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liuxuexun/Artificial-Potential-Field

Folders and files

NameName
Last commit message
Last commit date

Latest commit

 

History

16 Commits
 
 
 
 
 
 
 
 

Repository files navigation

Artificial-Potential-Field

本文将会从以下几个部分完成本次人工势场法的练习。

  • 首先介绍人工势场法的一些基本理论公式。
  • 使用Matlab软件绘制散点图,创建一个模拟地图,定义起始点、终点和障碍物,利用人工势场法求出机器人由起始点到终点的路径。
  • 针对人工势场法的不足,尝试使用改进的人工势场法解决问题。

一、首先说明

  • 如果您是Github用户,请使用谷歌浏览器打开本网站,并且确保已经安装MathJax(MathJax Plugin for Github)插件,否则本README中的公式将无法正常显示,当然,您也可以克隆整个工程到您的本地仓库,工程文件中有PDF格式的README(由Typora直接导出),可以正常显示公式,但图片略有错位
  • 工程的代码在code文件夹中,img文件夹是README中所用到的图片
  • 本次练习其实是作为《机器人导航》一课中的某次作业,时间有限,做得也不算太完整,希望大家见谅
  • 本次人工势场法练习均是在二维空间进行
  • 若公式显示较为混乱,建议下载pdf到本地查看

二、预备知识

人工势场法(Artificial Potential Field),是路径规划中一种比较常用的算法。这种方法将机器人置身于一个势场当中,机器人在不同的位置所受到的“趋势”不一样,最终在“趋势”的作用下避开障碍物到达目的地。

如上图所示,目的地位于“地势”较低的点,障碍物位于“地势”较高的点,而机器人则可以想象成一个小球,从地势较高的点一直滚动到地势较低的点。那么问题来了,机器人怎么知道自己该往哪个方向“滚”呢?如何对这种趋势进行定义呢?

这里就不得不引入“梯度下降法”,梯度下降法是一种最优化方法,在神经网络中有极其重要的应用。这里举一个梯度下降法的形象例子:有一个人正在下山,但是他并不知道应该往哪个方向走,他便环顾四周,观察身边地形的坡度,最终他选择朝着最陡的方向迈出一步,到达新的位置,再次重复上述过程。

更准确地说,上述例子的坡度,可以理解为斜率,而斜率在数学中可以理解为一阶导数,而各个方向的一阶导数(偏导数),则可以表示为梯度,这也是梯度下降法“梯度”一词的由来。

在人工势场法当中,机器人所处的势场分为引力势场和斥力势场(两者的合场),引力势场由目的地定义,斥力势场由障碍物定义,公式如下:

引力场

$$ U_{a t t}(q)=\frac{1}{2} \xi\rho\left(q,q_{g o a l}\right)^{2} \\ 其中,\xi\ 是尺度因子, \rho\left(q,q_{g o a l}\right)表示机器人当前位置与目标位置之差 $$

引力场定义好了,那么引力则是引力场对距离的导数(更准确应该是求梯度,只不过变量只有一个,也就是求导数):

$$ F_{a t t}(q)=-\nabla U_{a t t}(q)=\xi\left(q_{\text {goal }}-q\right) $$

将引力分解为x,y两个方向

$$ F_{attx}(q)=-K_{att}(x-x_{goal})\\ F_{atty}(q)=-K_{att}(y-y_{goal})\\ K_{att}为引力尺度因子,与上式\xi一样 $$

斥力场

$$ U_{\text {rep }}(q)=\left{\begin{aligned} \frac{1}{2} \eta\left(\frac{1}{\rho\left(q, q_{o b s}\right)}-\frac{1}{\rho_{0}}\right)^{2}, & \text { if } \rho(q, q_{o b s}) \leq \rho_{0} \\ 0, & \text { if } \rho(q, q_{o b s})>\rho_{0} \end{aligned}\right. \\ 其中,\eta是斥力尺度因子,\rho(q, q_{o b s})表示机器人和障碍物之间的距离,\rho_{0}表示障碍物的影响半径 $$

