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ked from xiaopangxia/TCM-Ancient-Books
-
Notifications
You must be signed in to change notification settings - Fork 0
/
031-本草便读.txt
5964 lines (3553 loc) · 178 KB
/
031-本草便读.txt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227
228
229
230
231
232
233
234
235
236
237
238
239
240
241
242
243
244
245
246
247
248
249
250
251
252
253
254
255
256
257
258
259
260
261
262
263
264
265
266
267
268
269
270
271
272
273
274
275
276
277
278
279
280
281
282
283
284
285
286
287
288
289
290
291
292
293
294
295
296
297
298
299
300
301
302
303
304
305
306
307
308
309
310
311
312
313
314
315
316
317
318
319
320
321
322
323
324
325
326
327
328
329
330
331
332
333
334
335
336
337
338
339
340
341
342
343
344
345
346
347
348
349
350
351
352
353
354
355
356
357
358
359
360
361
362
363
364
365
366
367
368
369
370
371
372
373
374
375
376
377
378
379
380
381
382
383
384
385
386
387
388
389
390
391
392
393
394
395
396
397
398
399
400
401
402
403
404
405
406
407
408
409
410
411
412
413
414
415
416
417
418
419
420
421
422
423
424
425
426
427
428
429
430
431
432
433
434
435
436
437
438
439
440
441
442
443
444
445
446
447
448
449
450
451
452
453
454
455
456
457
458
459
460
461
462
463
464
465
466
467
468
469
470
471
472
473
474
475
476
477
478
479
480
481
482
483
484
485
486
487
488
489
490
491
492
493
494
495
496
497
498
499
500
501
502
503
504
505
506
507
508
509
510
511
512
513
514
515
516
517
518
519
520
521
522
523
524
525
526
527
528
529
530
531
532
533
534
535
536
537
538
539
540
541
542
543
544
545
546
547
548
549
550
551
552
553
554
555
556
557
558
559
560
561
562
563
564
565
566
567
568
569
570
571
572
573
574
575
576
577
578
579
580
581
582
583
584
585
586
587
588
589
590
591
592
593
594
595
596
597
598
599
600
601
602
603
604
605
606
607
608
609
610
611
612
613
614
615
616
617
618
619
620
621
622
623
624
625
626
627
628
629
630
631
632
633
634
635
636
637
638
639
640
641
642
643
644
645
646
647
648
649
650
651
652
653
654
655
656
657
658
659
660
661
662
663
664
665
666
667
668
669
670
671
672
673
674
675
676
677
678
679
680
681
682
683
684
685
686
687
688
689
690
691
692
693
694
695
696
697
698
699
700
701
702
703
704
705
706
707
708
709
710
711
712
713
714
715
716
717
718
719
720
721
722
723
724
725
726
727
728
729
730
731
732
733
734
735
736
737
738
739
740
741
742
743
744
745
746
747
748
749
750
751
752
753
754
755
756
757
758
759
760
761
762
763
764
765
766
767
768
769
770
771
772
773
774
775
776
777
778
779
780
781
782
783
784
785
786
787
788
789
790
791
792
793
794
795
796
797
798
799
800
801
802
803
804
805
806
807
808
809
810
811
812
813
814
815
816
817
818
819
820
821
822
823
824
825
826
827
828
