼迫。 —— via 《创业500天,我的3个傻X时刻和三十而已》
- 阅读书籍对大脑也有长期影响:阅读能让你反应更快,延缓老年人认知功能退化的过程。还有研究发现,经常阅读的老年人身上,阿兹海默症的发病率是平均发病率低40%,而电视看得多却是该病的风险因素。 —— via 《研究表明:看电视多了会坏脑,多阅读会变聪明》 via 英文原版:How Books and Television Affect Your Brain Differently, According to Science
- 我说我以前是字节跳动的产品经理,在tiktok事件出来后,一个无数利益方在其中沟通、打压、牵制的极其复杂问题,在互联网上却被简单归类为「跪」和「不跪」;再往前推是hk问题,在一片火光、废墟、鲜血里,没有人去了解这些年轻人想要什么在说什么,只要把这些人打上「废qing」的标签就可以扭送上断头台,然后在整齐划一的言论中被处死一千遍。这是不对的。 —— via 《那种女孩子 — 「剩余价值」的一次线下见面会》
- 你在持有任何一个观点的时候,都要想清楚这个观点和你到底是什么关系,这样你的行动才会有意义。 —— via 《语不惊人死不休(284)》
- 我所掌握的知识只是全体知识的一个小而又小的子集,而这个子集的选择又严格依赖于我个人的喜好和需求。比如「运动」「理财」「追剧」这三个部分就具有高内聚、低耦合的特点。 —— via 《在网状结构笔记应用中线性记录——以 Roam Research 为例》
- Obsidian to Anki:推特网友 @pseudonium 做了款 Obsidian 导出到卡片记忆工具 Anki 的工具,获取链接托管在 Github。
【投资/兴趣/其它】
- [高瓴张磊和朋友们聊《价值》(直播回放)] (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q8lUtAgKQY):张磊为新书《价值》做的直播,请了陆奇、庄辰超、海底捞张勇聊长期价值。一个半小时,作为运动开车背景听听还可以,信息密度和洞察深度低于我预期。BTW,《价值》这书刚开始翻越,似乎也乏善可陈,且投资圈的小伙伴此类反馈不少。看来中国要出第二个有普世启发价值的查理·芒格还有待时日。
- [播客笔记和字幕神器 airr.io] ( https://www.airr.io/):发现国外一款新的播客神器 App,允许你在听的过程中,随时写笔记(AirrQuotes),附加在对应的时间轴上。你还可以看其他人的笔记。更强大的是,对于许多热门的英文播客,会自动生成音频的全文讲稿字幕(Transcript)。如果哪天支持中文,我就可以彻底甩开国产播客 App 了——毕竟都是被审查阉割过的。
- [(信息图)Who's The Most Popular YouTuber In Every Country] ( https://ift.tt/35yccS5):一张图看懂全球各地最受欢迎 YouTuber,中国果然是李子柒。
- 百亿俱乐部的穿衣鄙视链:《继承》有钱人衣品深度解析
【本周买了/想买啥好东西】
- 多抓鱼上买了两本二手的《源氏物语(上·下)》,加一起一千多页,才 19 块。
- 本周苹果发布会的东西都太不给力了,继续等下一场,等 iPhone 12...
【本周在读/读了啥书】
- 《How to Take Smart Notes》:一本讲如何调整心态做科学笔记的册子,读者评价颇高,可惜未被引入国内。中文机翻版电子书获取可点这里。
- 本杰明·富兰克林的《Poor Richard's Almanack》:芒格推崇的穷查理年鉴,原来是一些格言警句合集,读起来不烧脑、不需要大块时间,本周陆续翻完。
- 华杉的《漫画讲透孙子兵法》:看完 1、2、3 册,发现用 Obsidian 做春秋战国诸侯各国关系图谱太·适·合·了!(如图)
- 张磊的《价值:我对投资的思考》:开始信手翻阅,预期已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