同样的,斥力就是斥力场的梯度

$$ F_{r e p}(q)=-\nabla U_{r e p}(q)= \begin{cases}0, & \text { if } \rho\left(q, q_{o b s}\right) \geq \rho_{0} \ K_{r e p}\left(\frac{1}{\rho\left(q, q_{o b s}\right)}-\frac{1}{\rho_{0}}\right)\left(\frac{1}{\rho\left(q, q_{o b s}\right)^{2}}\right) \frac{q-q_{o b s}}{| q-q_{obs}|}, & \text { if } \rho\left(q, q_{o b s}\right)<\rho_{0}\end{cases}\\ 其中,K_{rep}是斥力尺度因子,与上式的\eta一样 $$

将斥力分解为x,y方向

$$ F_{r e px}(q)= \begin{cases}0, & \text { if } \rho\left(q, q_{o b s}\right) \geq \rho_{0} \ K_{r e p}\left(\frac{1}{\rho\left(q, q_{o b s}\right)}-\frac{1}{\rho_{0}}\right)\left(\frac{1}{\rho\left(q, q_{o b s}\right)^{2}}\right) \frac{x-x_{o b s}}{| q-q_{obs}|}, & \text { if } \rho\left(q, q_{o b s}\right)<\rho_{0}\end{cases} \\ F_{r e py}(q)= \begin{cases}0, & \text { if } \rho\left(q, q_{o b s}\right) \geq \rho_{0} \ K_{r e p}\left(\frac{1}{\rho\left(q, q_{o b s}\right)}-\frac{1}{\rho_{0}}\right)\left(\frac{1}{\rho\left(q, q_{o b s}\right)^{2}}\right) \frac{y-y_{o b s}}{| q-q_{obs}|}, & \text { if } \rho\left(q, q_{o b s}\right)<\rho_{0}\end{cases} $$

总场

总的场就是斥力场和合力场的累加

$$ U_{合}=U_{att}+U_{rep} $$

总的力也是斥力和合力的累加(分x,y方向即可)

$$ F_{x合}=F_{attx}+F_{repx}\\ F_{y合}=F_{atty}+F_{repy} $$

最后乘以步长到达新的位置就可以迭代了~

三、开始实验

本实验将构造一张100*100的地图,求出起点(0,0),到终点(100,100)的路径。

实验过程

先定义各个元素的位置,包括起始点、终点、障碍物的位置坐标,本次练习设置10个障碍物。初始坐标定义如下:

%% 起始点位置

MyX = 0;                                    % 出发点位置
MyY = 0;
DesX = 100;                                 % 终点位置
DesY = 100;

a1 = [10,12];                               % 障碍物
a2 = [30,25];
a3 = [35,25];
a4 = [50,45];
a5 = [60,50];
a6 = [85,70];
a7 = [60,30];
a8 = [90,50];
a9 = [65,60];
a10 = [45,10];

Obs = [a1;a2;a3;a4;a5;a6;a7;a8;a9;a10];     % 障碍物坐标矩阵

再对公式里的超参数进行定义和赋值(参数整定后面再讲):

%% 超参数设置
Kaat = 0.1;                     % 引力尺度因子
Krep = 10000;                   % 斥力尺度因子
P0 = 25;                        % 斥力作用范围
StepRate = 0.05;                % 步长
Epoch = 2000;                   % 最大迭代次数		

而后画出初始的坐标地图

%% 画图
hold on
a = scatter(Obs(1:10,1)',Obs(1:10,2)','b','filled');
b = scatter(MyX,MyY,100,'g','filled');
c = scatter(DesX,DesY,100,'r','filled');
xlabel("X");
y = ylabel("Y");
set(y,'Rotation',0);
xlim([0,100]);
ylim([0,100]);
legend([a,b,c],{'障碍物','起点','终点'});

运行效果如下:

下面开始编写计算函数:

根据公式,我们至少要实现两个函数,一个是计算目的地引力的公式,一个是计算障碍物排斥力的公式。在Matlab中,创建两个文件各自实现这两个函数。

在Attractive.m文件中,根据引力公式(引力场的一阶导数),编写相应的代码,计算出X,Y坐标上的引力分量

function [Fattx,Fatty] = Attractive(x0,x1,y0,y1,k)
    Fattx = -k*(x0-x1);
    Fatty = -k*(y0-y1);
end