829
830
831
832
833
834
835
836
837
838
839
840
841
842
843
844
845
846
847
848
849
850
851
852
853
854
855
856
857
858
859
860
861
862
863
864
865
866
867
868
869
870
871
872
873
874
875
876
877
878
879
880
881
882
883
884
885
886
887
888
889
890
891
892
893
894
895
896
897
898
899
900
901
902
903
904
905
906
907
908
909
910
911
912
913
914
915
916
917
918
919
920
921
922
923
924
925
926
927
928
929
930
931
932
933
934
935
936
937
938
939
940
941
942
943
944
945
946
947
948
949
950
951
952
953
954
955
956
957
958
959
960
961
962
963
964
965
966
967
968
969
970
971
972
973
974
975
976
977
978
979
980
981
982
983
984
985
986
987
988
989
990
991
992
993
994
995
996
997
998
999
1000
<篇名>本草便读
书名:本草便读
作者:张秉成
朝代:清
年份:公元1644-1911年
<目录>
<篇名>吴序
内容:人有恒言曰。用药如用兵。以药之不可轻用也。然苟用得其当。又未尝不应手取效。药
到病除。是操何术以致哉。则曰非读本草不为功。顾读本草之难也。神农本草经尚已。然其
中词旨奥衍。义蕴宏深。往往皓首穷年。每苦未能得其要领。后世着本草者杂出。人自为说。
学人既无所适从。且累牍连篇。虽有聪颖之儒。亦苦记诵之匪易。于此欲求一善本本草。使
人人得而读之。且读之无不人人称便者。盖戛戛乎其难之。今年冬月。吴君静甫以张君兆嘉
先生所着本草便读见示。并嘱为弁言。余读之。见其着墨无多。而一药之中。凡性味气质。
以及经络脏腑。与一切配合炒制之法。靡不备具。言虽简而意自赅。学人读之。既省记诵之
烦。又悟指归之趣。以此称便。便何如矣。有志业医者。果能守是编为楷模。将见用力少而
成功多。由是玩而味之。更由是神而明之。夫如是各家之本草可以参。亦如是各家之本草可
以废。岂惟便于一时已哉。千百世之后。吾知因利乘便。阴受是编之福者当不少也。是为序。
\x光绪十六年岁在庚寅嘉平月赐进士出身同知衔知武进县事愚弟吴炳拜撰\x
<目录>
<篇名>恽序
内容:本草一书。名人着述甚多。而求其便于读者不数觏也。东垣药性赋。云林药性歌括。未
尝不简便易读。而考其所入脏腑。所行经络。与夫一物而枝本异用。一名而种类异宜。
均未详列。则虽读犹之不读也。李士材医宗必读本草二卷。句联字偶。缕晰条分。习医家无
不读之称
便。然而脏腑经络。未经组织。枝本种类。未尽周备。终不足使读者快然。近时善本如陈修
园之本草经读。黄元御之长沙药解。玉楸药解。几于家置一编矣。而经读意存复古。句读悉
本经文。仍不便于读也。长沙药解。句斟字酌。便于读矣。而玉楸药解。不无参差之处。读
之而犹多未便。于以叹本草读本之尽善者。诚不易觏也。岁壬辰张君兆嘉。出所着本草便读
示余。属为弁言。余读之。见其于性味甚辨晰也。脏腑经络甚周至也。枝本之用。种类之宜
甚明备也。而字句之不锤自炼。对偶之不琢自工。非数十年积学深思。寻绎乎圣经。研求乎
物理。而又具救世之苦心。存提携后进之隐念者。未易臻此诣也。余欣喜过望。为世之读本
草者幸焉。是为序。
\x光绪十八年岁次壬辰愚弟恽思赞顿首拜撰\x
<目录>
<篇名>盛序
内容:张君兆嘉着本草便读共两卷。既自序其书。邑侯安仁吴公。同邑恽竹坡大令。皆邃于医
者。
亦序之。而从子宇怀。又为张君问序于余。夫干莫之宝。非张华不能审其气。篪钟之操。非
钟期不能识其曲。余不知医。余乌乎序其书。虽然。固有不能已于言者。余自束发受读。壮
岁挟策都下。历官皖鄂浙三省。晚憩吴门。尝见通人学士。著作如林。往往裒古今兴衰治乱
是非得失之要。与夫律历方舆行陈战守之略。中国四裔强弱向背之几。纬以诸子。旁及稗野
。汇为一编。系之论说。见者欢为经世才。一旦受事丛脞。立见贻笑后世。其于医也亦然。
盖医之为道。橐龠于农轩。发挥于岐跗。自是厥后。代有其贤。书亦大备。然而学人怵然于
堂奥之深。津涯之广。则相与掇拾糟粕以欺世。不复寻途索径。由易入难。以几于神化。是
犹经济家之矜奇好古而不适于用。良可慨也。余夙耳张君名。今岁之初。宇怀年七十。得痛
痹疾甚剧。乃延张君治之。两月而复。余方以为神。及读是书。而知张君之为医。固循循然
示人以易者。于 。其易也。其神也。庖丁一日解十二牛不顿芒刃。若张君者。微特善医。
亦可谓善着书矣。若夫是书之用。则前序已言之。余又奚言。
\x光绪二十有一年。岁次乙未季春之月。武进盛康拜撰。时年八十有二。\x
<目录>
<篇名>程序
内容:先生余之姻娅也。少好读书。及长得足疾。渡江求诸名医治疗。不得瘳。而家道中落。
因锐
志学医。早夕研究。自以己疾不治。欲思操技以治天下之疾。先生之心亦良苦矣。同治甲子
。家君宦闽乞归。家君亦素邃于医。日与先生相过从。寻绎经论参酌古今。往往心为之折。
岁戊子。余以薄宦从事郑州工次。暑雨祈寒。晨昏无间。几成怯证。爰请假归就先生治之。
竟愈。先生出手钞本草便读两册示余。嘱为订误。余辗转奉读。见其每味编作长短偶言。将
所属之性味。所入之脏腑。前后互辞。发明精当。考本草一书。向无善本可读。即明季李士
材着本草征要一卷。习医者皆奉为圭臬。然其间性味脏腑亦列之于前。且语句多不纯。主治
或不切。学人憾之。斯编简而要。详而明。不特便学人之读。且足补医林之缺。窃欲授梓以
公同好。因匆促北上。即当领凭赴滇。事遂不果。然未尝一日忘也。丁酉冬。余奉讳里居。
知此书已为同里盛君我彭刊行鄂渚。足见有目共赏。十年宦海。素愿遂偿。因于读礼之余。
谨序先生所以着此书之始末。与余所以景仰向慕之意。质诸我彭以广流传云。
\x光绪岁次戊戌春月姻愚侄程福海顿首拜序\x
<目录>
<篇名>自序
