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New issue

Have a question about this project? Sign up for a free GitHub account to open an issue and contact its maintainers and the community.

By clicking “Sign up for GitHub”, you agree to our terms of service and privacy statement. We’ll occasionally send you account related emails.

Already on GitHub? Sign in to your account

《图解 HTTP》 读书笔记 #58

Open
hoperyy opened this issue Sep 5, 2017 · 2 comments
Open

《图解 HTTP》 读书笔记 #58

hoperyy opened this issue Sep 5, 2017 · 2 comments

Comments

@hoperyy
Copy link
Owner

hoperyy commented Sep 5, 2017

《图解 HTTP》读书笔记

第一章:了解 web 及网络基础

  • HTTP 全称:HyperText Transfer Protocol 超文本传输协议,或者叫 超文本转移协议

    web 是建立在 HTTP 协议上通信的。

  • HTTP 的诞生史

    最初的设想:借助多文档之间相互关联形成的超文本(HyperText),连成可相互参阅的 WWW(World Wide Web,万维网)。

    WWW 这一名称,是 Web 浏览器当年用来浏览超文本的客户端应用程序的名称。现在则用来表示这一系列的集合,也可简称为 Web。

    现在已提出了 3 项 WWW 构建技术,分别是:

    • 把 SGML(Standard Generalized Markup Language,超文本标记语言)作为页面的文本标记语言的 HTML(HyperText Transfer Protocol)
    • 作为文档传递协议的 HTTP
    • 指定文档所在地址的 URL(Uniform Resource Locator,统一资源定位符)
  • HTTP 变化史

    • HTTP/0.9

      HTTP 与 1990 年问世,那时的 HTTP 没有作为正式的标准被建立,其实含有 HTTP/1.0 之前版本的意思,因此被称为 HTTP/0.9。

    • HTTP/1.0

      这是 HTTP 作为标准被公布的版本,被称为 HTTP/1.0,公布在 1996 年 5 月。

    • HTTP/1.1

      该版本公布于 1997 年 1 月,是目前主流的 HTTP 协议版本。

  • HTTP 的现状

    现状 HTTP 协议已经超出了 Web 这个框架的局限,被运用到了各种场景里。

  • TCP/IP

    • TCP / IP 是什么

      HTTP 是 TCP/IP 协议族的子集。

      TCP/IP 包含:IEEE 802.3 / FDDI / ICMP / TCP / IP / PPPoE / DNS / UDP / FTP / SNMP / HTTP ...

      TCP/IP 协议中存在各种各样的内容。从电缆的规格到 IP 地址的选定方法、寻找异地用户的方法、双方建立通信的顺序,以及 Web 页面显示需要处理的步骤,等等。

    • TCP/IP 的分层管理

      TCP/IP 协议族里重要的一点就是分层。TCP/IP 协议族按层次分别分为以下 4 层:应用层、传输层、网络层和数据链路层。

      以一个 Web 页面的 HTTP 请求为例:

      • 应用层(HTTP 协议)

        • 动作

          客户端在应用层(HTTP 协议)发出了一个想看某个 Web 页面的 HTTP 请求。

          HTTP 数据
          
        • 该层的协议:HTTP、DNS

        • HTTP 协议的职责:

          • 发送时:生成对模板 Web 服务器的 HTTP 请求报文。
          • 接收时:对 Web 服务器请求的内容进行处理
        • DNS 协议

          和 HTTP 协议一样,DNS(Domain Name Synstem)服务位于应用层,它提供域名到 IP 地址之间的解析服务。

      • 传输层(TCP 协议)

        • 动作

          把从应用层处收到的数据(HTTP 请求报文)进行分割,并在各个报文上打上标记序号及端口号后转发给网络层。

          TCP 首部 + HTTP 数据   
          
        • TCP 协议的职责

          • 发送时:提供可靠的字节流服务。所谓的字节流服务是指为了方便传输,将打开数据分割成以报文段(segment)为单位的数据包进行管理。而可靠的传输服务是指,能够把数据准确可靠地传给对方。
          • 接收时:重组接收到的报文段,按序号以原来的顺序重组请求报文

          简言之,TCP 协议为了更容易地传送大数据才把数据分割,而且 TCP 协议能够确认数据最终是否送达到对方。

          为了准确无误地将数据送达目标处,TCP 协议采用了三次握手策略:

          • 发送端发送一个带 SYN 标志的数据包给对方。

          • 接收端收到后,回传一个带有 SYN/ACK 标志的数据包以示传达确认信息。

            发送端确认:(1)发送端可发送;(2)发送端可接收;(3)接收端可发送

          • 发送端再回传一个带 ACK 标志的数据包,代表”握手“结束

            接收端确认:(1)接收端可发送;(2)接收端可接收;(3)发送端可发送

      • 网络层(IP 协议)

        • 动作

          增加作为通信目的地的 MAC 地址后转发给链路层。

          到此为止,发往网络的通信请求就准备齐全了。

          IP 首部 + TCP 首部 + HTTP 数据
          
        • IP 协议的职责

          搜索对方的地址,一边中转一边传送

          IP 协议(Internet Protocol)的作用是把各种数据包传送给对方。要保证确实传送到对方那里,则需要满足各类条件。其中两个重要的条件是 IP 地址和 MAC 地址(Media Access Control Address)。

          IP 地址指明了节点被分配到的地址,MAC 地址是网卡所属的固定地址。

          IP 间的通信依赖 MAC 地址,根据通信方的 IP 地址反查出对应的 MAC 地址的协议是 ARP 协议。

      • 链路层

        接收端的服务器在链路层接收到数据,按序往上层发送,一直到应用层。

        当传输到应用层,才能算真正接收到由客户端发过来的 HTTP 请求。

        以太网首部 + IP 首部 + TCP 首部 + HTTP 数据
        
    • URI 和 URL

      • URL:Uniform Resource Locator 统一资源定位符

      • URI:Uniform Resource Identifier

        • Uniform:规定统一的格式可方便处理多种不同类型的资源,而不用根据上下文环境来识别资源指定的访问方式。
        • Resource:资源的定义是 “可标识的任何东西”。
        • Identifier:标识可标识的对象,也成为标识符。

        综上,URL 就是由某个协议方案标识的资源的定位标识符。

        采用 HTTP 协议时,协议方案就是 http。除此之外,还要 ftp、mailto、telnet、file 等。标准的 URI 协议方案有 30 种左右。

        URL 是 URI 的子集,URI 用字符串标识某一互联网资源,而 URL 标识资源的地点(互联网上所处的位置)。

      • URI 格式

        协议方案名 + 登录信息 +  服务器地址 + 服务器端口号 + 带层次的文件路径 + 查询字符串 + 片段标识符
        

第二章:简单的 HTTP 协议

  • HTTP 协议用于客户端和服务端之间的通信

  • 通过请求和相应的交换达成通信

    先从客户端开始建立通信,服务端在没有接收到请求之前不会发送响应。

    请求报文由:请求方法、请求 URI、协议版本、可选的请求首部字段和内容实体构成。

    接收到请求的服务器,会将请求内容的处理结果以响应的形式返回。

    响应报文由:协议版本、状态码、用以解释状态码的原因短语、可选的响应首部字段以及实体主体构成。

  • HTTP 是不保存状态的协议

    HTTP 是无状态(stateless)协议,协议对于发送过的请求或响应都不做持久化处理。

    这样做的好处是:更快、确保协议的可伸缩性、减轻服务器的 CPU 及内存消耗。

    HTTP/1.1 虽然是无状态协议,但为了实现期望的保持状态功能,于是引入了 Cookie 技术。有了 Cookie 再用 HTTP 协议通信,就可以管理状态了。

  • 请求 URI (request-URI)定位资源

    当客户端请求访问资源而发送请求时,URI 需要将作为请求报文中的请求 URI 包含在内。

    指定请求 URI 的方式有很多:

    • URI 为完整的请求 URI

      GET http://hackr.jp/index.htm HTTP/1.1
      
    • 在首部字段 Host 中写明网络域名或 IP 地址

      GET /index.htm HTTP/1.1
      Host: hackr.jp
      
    • 其他:如果不是访问特定资源而是对服务器本身发起请求,可以用一个 * 代替请求 URI。

      OPTIONS * HTTP/1.1
      
  • 告知服务器意图的 HTTP 方法

    • GET:获取资源

      GET 方法用来请求访问已被 URI 识别的资源。指定的资源经服务器解析后返回响应内容。
      也就是说,如果请求的资源是文本,则保持原样返回;如果是像 CGI(Common Gateway Interface,通用网关接口)那样的程序,则返回经过执行后的输出结果。