在Repulsive.m文件中,根据斥力公式(斥力场的一阶偏导数),计算某个障碍物对机器人的斥力

function [Frepx,Frepy] = Repulsive(x,y,ox,oy,k,P0)
% 先计算与障碍物的欧氏距离
Pobs = sqrt((x-ox)^2 + (y-oy)^2);
    if(Pobs>P0)
        Frepx = 0;
        Frepy = 0;
    else
        Frepx = k * (1/Pobs - 1/P0) * (1/Pobs^2) * ((x-ox)/Pobs);
        Frepy = k * (1/Pobs - 1/P0) * (1/Pobs^2) * ((y-oy)/Pobs);
    end
end

最后在主函数中进行迭代,再加一些超时判断、画图的语句即可

%% 计算
CountFlag = 0;
while(1)
  
   [Fattx,Fatty] = Attractive(MyX,DesX,MyY,DesY,Kaat);                                % 引力计算
  
   Frepx = zeros(1,10);
   Frepy = zeros(1,10);
   for i = 1:10
       [Frepx(1,i),Frepy(1,i)] = Repulsive(MyX,MyY,Obs(i,1),Obs(i,2),Krep,P0);        % 斥力计算
   end
   
   Fxsum = Fattx + sum(Frepx);
   Fysum = Fatty + sum(Frepy);
   
   PositionAngle = atan(Fysum/Fxsum);

   MyX = MyX + StepRate*cos(PositionAngle);
   MyY = MyY + StepRate*sin(PositionAngle);
   
   d = scatter(MyX,MyY,5,'m','filled');
   
   if(abs(MyX-100) < 0.1 && abs(MyY-100)< 0.1 )
       fprintf("完成");
       break;
   end
   
   CountFlag = CountFlag + 1;
   if(CountFlag >= Epoch)
       fprintf("超时");
       break;
   end  
end

hold off
legend([a,b,c,d],{'障碍物','起点','终点','路径'});
display(CountFlag);

运行结果如下图所示:

关于调参

经典的人工势场法的超参数有如下几个:

  • 引力尺度因子

  • 斥力尺度因子

  • 斥力作用范围

  • 步长

  • 最大迭代次数

    参数之间的数值大小非常悬殊,并且数值会随着地图尺寸的改变有非常大的变化,先上图:


图一                                             图二                                                                      图三

图一是作业要求布置之前,使用10×10的坐标画出的图像,障碍物只有6个,最终算法收敛,超参数为

Kaat = 5;                   % 引力尺度因子
Krep = 8;                   % 斥力尺度因子
P0 = 2.5;                   % 斥力作用范围
StepRate = 0.005;           % 步长
Epoch = 2000;               % 最大迭代次数

图二是将地图改为100×100的尺寸后,将相应的量(包括障碍物位置、超参数)均乘以10后所得的结果,很明显,规划出的路径并不能很好地规避障碍物,但从图中可以看出,机器人对障碍物不敏感,原因可能是引力尺度因子太大,或斥力尺度因子太小,基于这个方向,再次进行参数整定,最终实现图三效果的参数如下:

Kaat = 0.1;                 % 引力尺度因子
Krep = 10000;               % 斥力尺度因子
P0 = 25;                   	% 斥力作用范围
StepRate = 0.05;           	% 步长
Epoch = 2000;               % 最大迭代次数

总结:起决定性作用的超参数有引力尺度因子、斥力尺度因子和斥力作用范围,而斥力作用范围参数大致适中即可,较难整定的是引力尺度和斥力尺度,两者的大小、数量级并无大致的范围,需要落实到具体问题中进行调试。

更多的尝试

一遍的实验显然是不够的,我们可以使用Matlab中的随机数生成函数来生成均匀分布的伪随机数矩阵,语法如下:

Obs = randi([0,100],10,2);

其中,Obs与上文一样是障碍物矩阵,再通过循环和子图的代码,可以同时输出多次结果:


图  经典人工势场法的多次尝试结果 从上图不难看出,在多次的实验中,经典人工势场法并不能每次在最大迭代次数中找到路径,相反,在某些情况下,由于梯度下降法的缺陷,机器人往往陷入“局部最优”之中无法自拔,“局部最优”从场的角度理解,可以认为机器人在下山的过程中掉进了一个坑里,无法从坑中脱离。从力的角度理解,可以认为机器人所受的排斥力和吸引力在矢量上抵消了,导致机器人无法再继续行进。

一些不足

除了上述提到的“局部最优”,经典的人工势场法还存在一些问题。

  1. 当地图很大时,机器人离目标点比较远,根据引力公式,易知引力的大小与距离(机器人与目标点的距离)成正比。这时引力会变得非常大,而斥力则显得相对较小,机器人在行进中容易与障碍物发生碰撞。
  2. 当机器人遇到多个靠近的障碍物时,容易陷入“局部最优”。
  3. 当目标点附近有障碍物时,引力会变得非常小(引力与距离成正比),但斥力会变得非常大(斥力与距离成反比),这时机器人难以达到目标点。

四、改进的人工势场法

改进一

对于第一个问题,引力过大可以通过修改引力函数进行优化,使得机器人离目标点较远时,受到的引力应有所减少,减少的幅度也应与距离有关。一般的改进公式如下:

引力场:

$$ U_{att}(q)= \begin{cases}\frac{1}{2} K_{a t t}\left(q-q_{g}\right)^{2}, & \text { if }\left(q-q_{g}\right) \leq d \ d K_{a t t}\left(q-q_{g}\right)-\frac{1}{2}K_{att}d^{2}, & \text { if }\left(q-q_{g}\right)>d\end{cases} \其中,K_{att}为引力尺度因子,q为机器人的位置,q_{g}为目标点的位置,d为某一特定距离,在本文中成为距离因子 $$

对应的引力为:(对距离求一阶导数)

$$ F_{att}(q)=-\nabla U_{att}(q)= \begin{cases}K_{att}(q_{g}-q), & \text { if } \left(q-q_{g}\right) \leq d \ -dK_{att}\frac{q-q_{g}}{|q-q_{g}|}, & \text { if } \left(q-q_{g}\right)>d\end{cases}\\ $$

创建一个新的文件AttractiveImprove.m,根据上述公式写出代码:

function [Fattx,Fatty] = AttractiveImprove(x0,x1,y0,y1,k,d)
    Distence = sqrt((x0-x1)^2 + (y0-y1)^2);
    if(Distence <= d)
        Fattx = -k*(x0-x1);
        Fatty = -k*(y0-y1);
    else
        Fattx = -d*k*((x0-x1) / Distence);
        Fatty = -d*k*((y0-y1) / Distence);
    end
end

改进二

针对第三个问题,可以对斥力场公式作如下修改:

$$ U_{\text {rep }}(q)=\left{\begin{aligned} \frac{1}{2} \eta\left(\frac{1}{\rho\left(q, q_{o b s}\right)}-\frac{1}{\rho_{0}}\right)^{2}\rho^{n}(q,q_{goal}), & \text { if } \rho\left(q, q_{o b s}\right) \leq \rho_{0} \ 0, & \text { if } \rho\left(q, q_{o b s}\right)>\rho_{0} \end{aligned}\right. \其中n为正数,参考资料中n=2,q_{goal}为目标点位置,q_{obs}为障碍物的位置 $$

对比可知,改进的斥力场公式在原来的基础上乘上了一个数,这个数是机器人与目标点距离的n次幂,直观上说,物体靠近目标时虽然斥力场还是在增大,但是增大的速率较原来而言减慢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斥力过大的问题。

对应的斥力公式为:

$$ F_{r e p}(q)=-\nabla U_{r e p}(q)= \begin{cases}a_{1}\eta\left(\frac{1}{\rho\left(q, q_{o b s}\right)}-\frac{1}{\rho_{0}}\right)\frac{\rho^{n}(q,q_{goal})}{\rho^{2}(q,q_{obs})}+a_{2}\frac{n}{2}\eta\left(\frac{1}{\rho\left(q, q_{o b s}\right)}-\frac{1}{\rho_{0}}\right)^2\rho^{n-1}(q,q_{goal}), & \text { if } \rho\left(q, q_{o b s}\right) \leq \rho_{0} \ 0, & \text { if } \rho\left(q, q_{o b s}\right)>\rho_{0}\end{cases}\\ $$