内容:粤自神农尝草木。着本草经。创始医道。厥后神其技者。太古有岐伯少俞。中世有扁鹊
秦和
。汉兴有太仓公张仲景。考方域之异宜。辨药品之真伪。按阴阳五行君臣佐使之理。着书立
说。以羽翼本经。魏晋以来。校修补注者。魏有李当之。梁有陶宏景。北齐有徐之才。唐有
苏恭。孙思邈。陈藏器。宋有刘翰。掌禹锡。唐慎微。寇宗 。金元之间。有张刘李朱。皆
其最着者也。但名作虽多。惜无善本。逮有明李时珍出。采辑药品千九百种。综核群籍。八
百余家。集诸家之大成。着本草纲目一书。诚为广大精微。尽善尽美。但初学人读之。一如
望洋观海。即穷经皓首。亦无所折衷。其余之简便者。如备要。如从新。固能由博返约。但
皆以所属之性味。所入之脏腑。有毒无毒列之于前。记诵之难。无有甚于此者。(成)学医
二
十余年。力购本草数十家。朝夕研究。以为业医者。若不先明药之性味。气之浓薄。质之寒
温。虽博览群书。知方知病。而不知药之性。其不致运用乖方。而草菅人命者几希矣。故遇
有一物之性味功用。确切不移。能与病相当而取效者。则每味拟一二联或五六联。置之案头
。数年来积成五百余品。删繁去复。编为排偶俚言。将各物性味所入所治。参差前后。不使
学人混淆难诵。书成。仿李东垣指掌。陈嘉谟蒙筌之意。颜之曰本草便读。亦非敢以管窥
蠡测之见。与先哲争衡也。不过欲引进后学。譬如行远必自迩。登高必自卑耳。至其中词句
之不雅。对仗之不工。一则缘(成)之学业未深。短于文墨。一则限于药品之性味主治。恐
失
本真。谫陋之由。实有所自。定知当世高明君子。必有起而正之者。故特序其原始如此。
\x光绪丁亥孟夏武进张秉成兆嘉氏自序于存诚堂\x
<目录>
<篇名>凡例
内容:一、此书原为初学而设。并非全璧。采集诸家本草。参酌鄙见。共集药品五百八十余种。
每种编成一二联或三四联。止论其性味主治确切不移者。其他一概不录。
一、此书原取简便易读。故每药一种。其联句概从简略。尚有意义未尽者。于每味下另
增小注。读者玩之。
一、此书有一物内附入数种者。于目录一概标出。以便查阅。
一、此书所载药品。不过五百八十余种。皆寻常凡用之药。其余不常用之药。以及有名
未备之物。均未载入。学人欲窥全豹。自有他书具在。
一、此书于每类之前。附列李时珍纲目数语。以广学人见闻。即仍本草纲目之旧。
一、此书仿诸家之式。起首先列用药法程数则。一遵前人遗训。略为增损。使学人可先
明用药之法。再读后篇。自能运用。
一、此书始丁亥至戊戌。凡十易寒暑。已蒙诸大雅赐序付刊。尚有拙着成方便读两卷。
分类注疏。当续出问世。
<目录>
<篇名>用药法程
内容:凡用药须明五味。辛者能散能横行。苦者能降能泄。甘者能补能缓中。酸者能收敛。咸
者能润下。能软坚。能先知各药之性。然后可以合于病情。
凡用药须审质之轻重。性之有毒无毒。气之寒热温凉平。然后可以知用之多寡。
凡用药当明其五色五臭。青入肝。黄入脾。赤入心。白入肺。黑入肾。臊入肝。焦入心。
香
凡用药须知质之轻者。能浮能升。可以上入心肺。质之重者。能沉能降。可以下行肝肾。
中空者发表。内实者攻里。为枝者达四肢。为皮者达皮肤。为心为干者。内行脏腑。枯燥者
入气分。润泽者入血分。酸咸无升。辛甘无降。寒无浮。热无沉。然后可定其升降浮沉。以
类相从之用。
凡用药当知有相反相畏相恶相使相须之别。惟相反不可合投。其余即无从顾虑。故特将
相反之药。列于药品之末。然后可知药之宜忌。
凡用药须知制炒之法。各有所宜。如酒炒则升提。姜炒则温散。用盐可入肾而软坚。用
醋则
注肝而收敛。童便除劣性而降下。米泔去燥性而和中。乳能润枯生血。蜜能甘缓益元。土炒
藉土气以补中州。面煨抑酷性勿伤上膈。黑豆甘草汤浸。并能解毒和中。羊酥猪脂涂烧。使
其渗骨易脆。去穣者免胀。去心者除烦。明乎制炒之法。然后可以运用治病。
凡用药有宜陈久者。有宜新鲜者。陈者取其烈性渐减。火性渐脱。新者取其气味之全。
功效之速。学人亦宜考求。然后立方可以灵应。
<目录>
<篇名>草部
内容:(李时珍曰。草者。天地之所生也。刚柔相交。阴阳相荡。而成根 枝干。叶萼属阳。
花实属阴。由是得气之粹者为良。得气之戾者为毒。故同一物也。而各具五色五性五臭五味
五气之偏。即有相反相畏相恶相使相须之用。炎农尝而辨之。轩岐述而着之。苟不察其精微。
审
<目录>草部\山草类
<篇名>人参
内容:\r人参\pq1.bmp\r
性禀甘平。功资脾肺。气纯味浓。补真元而益血生津。助卫充营。安五脏而宁神益智
。须则横行支络。补而下行。芦堪呕吐虚痰。苦能上达。党参则出于西潞。甘平赖以培中
。别直乃产自高丽。温热宜分种野。如补虚而清肺。西洋参甘苦性寒。
欲益气以培脾。东洋参甘温力浓。(人参产辽东吉林高丽等处。其草生山之北。背阳向
阴。故收藏亦不喜见风日。地为
真元之气。起于阴中。上及于肺。人参能从阴中补阳。使脾肺元气皆旺。则脏腑气血均受其
荫庇。自然阳生阴长。为补药中纯浓之品。同干姜附子则补而兼温。同石膏知母则补而兼清
。古人发表攻里诸方。每每加用。均有深意。至于得陈皮则益气。得当归则益血。何脏之虚
。则用何脏之药以引之。即可取效。由是观之。可见人参之性。亦如土之性。土无定位。德
备四隅之象矣。
○参须性味相同。善行脉络。但补力不及耳。下行者亦如人参之从阴中补阳。自下而上
也。又根须皆有向下之意。
○参芦即参之生苗处。性升味苦性寒。主涌吐风痰在胸膈间而又兼虚者。
○党参出山西潞安者为上。其余所出者皆次之。甘平之性。用以培补脾肺元气颇佳。若
虚盛而危急者。亦非所宜。非人参之大力不能也。
○别直为高丽国所产。所出之参。其功用性味与人参相同。但补力稍不及。皆以野生者
为佳
。有一种种出者。土人以子播种。用硫黄等物沃土。则土肥易茂。服之每每腹胀。其性热。
○西洋参出西洋。味苦而甘。性寒色白。其清养之力有余。补助之功不足。大抵肺部虚
热者宜之。
○东洋参出东洋。色淡黄。味甘性温。补脾胃中气。其补力固不及人参别直。而较党参
为优。与西洋参有寒温之各异耳。)
<目录>草部\山草类
<篇名>丹参
内容:\r丹参\pq2a1.bmp\r
功同四物。能去瘀以生新。色合南离。善疗风而散结。性平和而走血。须知两达乎心
肝。味甘苦以调经。不过专通于营分。(丹参虽有参名。但补血之力不足。活血之功有余。
为调理血分之首药。其所以疗风痹去结积者。亦血行风自灭。血行则积自行耳。)
<目录>草部\山草类
<篇名>沙参
内容:\r沙参\pq2a.bmp\r
补肺阴之不足。甘苦微寒。降金令之有余。整肃上热。疏痰利咳。南参力薄形松。体