    • POST:传送实体主体

      POST 方法用来传输实体的主体。

      虽然用 GET 方法也可以传输实体的主题,但一般不用 GET 方法进行传输,而是用 POST 方法。

      虽然 POST 的功能和 GET 类似,但 POST 的主要目的并不是获取。

    • PUT:传输文件

      PUT 方法用来传输文件。就像 FTP 协议的文件上传一样,要求在请求报文的主体中包含文件内容,然后保存到请求 URI 指定的位置。

      但是,鉴于 HTTP/1.1 的 PUT 方法自身不带验证机制,任何人都可以上传文件,存在安全性问题,因此一般的 Web 网站不使用该方法。如果配合 Web 应用程序的验证机制,或架构设计采用 REST 标准的同类 Web 网站,就可能会开放使用 PUT 方法。

    • HEAD:获得报文头部

      HEAD 和 GET 一样,只不过不返回报文主体部分。用于确认 URI 的有效性以及资源更新的日期时间等。

    • DELETE:删除资源

      这是和 PUT 相反的方法,DELETE 按照请求 URI 删除资源。

      同样的有安全性问题,处理方法和 PUT 一致。

    • OPTIONS:询问支持的方法

      OPTIONS 用来查询针对请求 URI 指定的资源支持的方法。

      OPTIONS * HTTP/1.1
      
  • 持久连接

    • HTTP 初始版本:每进行一次 HTTP 通信就要断开一次 TCP 连接。

      以当年的通信情况看,因为都是些容量很小的文本传输,所以即使这样也没有多大问题。但是随着 HTTP 的普及,文档中包含大量图片的情况多了起来,这样的机制下,通信量是很大的。

    • HTTP/1.1 和 一部分的 HTTP/1.0 提出了持久连接(HTTP Persistent Connection,也成为 HTTP keep-alive 或 HTTP connection reuse)的方法

      持久连接的特点是,只要任意一端没有明确提出端口连接,则保持 TCP 连接状态。

      持久连接的好处在于减少了 TCP 连接的重复建立和断开所造成的额外开销,减轻了服务端的负载;另外也减少了请求和响应的时间。

      在 HTTP/1.1 中,所有的连接默认都是持久连接,但在 HTTP/1.0 内并未标准化。服务器不一定能够支持持久连接,而且,客户端也需要支持持久连接

  • 管线化

    持久连接使得多数请求以管线化(pipelining)方式发送成为可能。这样就能够做到同时并行发送多个请求,而不需要一个响应结束后,才能发送另一个请求。

  • 使用 Cookie 做状态管理

    Cookie 技术通过在请求和响应报文中写入 Cookie 信息来控制客户端的状态。

    服务器发送:Cookie 会根据从服务器发送的响应报文内的一个叫做 Set-Cookie 的首部字段信息,通知客户端保存 Cookie。

    客户端发送:客户端再往该服务器发送请求时,会自动在请求报文中加入 Cookie 值然后发送出去。

    服务器接收:服务器接收到 Cookie 后,会检查究竟是从哪个客户端发送来的请求,然后对比服务器上的记录,最后得到之前的状态信息。

第三章:HTTP 报文内的 HTTP 信息

  • HTTP 报文是什么

    HTTP 报文分为请求报文和响应报文。HTTP 报文是本身由多行(用 CR + LF 作换行符)数据构成的字符串文本。

    HTTP 报文大致可以分为报文首部和报文主体凉快,二者由最初出现的空行(CR + LF)来划分,通常,并不一定要有报文主体。

    CR:Carriage Return,回车符,16 进制 0x0d
    LF:Line Feed,换行符,16 进制 0x0a

    报文首部:服务器或客户端需要出来的请求或响应的内容及属性。
    报文主体:应被发送的数据。

  • 请求报文及响应报文的结构

    • 报文首部
      • 请求行/状态行
      • 首部字段(请求/响应首部字段、通用首部字段、实体首部字段)
      • 其他:可能包含 HTTP 的 RFC 里未定义的首部(Cookie 等)
    • 空行(CR + LF)
    • 报文主体
  • 报文主体和实体主体

    通常,报文主体等于实体主体。只有当传输中进行编码操作时,实体主体的内容发生变化,才导致它和报文主体产生差异。

  • 编码提升传输效率

    • 压缩传输的内容编码

      HTTP 协议中有一种被称为内容编码的功能能够进行压缩操作。

      内容编码指明应用在实体内容上的编码格式,并保持实体信息原样压缩,由客户端接收并负责解码。

      常用的内容编码有以下几种:

      • gzip(GNU zip)
      • compress(UNIX 系统的标准压缩)
      • deflate(zlib)
      • identity(不进行编码)
    • 分割发送的分块传输编码

      把实体主体分块的功能称为分块传输编码(Chunked Transfer Coding)。

      每一块都会用十六进制来标记块的大小,而实体主体的最后一块会使用 “0(CR + LF)”
      来标记。

      HTTP/1.1 中存在一种称为传输编码(Transfer Coding)的机制,它可以在通信时按某种编码方式传输,但只定义作用域分块传输编码中。

    • 发送多种数据的多部分对象集合

      邮件中,使用了 MIME(Multipurpose Internet Mail Extensions)机制来发送多种不同类型的数据,如文本、图片、视频等。

      MIMI 扩展中会使用一种称为多部分对象集合(Multipart)的方法,来容纳多份不同类型的数据。

      HTTP 协议中也采纳了多部分对象集合,发送的报文主体里可以含有多种类型的实体,通常是在图片或者文本文件等上传时使用。

      多部分对象集合包含的对象如下:

      • multipart/form-data:在 Web 表达文件上传时使用
      • multipart/byteranges:状态码 206(Partial Content,部分内容)响应报文中包含了多个范围的内容时使用

      在 HTTP 报文中使用多部分对象集合时,需要在首部字段里加上 Content-type。

      Content-type: multipart/form-data;
      

      使用 boundary 字符串来花费多部分对象集合指明的各类实体。每个部分类型中,都可以含有首部字段。另外,可以在某个部分中嵌套使用多部分对象集合。

    • 获取部分内容的范围请求

      执行范围请求时,会用到首部字段 Range 来指定 byte 范围。

      Range: bytes=5001-10000
      Range: bytes=5001-
      Range: bytes=-3000. 5000-7000
      

