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維基解密開始,把cvs轉成用地圖,來表示士兵們的日誌。
資料新聞學:以資料為本,用資料來說故事。
只有資料就夠了?我們是拿資料來用,還是分析資料怎麼來的呢?
open data 發想 from Whisky: 資料是不會騙人的,如果大家都能取得資料,就能拿他來分析出資訊。 要找出資料,分析資料,才能呈現一件事情。
好像能體會一點 ck 對反核論述的看法,他覺得應該要提出資料來呈現兩造觀點, 可是除了呈現,資料怎麼來,要給誰看,放在什麼樣的脈洛看,也一樣重要吧。
「原始」的資料,原始的原始資料
actors: 調查中心、編輯部、網路部
傳統調查:問題意識-找對象-看資料、訪談-報導 - 新的問題意識
- 揭弊式調查、找關鍵報導人
- 獨立自主的部門,沒有商業壓力
- 只受天下雜誌群(cheers、康健..)的委託,避免民間資金介入(只是不能直接介入而已吧....)
- 以企業調查為主,學校、民調、市調次之 => 獨特性
- 公開資訊觀測站 所有上市櫃、興貴、公開發行都要放上去
- 電子書有員工人數
- 也可以查財報
- 問卷
- 增加企業互動,建立關係
- 流程
- 證期會抓資料、merge 問卷,重建公司今年行業分類、驗證再驗證、分析結果後也還要驗證
- debug: 不合常理的資料
- nodebug: 看起來合常理的資料
- 自動化吧,有互動的自動化
- 工具決定了可能的呈現方式和觀點
- 使用者自己組裝工具?
資料取得的政治、資料篩選工具的政治 為什麼會只想用手抓呢?
- 總統真的好忙嗎?
- 從總統府網站,找到總統公開行程
- 做成表格
- 描述統計,填出顏色深淺,按行程數
- 做出概觀,就能作進一部分析(也不能說是線性,但要怎麼反身呢?)
- 奧運真的是平等的比賽嗎?
- 夏季奧運獎牌統計,依五大洲統計
- 依年齡、地區、方式統計自殺死亡率
- 依地區的「自殺」的網路搜尋
ck: 這些資料不一定正確,但多一些資料來分析,可以多一些觀點
原來是因為全都是量化分析,才會造成這種不適感嗎 XD
回答完問題之後呢?
數說台灣是一週一篇,所以目標是點出問題
那,如果有一個月或半年,ck還會想做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