润质坚。北者功优性滑。(沙参处处山原沙地皆有之。古无南北之分。然观各家本草云。其
色白。其根多汁等语。似指北参而言。若南参则质粗大而松。气薄味淡。大抵甘寒入肺。清
养之功。北逊于南。其润降之性。南不及北耳。南北之分。亦各随地土之所出。故大小不同
。质坚质松有异也。)
<目录>草部\山草类
<篇名>元参
内容:\r元参\pq2.bmp\r
入肾滋阴。皆取咸寒归下部。清咽利膈。都因润降引浮阳。故又兼达肺经。除上焦之
烦热。且可潜消 毒。退时气之温邪。性滑色玄。滞脾妨胃。(元参一名黑参。其色玄。
其质润。甘咸而寒。功专入肾。其种种治法。皆不外乎壮水潜阳。肺不受火刑逼之意。至于
温疫 疹。皆恐热伤肾水。故可用之。古人有五参之名。以五色配五脏。此亦其一也。近道
山谷处处有之。)
<目录>草部\山草类
<篇名>苦参
内容:\r苦参\pq3a1.bmp\r
大苦大寒。纯阴纯降。达心脾而及肾。三经湿热尽蠲除。治疥癞与诸疮。下部火邪都
涣散。梦遗精滑。皆缘湿火为殃。血痢肠红。并是阳邪作咎。若治黄瘅积聚。宣泄中州。至
其逐水杀虫。流通火腑。(苦参苦寒沉降之品。宜入肾脏血分。多服则腰重不能行立。以其
降性太过。伤肾伤骨也。非下焦湿火炽盛者。不宜用之。其所以能治风杀虫。亦热生风湿生
虫耳。宜用于洗方丸方中为佳。若煎方不可多用。)
<目录>草部\山草类
<篇名>苍术
内容:\r苍术\pq3a.bmp\r
辛苦气温。燥湿强脾能发汗。芳香质壮。宣中解郁并驱邪。破水结之 囊。浊痰尽化
。平胃中之敦阜。瘴疠全消。(苍术汉时名赤术。处处山谷皆有之。而以江苏茅山者为上。
其形较白术为小。切之内有朱砂点。其味辛苦。其气香烈。燥散之性则有余。补助之功则不
足也。专入脾胃。阴虚血燥者忌之。)
<目录>草部\山草类
<篇名>白术
内容:\r白术\pq3.bmp\r
补脾燥湿。法干健之功能。冬采野生。随坤土而运用。化水痰于胃脘。腰脐血结并能
搜。进饮食于太仓。妊妇胎元均赖固。脾虚久泻。温燥多灵。痹着诸邪。苦甘有力。(白术
产浙江安徽等处。以于潜野生者为佳。土人皆用种法种之。冬采者为冬术。以冬令则精华汇
聚于根也。为补脾之正药。脾喜温燥。白术之性气温而燥。能补脾而资其健运。脾健则运化
有权。诸病皆愈耳。白术虽燥。中有膏汁。虽日晒后即复还软。刚中有柔。故脾阴不足者。
亦可蜜炙用之。白术之补脾燥湿。当与陈皮茯苓同用。否则恐有滞性。以其中含津液。是以
能闭气。故又宜土炒用之。)
<目录>草部\山草类
<篇名>甘草
内容:\r甘草\pq4a1.bmp\r
味甘性平。和中解毒。生用退虚热之功。补中寓泻。炙服助脾元之力。守内有常。推
其缓急多能。故诸病均堪相济。且可协和群药。而各方随处咸宜。节医肿毒成疮。痈疽有验
。梢止阴茎作痛。淋浊无忧。(甘草色黄味甘属土。为脾胃之正药。能补诸虚。善解百毒。
以诸药遇甘则补。百毒遇土则化之意。凡甘药皆能缓中。甘草味极甘。故热药得之缓其热。
寒药得之缓其寒。同补药则补。同泻药则泻。缓一切火。止一切痛。惟中满因于邪滞者不宜
用之。外科方中最宜。但甘草味过于甘。若多服单服。则中气喘满。令人呕吐。)
<目录>草部\山草类
<篇名>黄
内容:\r黄 \pq4a.bmp\r
固卫气而实皮毛。敛汗托疮。宜生乃效。补中州以资脾肺。阳虚血脱。当炙为良。味
甘性温。色黄气浓。(黄 一作耆者老也。为补药之长。故名。生者虽补中而善行卫分。能
益气固表。得防风则补而不滞。行而不泄。其功愈大。同当归则和营达卫。炙用则大补中气
。有阳生阴长之理。黄 之补。善达表益卫。温分肉。肥腠理。使阳气和利。充满流行。自
然生津生血。故为外科家圣药。以营卫气血太和。自无瘀滞耳。)
<目录>草部\山草类
<篇名>远志
内容:\r远志\pq4.bmp\r
开心窍而泄热搜邪。味属苦辛。兼能散肿。通肾气以安神益志。性含温燥。并可疗忘
。(远志苦辛而燥。专入心肾二经。所谓远志者。以肾藏志。远志能宣泄肾邪。邪着则志不
定。邪去而志自远大也。能通肾气上达于心。使肾中之水。上交于离。成既济之象。故能益
智疗忘。然毕竟宣泄之品。无补益之功。故一切痈疸外证。若因七情内郁气血不调者。外敷
内服。并皆治之。)
<目录>草部\山草类
<篇名>玉竹
内容:\r玉竹\pq5a1.bmp\r
补脾润肺可填阴。有金玉威仪之象。散热搜风不碍补。具甘平润泽之功。(玉竹其根
多节多须。如缨络下垂之状。而有威仪。故又一名葳蕤。色白微黄。味甘微苦。气平质润之
品。培养脾肺之阴。是其所长。而搜风散热诸治。似非质润味甘之物可取效也。如风热风温
之属虚者。亦可用之。考玉竹之性味功用。与黄精相似。自能推想。以风温风热之证。最易
伤阴。而养阴之药。又易碍邪。惟玉竹甘平滋润。虽补而不碍邪。故古人立方有取乎此也。
)
<目录>草部\山草类
<篇名>知母
内容:\r知母\pq5a.bmp\r
退肾脏有余之阳。能壮水清金。甘苦微辛质浓滑。清阳明独胜之热。治风消燥咳。沉
阴且降气纯寒。(知母味苦。微带辛甘。气寒质润。气味俱浓。沉也阴也。故能入足少阴肾
经。清有余之相火。以其色白味甘。故又能清肺火。除胃热。然阴寒润滑之品。过用则有妨
脾胃耳。按知母须肺胃肾三经火盛阴亏之证。或热中消渴者。乃可用之。不可但知滋阴之功
。而忘其损阳之害也。)
<目录>草部\山草类
<篇名>贝母
内容:\r贝母\pq5.bmp\r
甘寒润肺可消痰。当求川种。解郁宽胸且散结。言采其虻。象贝之功。治咳还能解表
。浙中所种。疏痰并可消痈。为肺燥之神丹。清心涤热。乃脾湿之禁剂。微苦兼辛。(贝母
川产野生者良。性味甘寒微苦。色白而润。专入心肺。善解胸中郁结之气。盖郁则生热。热
则生痰。故贝母治火痰燥痰有功。亦郁解则热退。热退则痰除。而肺咳自宁耳。今浙中所种
者。形亦相象而较大。味兼
苦劣。用亦稍异耳。又贝母以其有解郁散结化痰除热之功。故一切外证疮疡用之而效者。亦
此意也。所谓毒者。即火结
气郁所致。火解气舒。又何毒之有哉。
)
<目录>草部\山草类
<篇名>秦艽
内容:\r秦艽\pq6a1.bmp\r
养血祛风。和营利水。疏肌解表。苦平略带微辛。散热润肠。入肝又能达胃。湿胜风
淫之证。赖以搜除。筋痹骨痿诸邪。仗其宣利。(秦艽出秦中。其根如罗纹相交。故名之。
味苦而辛。性平质润。虽有养血之能。毕竟散邪之品。然风邪在表宜用。解表者又非其所长
。只可于营血中搜除风寒湿三气痹闭之邪耳。又按秦艽苦胜于辛。全无甘味。苦能泄。辛能
