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Latest commit

 

History

History
64 lines (30 loc) · 6.22 KB

博.md

File metadata and controls

64 lines (30 loc) · 6.22 KB

Tags: Clan

博士应该博学还是专精?

人的知识技能发展一般遵循这样一个“由杂到精,由精而专,由专而博”的过程。

何谓杂?杂就是来者不拒,闻着香味顺着甜味走,有枣没枣打三杆子,每块石头都翻起来看。

没有目的,纯好玩、纯好奇、纯迫于无奈,总之是没有太大的企图心,是由趣味和机缘推动的一种积极吸收新信息的状态。

这个状态和“博”并不一样(这个我们后面再谈),但也不能小看。因为这是一个人最开放的、最不拒绝的状态。

吃杂食,随时可能吃坏肚子,甚至吃进急救中心,所以这个阶段你很需要有监护人、有导师、有辅导员……等等“急救中心”可去。这也是人在学校教育——尤其是本科教育结束前,或者自己还没有生育、父母也还没有退休之前的一个主要的推荐状态,因为这些时候急救中心是没有关门的,你吃杂食是有一定保护的。

由杂到精是指,你吃了这么多稀奇古怪的知识,迟早吃到非常合你胃口的东西,你会自然而然的发现它会成为你知识结构的一根主线,你会因为这些知识引起一些注意,进入一些生态圈,以至于与之相关知识在你身边出现得越来越频繁。你会很自然的知道得比旁人多,以至于旁人眼里这类知识的精通会成为你的标志、特点之一——例如围棋迷、军事迷等等。

由精而专,是指你开始从这些知识里获得收入。她已经足以作为一种副业,为你带来收入。这不仅仅使得你的知识更进一步变得扎实和完整,还特别让你意识到你的知识和人的需求之间的关联。只有满足人需求的知识,才足以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一种职业的基础。不是“让新手惊叹”、“让女生印象深刻”,而是“让人重复付款买入”,才是知识是否足够专业的真实基础。

坦率讲,很多人都有过爱好,也有过一定广度的探索,但只要没有迈过“拥有客户群”这个门槛,这就只能被认为是杂、精,而不能称为“专”。

哪怕拿出一张试卷来,某个精者考得比专者高,也是如此,只要你没有因此构建服务并且获得复购的客户,你就只能称为精,不能称为专。

但到了“专”这一步,只能说你有了一个业务机会、一个业务领域,这还不能被认为是职业生涯

何谓职业生涯?职业生涯的意思是,在这个领域,无论何种变故都不足以抹杀你的历史性价值。

你在这个领域创造出了一些值得这个领域的发展史略微记住的东西。

不管是“防锈技术”,还是“快速存取方法”、还是“印象派风格”,你做出来的这个东西,业内有人来模仿、新人们有想来学习继承、客户开始在乎是不是正宗、合格,你就有了真正的职业生涯,这个事情就已经不再仅仅是“可以带来一定收入”,而是可以认真考虑作为安身立命之基,可以称为事业和人生价值了。

但这个阶段,你就离不开“博”。所谓博、不是指“多知”,而是指与此专业有关的事情已经无所不知,这个问题的一切可能方案你都已知晓、历史可能性已经被你穷尽,可以借鉴的你已经尽数知道,以至于连非直接学科范围内、仅仅是范式相同、逻辑构型一致的领域,你都已经涉足。

除了凭运气创新的情况,真正稳健、扎实的创新——尤其是足以成为职业生涯、事业基础的那些创新,这种“博”都是在漫长的等待天选的过程中必然要求的必要礼仪。

注意,我们曾经在另一个问题里谈论过,这类成就要靠天意赐给你种子,你的“博学”并不是在直接生产种子,而是在创造一种“扔下去就长”的土壤。

但是你也不必悲观——实际上这些种子并不缺乏,老实说还多得很,问题几乎总是“土壤不够肥沃”,乃至于绝大多数的灵感种子都被过于轻易的——实则是傲慢的——认定为“没有价值”罢了。

简而言之,博并不是杂,博是作出“职业生涯”决定后必然要做的一个系统工程。

它真正的问题是,所谓“围绕专业中心广泛遍历”的这个“围绕”关系常常是全新的、创造性的,一致于在不了解这个关联性的人看来这似乎是“无关”的,从而会从这些不明就里的外人嘴里冒出“学杂了”的评价。

举个例子,一个书法家,鼓捣起人工智能,想要发明一种人工智能来随意按设定的框架发明“平行字体”。比如根据自己写出的三百个字,自动生成所有的已知诗词的独创体作品。

他的老师或者老爹看着他桌上的参考书,在不加解释——或解释不被理解——的前提下,很可能会觉得他“想改行”,要说你“学杂了。

很多所谓“学杂了”的恐惧都来源于这种对“前所未有的关联”的恐惧——其实不是没有关联,只是这关联不传统,所以缺少广泛的认可,而一旦缺少外部认可,自己就动摇了,开始做起“学杂了“的噩梦罢了。

也许你在没有毕业之前,还需要服从导师的指导,但是当你自己开始自己的科研生涯,科研成果的主要来源之一就是“前所未有的关联”,那些“似杂实博”的涉猎,你肯定要做,甚至要当作事业做。

举个例子,教会人工智能下象棋——注意,是连规则都不告诉它的、只能从胜负反馈中自己总结出规则的教法——有何具体运用?可以用来将人工智能发展成最客观的测试员,测试一切系统设计的易用性、稳定性和漏洞。

不是你去写好程序教他先点什么按钮后点什么按钮,然后让它一遍遍的点看出什么问题。而是叫它自己“随便点”、“自由探索”。它很可能找出你原本没有想过的操作逻辑,用你的系统干出你没想到的奇怪应用来——例如拿血压药壮阳。

如果你不够博,你是想不到这些题材的,没有题材你要开创自然就极难。

没有开创,人的神性终究饥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