      针对范围请求,响应会返回状态码为 206 Partial Content 的响应报文。

      另外,对于多重范围的请求,响应会在首部字段 Content-Type 标明 multipart/byteranges 后返回响应报文。

      如果服务器无法响应范围要求,则会返回状态码 200 OK 和完整的实体内容。

第四章:返回结果的 HTTP 状态码

  • 状态码有 60 多种,常用的大约 14 种
  • 状态码的类别
    • 1XX:Informational(信息性状态码),接收的请求正在处理

    • 2XX:Success(成功状态码),请求正常处理完毕

      • 200

        表示请求在服务器被正常处理了。

        响应报文内,随状态码一起返回的信息会因方法的不同而发生改变。

      • 204

        表示服务器接收的请求已成功处理。

        和 200 的区别是,204 响应不会返回任何实体的主体。

        一般用在只需要从客户端网服务器发送信息,而对客户端不需要发送新信息的情况下。

      • 206 Partial Content

        该状态码表示服务器成功处理了客户端发来的范围请求,响应报文中包含由 Content-Range 指定范围的实体内容。

    • 3XX:Redirection(重定向状态码),需要进行附加操作以完成请求

      • 301 Moved Permanently

        永久重定向。表示请求的资源已被分配了新的 URI,以后应使用资源现在所指的 URI。

      • 302 Found

        临时重定向。表示希望用户(本次)能使用新的 URI 访问。

        302 禁止 POST 变换成 GET,但实际使用时大家并不遵守。

      • 303 See Other

        表示请求的资源存在另一个 URI,应该使用 GET 方法定向获取资源。

        和 302 的差别是 303 明确表示客户端应该用 GET 方法获取资源。

      • 304 Not Modified

        表示客户端发送附带条件的请求时,服务器允许请求访问资源,但如果未满足条件,则直接返回 304 Not Modified。

        返回时,不包含任何响应的主体部分。

      • 307 Temporary Redirect

        临时重定向,和 302 类似。

    • 4XX:Client Error(客户端错误状态码),服务器无法处理请求

      • 400 Bad Request

        表示请求报文中存在语法错误。另外,浏览器会像 200 OK 一样对待该状态码。

      • 401 Unauthorized

        表示发送的请求需要通过 HTTP 认证(BASIC 认证、DIGEST 认证)。

        如果之前已请求过一次,则表示用户认证失败。

        返回的 401 响应必须包含一个适用于被请求资源的 WWW-Authenticate 首部用以质询(challenge)用户信息。

        当浏览器初次接收到 401 响应,会弹出认证用的对话窗口。

      • 403 Forbidden

        表示请求资源的访问被服务器拒绝了,原因并不是必须展示的,当然也可以在响应的实体主体部分描述。

      • 404 Not Found

        表示服务器上无法找到请求的资源。

        除此之外,也可以在服务器拒绝请求且不想说明理由时使用。

    • 5XX:Server Error(服务器错误状态码),服务器处理请求出错

      • 500 Internal Server Error

        表示服务器在执行请求时发生了错误。

      • 503 Service Unavailable

        表示服务器暂时处于超负载或正在进行停机维护,现在无法处理请求。

@hoperyy hoperyy added 2017 and removed FE labels Oct 12, 2017
@hoperyy hoperyy closed this as completed Apr 29, 2018
@hoperyy hoperyy reopened this May 29, 2018
@hoperyy
Copy link
Owner Author

hoperyy commented Sep 5, 2018

服务器决定是否接受请求

  • If-Match / If-None-Match

    服务器可以接受请求,返回 200

    服务器不能接受请求,返回 412

    比较 ETag。

  • If-Modified-Since / If-Unmodified-Since

    如果资源更新过,服务器返回 200

    如果资源没有更新过,服务器返回 304

Cache-Control

  • no-cache:不缓存过期的资源

    • 如果客户端请求含 no-cache 指令,客户端会向源服务器进行有效期确认后处理资源
    • 如果服务器返回含 no-cache 指令,那么缓存服务器不缓存
  • no-store:不缓存

    不能缓存(因为含机密信息)。

  • max-age

    max-age 代表缓存时间。

    若同时遇到 Expires 字段,

    HTTP/1.1 优先处理 max-age,忽略 Expires。

    HTTP/1.0 相反。

Expires

缓存失效日期。

ETag

实体标识。有强弱之分。

@hoperyy
Copy link
Owner Author

hoperyy commented Nov 22, 2018

Web 攻击技术

目前,来自互联网的攻击大多数是把 Web 应用作为攻击目标。下面主要针对 Web 应用的攻击技术进行详解。

HTTP 不具备必要的安全功能

在客户端即可篡改请求

HTTP 请求报文中(URL、表单、HTTP 首部、Cookie 等)都可以把攻击代码传入,如果此时 Web 应用存在安全漏洞,那么内部信息就会遭到攻击。

针对 Web 应用的攻击模式主要由两种:主动攻击、被动攻击

  • 主动攻击:主要攻击服务器上的资源

    攻击者执行攻击代码 -- 攻击者需要能够访问到资源 -- 服务器信息泄露。

  • 被动攻击:攻击者不直接攻击目标 Web 应用

    通常步骤如下:

    1. 用户浏览器中招。攻击者在 Web 页面等设置陷阱,诱导用户浏览器中招。
    2. 浏览器发送嵌入攻击代码的 HTTP 请求。
    3. Web 应用中招。

    被动攻击中,具有代表性的攻击是:跨站脚本攻击、跨站点请求伪造。

漏洞类型:因输出值转义不完全引发的安全漏洞

  • 实施 Web 应用的安全策略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两部分:

    • 客户端验证
    • 服务器端验证
      • 输入值验证
      • 输出值转义
  • 跨站脚本攻击(Cross-Site Scripting, XSS)

    指通过存在安全漏洞的浏览器内,运行非法的 HTML 或 JS 进行的一种攻击。

    • 几种 XSS 攻击方式

      • 动态创建 HTML 时。如表单可以输入 HTML 标签,如果没有进行转义,很可能被解析。
      • URL 中传入攻击的 JS 代码或外链的 JS,并执行 JS,伪造表单。
      • URL 传入攻击的 JS 代码或外链的 JS,获取用户 Cookie,传送至攻击者的数据库。

    XSS 的危害:

    • 利用虚假表单骗取用户各项信息,如用户名、密码等。比如隐藏正常的表单,动态生成一个伪造的表单,用户输入后,将信息传递至攻击者的数据库。
    • 利用脚本获取用户的 Cookie。
  • SQL 注入攻击

Sign up for free to join this conversation on GitHub. Already have an account? Sign in to comment
Labels
None yet
Projects
None yet
Development

No branches or pull requests

1 particip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