散。故本经称其能散风逐湿。然散风湿之药多燥。此独偏润。故又为风药中润剂。观其质润
。罗纹相交。即知其祛风逐湿中。而能和营血行经络矣。)
<目录>草部\山草类
<篇名>白藓皮
内容:\r白藓皮\pq6a.bmp\r
气寒善行。味苦能降。清脾胃之湿热。导水宣邪。治癣癞与疯疮。行皮达肺。(白
藓皮苦寒。直清肺脾湿热下行。故本经能治女子淋沥。阴中肿痛等证。亦谓其下行而祛湿热
也。肺主皮毛。脾主肌肉。肺脾之湿热清。则皮肉之疮疡可愈耳。功用不过如此。又此药味
兼微咸。能行血分。然沉阴之性。若下部虚寒者。不可用之。且其根有膻浊之气。又易败胃
。)
<目录>草部\山草类
<篇名>升麻
内容:\r升麻\pq6.bmp\r
升至阴于下极。达胃疏风。鼓脾土以上行。入肠治利。辟邪解毒。辛甘发散为阳。治
痘消 。宣透松肌有效。带下脱肛等证。陷者举之。阴虚火动诸方。又当禁使。(升麻辛苦
甘温。气味俱薄。升也阳也。观本经辟邪杀鬼之治。其功可想。入脾胃二经。能升脾胃中清
气。使之不陷。解散脾胃表邪。解表生用。升气蜜炙用。出川中。根色紫黑。削去外皮。则
现青绿色。故又谓之绿升麻。此药入阳明升散之力太过。当审慎用之。)
<目录>草部\山草类
<篇名>柴胡
内容:\r柴胡\pq7a1.bmp\r
禀春气以生升。转旋枢机。主少阳表邪之寒热。味苦寒而轻举。通调上下。治厥阴热
蓄之谵狂。木郁达之。疏土畅肝散结气。银柴性似。凉瘀涤热理疳痨。(柴胡得春初生发之
气以生。气味虽微苦微寒。而力甚薄。故无降泄之性。而有生升之能。专入肝胆二经。能条
达木郁。疏畅气血。解散表邪。如同补药。用以升举清气。从左而上。宜蜜炙用之。银柴别
有一种。从来注本草者。皆言其能治小儿疳热。大人痨热。大抵有入肝胆凉血之切。性味与
柴胡相似。故上古所不分耳。柴胡之用在升散。若阴虚火炎。气升咳嗽呕吐等证。不可用之
。惟宜于春月时邪风温等证。内应肝胆者。最为相宜。银柴胡出银州。其质坚。其色白。无
解表之性。虽同是用根。性味相仿。上古虽不分。究竟各有所宜耳。)
<目录>草部\山草类
<篇名>前胡
内容:\r前胡\pq7a.bmp\r
辛能散风邪。苦以泄肺气。寒堪清上。降可除痰。(前胡辛苦而寒。专入肺经。能解
散外感风热。外邪解则肺气自降。痰火自除。故又能降气下痰耳。前胡之解表邪。惟肺胃结
气有热者可用之。)
<目录>草部\山草类
<篇名>独活
内容:\r独活\pq7.bmp\r
芳香气散。辛苦性温。搜少阴之伏风。表邪可解。宣肾经之寒湿。痹病能除。可愈奔豚。
并疗诸疝。因其有风不动
。无风反摇。故能散以搜风。风以胜湿。(独活一茎直上。不为风摇。故名。羌活独活。本
一类二种。皆辛苦性温。解散肌表风寒湿邪之药。但独活入足少阴。羌活入足太阳。然太阳
与少阴为表里。经络相通。不过独活之性细而优。羌活之性粗而劣。故一治伏邪。一治游邪
为异耳。独活气香质细。属阴中之阳。沉而能升。缓而善搜。故入足少阴血分。从内至外。
可治奔豚疝瘕。寒湿痹痛等证。又云独活出川中。由此观之。则羌活独活之用可知矣。)
<目录>草部\山草类
<篇名>细辛
内容:\r细辛\pq8a1.bmp\r
性味辛温。能发少阴之汗。轻扬香烈。可宣肺部之邪。散心下之水停。蠲除呕咳。解
肾经之热郁。从治咽疮。性属纯阳。用宜审慎。(细辛其根极细。其味极辛。故名。香窜温
热之性。气味俱浓。专入肺肾二经。解散风寒。宣利上焦诸窍浮热。蠲除心下停饮。伤寒入
足少阴经。并用此发之。细辛之与麻黄。犹独活之与羌活耳。细辛产华山之北。其色黄。其
中空。与麻黄相似。但麻黄用苗。细辛用根。细辛香而麻黄不香。故麻黄入足太阳气分。细
辛入足少阴血分。表里各异也。)
<目录>草部\山草类
<篇名>防风
内容:\r防风\pq8a.bmp\r
走太阳兼达肺通肝。表解风疏。甘辛温之力。得黄 则寓宣于补。痹舒邪化。随所引
俱宜。且为脾胃引经。风能胜湿。都道卑微卒伍。润可柔枯。(防风能通行一身。防御外风
。故名。为散药中润剂。太阳主一身之表。风气通于肝。肺主皮毛。故皆入之。补脾胃药用
之为引者。以疏风则木不郁。湿去则土自健耳。非防风能补也。防风本足太阳发汗疏风之药
。而云能去经络留湿者。湿从汗出也。黄 固表。防风泻表。黄 畏防风。然得防风其功愈
大。)
<目录>草部\山草类
<篇名>羌活
内容:\r羌活\pq8.bmp\r
辛温雄壮。散肌表八风之邪。独走太阳。利周身百节之痛。湿留于表。由汗能宣。病
在于颠。惟风可到。(羌活一云产自西羌胡地。其形较独活为雄。其气较独活为猛。其主治
虽与防风相似。而尤过之。以防风之散风。甘而润。羌活之散风。辛而燥为异耳。余详独活
条。羌活入足太阳气分。雄而善散。以治游风。与独活之气香。入足少阴血分。以治伏风者
。辛苦温燥则同。而主治不同也。)
<目录>草部\山草类
<篇名>桔梗
内容:\r桔梗\pq9.bmp\r
为诸药之舟楫。开提肺气散风寒。扫上部之邪氛。清利咽喉平咳逆。升而复降。宣胸
快膈有功。苦且辛平。泄郁消痰多效。(桔梗味苦而辛。性平入肺。一切肺部风寒风热皆可
用。此解散之从辛也。其降气下痰从苦也。肺喜清肃。以下行为顺。外邪固束。则肺气不降
。肺不降则生痰。桔梗能治之。惟阴虚气升者不宜耳。桔梗色白。为肺之专药。凡一切肺痿
肺痈寒热咳嗽皆可治耳。)
<目录>草部\山草类
<篇名>黄连
内容:\r黄连\pq10a1.bmp\r
味苦性寒。体阴质燥。能化心脾湿热。蕴留之痞满全消。可除痢疫虫疮。
粘腻之热邪悉去。伏梁成积。可破可宣。目赤攀睛。能清能降。瘀郁火邪均解退。口疳鼻
尽蠲除。(黄连味极苦。性极寒。质极燥。专入心脾。清有余之实火。而化湿邪。治上焦则
酒炒。治中焦用姜汁炒。治下焦以盐水炒。欲其治何脏腑之湿火。则加各经引导之药。然苦
降之性为多。即其治痢治目治痞等法。非有湿热实火者不可轻用。出川中雅州者更胜。气味
俱
浓。惟心脾有湿热瘀积者为宜。不特阳虚当禁。即阴虚有火邪者。亦不宜用。恐苦燥之气。
反助火化耳。)
<目录>草部\山草类
<篇名>胡黄连
内容:\r胡黄连\pq10a.bmp\r
沉寒入肝胆有功。治湿热稽留。小儿疳积。苦燥与川连相似。理伤寒劳复。男子黄
瘅。(胡黄连从胡地来。其性与川连相似。而苦寒无川连之盛。古人虽称其入肝胆二经。然
苦寒之品。断无不及于心脾者。观其治小儿疳热。大人劳复黄胆等病。非脾之湿热而何。故
用药不可执泥也。大抵川连之与胡黄连。亦如柴胡之与银柴胡。故银柴胡胡黄连二物。每每
并用。胡黄连其根外黄中黑。与黄连之纯黄者不同。故此入肝胆之功。较川连为尤胜也。)
<目录>草部\山草类
<篇名>黄芩
内容:\r黄芩\pq10.bmp\r
苦入心脾。坚肠胃而性燥。寒行肝肺。除湿热之功多。质虚而空者为枯芩。上达可治
心肺肌表之郁火。色青而坚者为条芩。下行能除肝胆肠内之阳邪。同白术可以安胎。火退则
胎安之义。合白芍又堪止痢。热除有痢愈之机。(黄芩处处山原皆有之。其根中心皆腐去。
故外虽黄而内带黑色。均为之枯芩片芩。惟条芩子芩。系新发之根。中实有心。而兼青色。
虽有治上治下之不同。毕竟苦寒性燥之品。伤脾败胃。非上中有湿热邪火者。不可乱用。况
又有久而增气之说乎。黄芩之苦寒性燥。固与黄连相似。而黄连味浓。黄芩味薄。黄芩能入
肝肺。行肌表。黄连则不能。固所禀形色气质不同。故主治亦异耳。)
<目录>草部\山草类
<篇名>天麻
内容:\r天麻\pq11a1.bmp\r
定虚风。理眩晕。因有有风不动之称。达肝脏。味辛温。当知质燥偏阳之品。(天麻
其根如大芋。旁有小子十余枚。离大魁数尺。周环卫之。其茎独枝。如箭叶生其端。有风不
动。无风反摇。故一名定风草。独入肝经。能治一切虚风眩晕之证。凡水亏肝虚阳虚土败者
。易生内风。天麻能定内风。而不能散外风。又非羌防等可同日语也。此物同补药则治虚风
。同散药则治外风。总之一切诸风。皆可赖以镇定。既不能发散。又不能滋补。但天麻之性
辛甘而温。升也阳也。独入肝经气分。为定风之主药。不特阴虚之风可用。即阳虚之风亦可
用。内风可定。外风亦可定。各随佐使而立功耳。)
<目录>草部\山草类
<篇名>龙胆草
内容:\r龙胆草\pq11a.bmp\r
苦涩气寒。沉阴味劣。治淋治目。皆清肝胆之阳邪。消蛊消瘅。总退下焦之湿火。
(龙胆草其味苦如胆汁。其性大寒。专清肝胆一切有余之邪火。蛊因湿热而生。瘅属湿热所
致。如因虚而致病者。不可用之。此药直泄下焦。如下虚之人误服。每至遗滑不禁。胃虚者
服之。即生呕恶。伤阳败胃。慎之。)
<目录>草部\山草类
<篇名>茅根
内容:\r茅根\pq11.bmp\r
甘能益血。寒可凉瘀。导上热以下行。消瘅利水。去内心而外达。散热除风。止渴通
淋。清胃兼能清肺。溃痈治衄。茅针却异茅花。(茅根此物自本经以下诸家本草皆未云可以
发表。今人皆用之发表。未知何意。考其性味气寒。味甘质润。其所谓发表者安在哉。不过
清养肺胃。凉瘀涤热。是其所长。除风之说。亦血行风自灭之意耳。观古人用茅针煎服。可
以溃脓。茅花煎服。可以止血。皆所以入血分也。每见昔人治吐衄不止。用茅根捣汁服之即
止。则茅根之用概可知矣。)
<目录>草部\山草类
<篇名>延胡索
内容:\r延胡索\pq12a1.bmp\r
行血中之气滞。质属温香。使气顺而血调。味兼辛苦。入胃搜除瘀冷痛。达肝通治
妇人经。(延胡索辛苦而温。色黄气香。其形坚实。肝家血分药也。能行血活血。而又能理
血中气滞。故一切气血阻滞作痛者。皆可用之。若病不因气血阻滞而涉虚者。又不宜用。延
胡索木属肝经血分之药。而能治胃痛者。以肝邪瘀滞乘胃而作痛也。)
<目录>草部\山草类
<篇名>地榆
内容:\r地榆\pq12a.bmp\r
酸苦入营阴。肝与大肠皆可及。沉寒凉血分。火同湿热总堪除。且能散肿疏风。疮疹
常用。并可疗崩治痢。痔漏多宜。(地榆入肝凉血。是其本功。痔痢等证。虽由于大肠。然
皆出于血分中之湿热。地榆能除血中之热。热除则湿自去耳。地榆非疏风药。不过血热则生
风。血凉则风自息矣。至其治崩者。亦由血为热妄逼而行所致。当炙黑用之。如因脾虚肝郁。
不因血热者。不可用也。)
<目录>草部\山草类
<篇名>巴戟天
内容:\r巴戟天\pq12.bmp\r
能入肾肝血分。起痿强阳。质属甘苦辛温。益阴固下。疝瘕香港脚。借以温通。痹湿
风寒。资其宣导。(巴戟天其根状如牡丹。而结细过之。外赤内黑。去心用。专治肝肾阳虚。
补而不滞。宣而不燥。故凡一切风寒湿痹于下焦腰膝诸证。皆可治之。其气味甘温之中。略
兼辛苦。色紫质重。其功可想。观巴戟之用。为下焦肝肾血分之药。能补阴中之阳。若阴中
真水不足而相火旺者不宜用。以其味兼辛苦气温。非纯静之药耳。)
<目录>草部\山草类
<篇名>肉苁蓉
内容:\r肉苁蓉\pq13a1.bmp\r
壮阳滋肾。甘咸少带微酸。补命通幽。温润且犹兼黑。锁阳之性。主治相同。(肉
苁蓉草类也。其状柔软如肉。形有鳞甲如松枝。一云马精遗地而生者。亦未知然否。甘咸温
润色黑。专入肝肾。能益精壮阳。但无峻补之力。却有滑肠之能。故虽肝肾不足。而脾虚便
溏者。不宜服之。锁阳亦一类二种耳。锁阳出处形质性味功用。皆与苁蓉同。为肾经血分药
。能补下焦阳中之阴。与巴戟之补阴中之阳者略异。故凡老人阳中之阴不足。而致大便结燥
者宜之。)
<目录>草部\山草类
<篇名>淫羊藿
内容:\r淫羊藿\pq13a.bmp\r
有助阳补火之功。辛味独专。甘香并至。治肾弱肝虚等疾。寒淫所胜。痹痿咸宜。
(淫羊藿一名仙灵脾。其叶似豆藿。羊食之则喜淫。辛温之性。峻补命门之火。故凡下焦一
切风寒湿痹之病。皆可治之。惟阴虚阳胜者。不宜服耳。此药仅助火益阳。虽能补命门。然
香燥之品。极易伤阴。较巴戟苁蓉过之。)
<目录>草部\山草类
<篇名>贯众
内容:\r贯众\pq13.bmp\r
辟时行之疫疠。入血除邪。化痘毒与 疹。散瘀解热。杀虫化哽方多效。入胃行肝苦
且寒。(贯众多生山阴近水处。味苦性寒。有小毒。故本经主治腹中邪热诸毒。杀三虫等语
。皆取寒能胜热。以毒攻毒之意。其所以治诸血病者。亦血因热结。用此寒散之力也。察其
形性肝胃血分之药。一根能贯众枝。故名。皮黑肉赤。血分药也。其根丛生。虽苦寒而能解
散。有小毒而能解毒。凡遇时疫盛行。痘疹窃发。皆以此浸水缸中辟之。)
<目录>草部\山草类
<篇名>金毛脊
内容:\r金毛脊\pq14.bmp\r
苦甘有强筋骨之功。肾肝并补。温燥能利机关之疾。痹痿皆瘳。(金毛脊其根形如
狗脊。或如狗形。有金黄毛。苦温性燥。长于治风寒湿痹。利机关。强腰膝。是其本功。至
益肝肾。壮筋骨。补性似不足耳。此药苦中兼甘。性温而燥。其色紫。如肝肾虚而有风寒湿
邪痹着关节者。最为相宜。若纯虚无邪。亦非其治也。)
<目录>草部\山草类
<篇名>白芨
内容:\r白芨\pq15a1.bmp\r
清金治嗽。苦辛甘涩性平寒。止血生肌。散结敛疮质腻滑。(白芨色白。味甘苦兼辛
。气平微寒。性滑。有汁极粘腻。得秋金之令。而主收敛。专入肺家血分。故止血止嗽生肌
治疮。皆取用之。然必虚而有热者乃为相宜耳。白芨虽禀秋金收敛之性。而仍具苦泄辛散之
意。与白蔹相近。故每相需而用。但非治病紧要之品耳。)
<目录>草部\山草类
<篇名>黄精
内容:\r黄精\pq15a.bmp\r
甘可益脾。使五脏丰盈。精完神固。润能养血。从后天平补。辟谷充饥。(黄精得土
之精气而生。甘平之性。故为补益脾胃之胜品。土者万物之母。母得其养。则水火既济。金
木调平。诸邪自去。百病不生矣。然滋腻之品。久服令人不饥。若脾虚有湿者。不宜服之。
恐其腻膈也。此药味甘如饴。性平质润。为补养脾阴之正品。可供无病患服食。古今方中不
见用之。)
<目录>草部\山草类
<篇名>白薇
内容:\r白薇\pq15.bmp\r
咸苦入阳明。寒能胜热。芳香走血分。凉可除蒸。利水益阴。兼治癃淋成闭。产虚烦
呕。并医血热生风。(白薇其根色白。微细如丝。故名。味苦而咸。性寒而香。故能清解
血分热邪。凡一切时邪温病。热传营分。下午为盛者。最宜。其所以益阴利水者。亦热退则
阴生。阴生则水利也。能入阳明者。因金匮竹皮大丸一方。用白薇以治产虚烦呕之胃病耳。
白薇花于夏。实于秋。采根于秋末。有由阳转阴之意。故治表热。解风温。皆由里阴不守而
来。皆可用此治愈者。亦阳归阴之义。其所以能利水者。因其根似牛膝。有引热下行之意。
亦由阳归阴也。
<目录>草部\山草类
<篇名>参三七
内容:(一名山漆)
\r参三七\pq16a1.bmp\r
散血可和伤。入胃行肝。广产野生种不一。行瘀并止痛。外敷内服。苦
多甘少性偏温。(参三七甘苦而温。以其能合金疮。如漆之粘物。出广地山中。故名。功专
散血。一切内服外敷之用。皆取其散血之功。阳明厥阴为多血之经。故入之。近时人家所种
者。其类甚多。而皆不及广产者良。广产者苦多甘少。其形如参。故谓之参三七。无瘀者勿
用。)
<目录>草部\山草类
<篇名>白头翁
内容:\r白头翁\pq16a.bmp\r
苦泄辛疏。能治传里伤寒。蕴成协热痢。凉瘀解表。毋使外来温疫扰乱少阳明。
(白头翁形似柴胡。春生苗叶。茎端有细白毛。一云近根处有白毛丛生。性味相近柴胡。形
质相近白薇。故本经有主治温疟寒热等证。然苦寒之中。有寓升发之意。故仲景治协热下痢
之证。有白头翁汤。以其解表清里。两擅其长也。白头翁散瘀逐热。是其专功。至解表不过
余力而已。一云即柴胡中拣出根有白毛者。或一类二种。故性味亦相似也。)
<目录>草部\山草类
<篇名>荠
内容:\r荠 \pq16.bmp\r
甘能解毒。清金除消渴之邪。寒可退阳。入肾治强中之火。(荠 即甜桔梗。甘寒入
肺。专解金石草木药毒蛊毒。以及疮毒疔肿沙虱禽兽诸毒。皆可服之。大清肺火。是其所长
。至所治强中消渴等疾。亦清其源而流自洁耳。又其所以成消渴强中者。或恣意服饵金石燥
毒等物。助阳肆欲。以致内火自焚。为害不浅。荠 能解之。)
<目录>草部\山草类
<篇名>仙茅
内容:\r仙茅\pq17.bmp\r
补肾壮阳除痼冷。味辛蠲痹理风邪。(仙茅其叶如茅。羊食之遍体化筋。人食此羊。
大能温补精血。可见仙茅之功。补命门。助阳道。其力颇雄。然毕竟辛温有毒之品。用以搜
除下焦风痹痼冷则可。欲服之补阳添精则不可也。仙茅之热毒。能助下焦淫火。伤阴涸液。
致发痈疽消渴强中之患。与桂附之补火益下。其性虽同。但一得其正。一得其偏耳。)
<目录>草部\山草类
<篇名>白前
内容:\r白前\pq18a1.bmp\r
藉苦辛以降气行痰。仗微寒而清金除热。(白前其根形似北沙参。色白性寒。故功用
亦相似。专入肺家。长于降气下痰。非肺有壅实者不相宜。不如北沙参之养阴清热。略有补
性耳。)
<目录>草部\山草类
<篇名>紫参
内容:色紫入肝。气寒散血。行瘀破积。皆因微苦微辛。治痢通经。却又能通能降。(紫参
苦寒之性。略兼辛味。全无补益。只能入肝行血清血。凡血崩血痢。以及痈肿诸疮。胸腹积
聚而有瘀热者。皆可用之。一名牡蒙。五月结实。六月采根。色紫形似丹参。用亦相近。但
丹参性平有甘味。此则寒兼苦辛无甘味耳。)
<目录>草部\山草类
<篇名>山慈菇
内容:\r山慈菇\pq18a.bmp\r
杀蛊消痈。有毒而能解毒。行瘀散结。辛寒又带甘寒。(山慈菇辛寒有毒。散泻之
品。只可用以外敷痈肿。然疔疮之证。各有成病之由。当详审用药。虽卒中闭证。亦不可浪
投毒药。以攻击取祸也。即金灯花根如慈菇。惟外科发散药用之为多。服食方内。只玉枢丹
用之。其余不多见也。)
<目录>草部\隰草类
<篇名>地黄
内容:\r地黄\pq18.bmp\r
生者甘寒入肾。凉血补阴。熟则温浓培元。填精益髓。细生地。柔细和营。在外证可
以养阴不腻。鲜生地。新鲜散血。虽壮水实则清胃偏长。(地黄出怀庆者佳。今河南河内等
处皆种之。其根长四五寸。外赤内黄。得土之正气。状如胡萝卜之形。晒之则干而黑。今之
所用生地黄。已得丙火 炼。其寒性已退。养阴益血之功。不寒不腻。洵为上品。细者即旁
生小枝。功虽相似。而无腻滞之性。有流动之机。故一切痘疹疮疡皆用之。生地未经蒸晒。
即今之所为鲜生地。色黄味甘性寒。专入脾胃。散血清热。凡热邪内干营分。胃阴告竭者。
颇属相宜。熟地即生地蒸晒极熟。色黑如漆。味如甘饴。寒转为温。自能独入肾家。填精补
血。为培助下元之首药。如脾虚有湿者。不宜用耳。)
<目录>草部\隰草类
<篇名>麦门冬
内容:\r麦门冬\pq19a1.bmp\r
养胃阴。具柔滑功能。疗金燥受戕之咳。润肺脏。兼苦甘性味。治上焦不戢之焚。
若或拌入辰砂。惊烦可定。假使炒同元米。寒苦堪除。乳壅能通。便溏须禁。(麦门冬生
山谷中。肥地丛生。其叶如韭。根如连珠形。一棵十余枚。去心用。甘苦而寒。专入肺胃。
以其柔润多汁。故最能养阴退热。然寒润之品。只可用治肺胃阴液不足而有热邪者。若阳虚
多寒。便溏多湿之人。尤宜禁之。亦有连心用者。以其心如人之脉络。一棵十余枚。个个贯
通。取其能贯通经络之意。故生脉散用之者。以能复脉中之津液也。)
<目录>草部\隰草类
<篇名>牛膝
内容:\r牛膝\pq19a.bmp\r
滋肝助肾。生者破血行瘀。盐炒酒蒸。熟则强筋健骨。具苦酸平和之性。治拘挛痹着
之邪。怀产者。象若枝条。下行力足。川产者。形同续断。补益功多。(牛膝今江淮闽粤等
处皆有之。惟以怀庆及川中所产者为良。亦地土之各有异宜。故功用亦有差等耳。性善下行
。制炒则补益肝肾。生用则专去恶血。二者而已。怀牛膝根细而长。川牛膝根粗而大。欲行
瘀达下则怀胜。补益肝肾则川胜耳。)
<目录>草部\隰草类
<篇名>紫菀
内容:\r紫菀\pq19.bmp\r
性温利肺。治风寒咳逆之邪。色赤和营。疗痿 吐红之疾。皆为苦能降气。金肃则
小
但辛苦之性。疏邪降逆。是其所长。故一切风寒风热咳嗽痰血等证。凡属肺金之邪郁而不宜
者。皆可用之。惟润养之力为不足耳。因紫菀根虽柔软。然亦非润药。皆以辛散苦泄为功。
若内无郁结。外无表邪。肺阴不足。虚火上刑者。仍不可用。)
<目录>草部\隰草类
<篇名>川断
内容:\r川断\pq20a1.bmp\r
益肝肾。筋骨能强。利机关。劳伤可续。治带脉之郁结。暖子宫之虚寒。抑且补而
能宣。味苦性温瘀可散。况复行而不泄。妇人外证病咸宜。(川断以其能接续断绝筋骨诸伤
损。故名。而筋骨主于肝肾。故专入肝肾。考其苦温之性。以及
本经主治。毕竟行散之力有余。补益之功不足。妇人血脉因寒瘀阻。外科已溃未溃等证。皆
可治之。川断之性味主治。与牛膝相近。但下行之力。牛膝为长。宣补之功。川断较胜耳。
肝肾不足。风寒痹于下焦血分者。更宜。)
<目录>草部\隰草类
<篇名>车前子
内容:\r车前子\pq20a.bmp\r
清邪火以下行。直达州都祛湿热。味甘寒而降利。专清水道愈癃淋。治肝家有梦之
遗精。精因火扰。导肾部诸般之留垢。垢尽虚回。滑可催生。黑能走血。(车前子甘寒滑利
。性专降泄。故有去湿热利小便之功。且色黑能走血分。治一切血淋胎产等证。皆取其滑利
之功。诗云。采采 。 即车前也。言妇人乐有子而取其易产之意。此物味甘。略兼
咸味。与苦劣之味不同。且性又粘滑。故古人有降而不泄。行而有补之说。然亦须肾虚有邪
热者为宜。若阳虚有寒。元气下陷之人。还当禁服。)
<目录>草部\隰草类
<篇名>蓄
内容:\r 蓄\pq20.bmp\r
入膀胱专主分消。降利功偏化湿浊。行脾肺并疗疥疾。苦平性燥杀虫疮。( 蓄多生
道旁。一名扁竹。如竹形布地。节间有粉。如花。苦平之性。善祛湿热。杀诸虫。观本经主
治浸淫疥瘙疽痔杀三虫等语。即可想矣。)
<目录>草部\隰草类
<篇名>灯心
内容:\r灯心\pq21a1.bmp\r
清心肺烦蒸。味淡性寒轻且白。导小肠湿热。通淋利水降而行。(灯心色白体轻。功
专入肺。以其寒能清热。淡可分消。故能祛除湿热。通利水道。以其为心也。又能入心。凡
属上焦湿热。致成癃淋等证。皆可用之。制轻元法。用灯心坚塞竹管内。烧红透闷。隐即成
黑灰。欲研粉须用米粉浆晒研末。入水取浮起者。)
<目录>草部\隰草类
<篇名>甘菊
内容:\r甘菊\pq21a.bmp\r
味甘性寒。平肝疏肺。清上焦之邪热。治目祛风。禀金水之精英。益阴滋肾。(甘菊
其花禀秋金之气而生。故能入肺。凡花皆散。故主疏风。风气通于肝。故又能入肝。治一切
目疾。但甘菊之用。可一言以蔽之曰。疏风而已。然虽系疏风之品。而性味甘寒。与羌麻等
辛燥者不同。故补肝肾药中可相需而用也。考菊花之性。入肝之用为长。以其甘寒能清金壮
水。水壮则木有所生。金清则木有所制。故肝风可熄。肝火能平。一切肝病皆治。各随佐
使之药以为用耳。)
<目录>草部\隰草类
<篇名>益母草
内容:\r益母草\pq21.bmp\r
入肝行血。辛苦微寒。消水逐风。敷围散肿。花能外散兼行表。子则行中带补阴。
(益母草消瘀化水。是其所长。以产母必有瘀浊停留。此物能消之化之。邪去则母受益。故
有益母之名。凡花皆散。故可兼表。凡子皆润。而带甘味。故可兼补。然一本之物。总不越
消水行血。进退而已。无瘀滞者不宜用之。其子名茺蔚子。本经首言能明目。虽云行中有补
。只可用于肝血瘀滞。及血灌瞳神之证。若无瘀滞而欲其补益。则未必耳。祛风者。亦血行
风自灭之意也。)
<目录>草部\隰草类
<篇名>麻黄
内容:\r麻黄\pq22.bmp\r
走太阳寒水之经。功先入肺。为发汗轻疏之剂。性则偏温。寒饮稽留。藉味辛而宣散
。痰哮久痼。仗苦力以搜除。(麻黄其苗中空。味辛苦。气味俱薄。升也阳也。专入肺家卫
分。疏散风寒。达表由汗而出。麻黄本肺家卫分药。仲景治寒伤营用麻黄汤者。以内有桂枝
领之入营也。宣肺发表。麻黄之能足以尽之。故一切咳嗽宿哮等疾。凡属肺中有风寒痰饮者
。皆可用之。不必拘拘乎麻黄之但能出汗也。足太阳主一身之表。故入之。大抵寒邪轻而从
口鼻入者。则伤肺。寒邪重而从表入者。则伤经。故虽所伤不同。而其治则一也。麻黄之功
。首先入肺。若肺中有寒痰宿饮之疾。麻黄到肺。只能搜剔肺中痰饮。不能再发汗出表。犹
用兵者。有一战之功。无再战之力也。)
<目录>草部\隰草类
<篇名>款冬花
内容:\r款冬花\pq23a1.bmp\r
治嗽化痰。性暖平和不燥。润金疏肺。味辛略带微甘。(款冬花。此花发于冬令。
虽雪积冰坚。其花独艳。阴中含阳。故性温。凡花皆轻扬上达。故入肺。有邪可散。无邪可
润。故一切咳嗽。皆可取用。然性虽温润。毕竟疏散之品。无补养之功耳。用者审之。款冬
花温而不燥。润而不寒。散而不泄。故无论虚实寒热。一切咳嗽之属肺病者。皆可用也。)
<目录>草部\隰草类
<篇名>冬葵子
内容:\r冬葵子\pq23a.bmp\r
滑利通淋。下乳催生悉主治。甘寒入胃。二肠水腑并分消。(冬葵子甘寒滑利之品
。入胃与大肠。故消乳痈。润大便。滑胎利窍。是其所长。至通淋渗湿等治。不过旁及小肠
膀胱之地耳。凡乳痈初起。用冬葵子二两。酒水各半煎饮。即消。此物只可用于气血燥涩
之人。而不可施于虚羸中寒之体。以其甘寒滑利也。中虚气陷者。尤宜禁之。)
<目录>草部\隰草类
<篇名>萱花
内容:服之利水。甘凉赖以和脾。树以忘忧。香滑可供快膈。(萱花一名宜男草。又名忘忧
草。即今之黄花菜也。产下隰之地。甘凉之性。善除湿热利水。以其花有解散之功。虽利水
去湿。而又润而不燥。故可和中快膈耳。只可供菜食之用。虽有治病之力。非所擅长也。)
<目录>草部\隰草类
<篇名>白蒺藜
内容:\r白蒺藜\pq23.bmp\r
行瘀破滞。搜肝风有走散之功。味苦兼辛。泻肺部而温宣可贵。催生下乳。退翳除
星。(白蒺藜状如菱形。三角有刺。色白甚小。布地而生。善行善破。专入肺肝。宣肺之滞
。疏肝之瘀。故能治风痹目疾。乳痈积聚等证。温苦辛散之品。以祛逐为用。无补益之功也
。)
<目录>草部\隰草类
<篇名>沙苑
内容:补肾固精。味苦多甘能摄下。益阴明目。性温滋水却生肝。(沙苑出陕西潼关等处。
一名潼蒺藜。其形如豆。其色青绿。嚼之微有腥气。味甘带苦。其性微温。故为补肾之药。
能治腰痛泄精等证。虽然力薄之品。而命门火炽。湿热淋浊等证。仍不可用。以其性温固摄
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