其中

$$ a_{1}=\nabla\rho(q,q_{obs})=\frac{q-q_{obs}}{|q-q_{obs}|}\\ a_{2}=-\nabla\rho(q,q_{goal})=-\frac{q-q_{goal}}{|q-q_{goal}|} $$

同样地,创建一个新的文件RepulsiveImprove.m,根据上述公式写出代码(取n=2):

function [Frepx,Frepy] = RepulsiveImprove(x,y,ox,oy,x0,y0,k,P0)
Pobs = sqrt((x-ox)^2 + (y-oy)^2);           % 障碍物离机器人距离
Pdes = sqrt((x-x0)^2 + (y-y0)^2);           % 目标点离机器人距离
    if(Pobs>P0)
        Frepx = 0;
        Frepy = 0;
    else
        Frepx = (k * (1/Pobs - 1/P0) * (Pdes^2)/(Pobs^2) * ((x-ox)/Pobs)) + (2/2 * k * (1/Pobs - 1/P0)^2 * Pdes * ((x0-x)/Pdes));
        Frepy = (k * (1/Pobs - 1/P0) * (Pdes^2)/(Pobs^2) * ((y-oy)/Pobs)) + (2/2 * k * (1/Pobs - 1/P0)^2 * Pdes * ((y0-y)/Pdes));  
    end
end

改进尝试

将这两个改进的方法同时进行尝试,需要对超参数进行修改才可输出可观的效果,超参数修改如下:

% 改进方法下的超参数设置
Kaat = 0.5;                     % 引力尺度因子
Krep = 0.5;                   	% 斥力尺度因子
P0 = 25;                        % 斥力作用范围
StepRate = 0.5;                	% 步长
Epoch = 2000;                   % 最大迭代次数
de = 20;                        % 引力距离因子

最终输出的结果如下图:


图  改进人工势场法的多次尝试结果

应当关注的是第二列第三幅图和第三列的第三幅图,目标点附近有一障碍物,但改进的人工势场法仍能避开障碍物到达目标点,一定程度可以说明改进方法的优越性。

改进对比

下面使用同一组障碍物比较改进前后的实际效果


图一 经典人工势场法                                      图二 改进人工势场法

        

图一图二的障碍物位置完全一样,图一使用的是经典的人工势场法,图二使用的是改进的人工势场法

从图中可以观察得到,目标点附近有一障碍物:

先分析图一,在目标点附近,由于有障碍物的作用,经典的势场法受到的斥力很大,引力很小,于是需要绕比较远的距离抵达目标

再分析图二,采用改进的方法后,在接近目标点时,虽然仍受到障碍物的影响,但是障碍物的排斥力远没有图一这么大了,只需要短距离的绕行即可到达目标

需要指出的是:两种方法的超参数并不相同(只有引力斥力因子不同,其余都一样),也就是说引力斥力因子不同,机器人在两种情况下受到的引力和斥力是不同的,但是从图中的其他障碍物的斥力可以看出,图一在远未达到目标点时,障碍物的斥力作用远小于快抵达目标点时的斥力作用;而在图二中,机器人远未到达目标点时,障碍物的斥力作用远大于快抵达目标点时的斥力作用。

换言之,图一中机器人受到的斥力要远小于图二中机器人受到的斥力,也就是说,改进的方法在受到更大的斥力时,在临近抵达目标点的表现,比经典的方法还要好,这更体现出了改进人工势场法相比于经典人工势场法的优越性!

五、结语

本次练习先从理论切入,分析了人工势场法的原理和数学表达,通过Matlab工具,进行一定程度的仿真实验。根据实验现象,提出了几个经典人工势场法所面临的问题,而后针对这些问题,通过查询资料,复现了其中一种人工势场法的改进方法,并在最后对两者进行横向比较,得出相应的结论。而需要补充的是,“局部最优”问题是人工势场法的一大难题,甚至其在深度学习中也颇为棘手,通常的解决方案是在机器人每次移动是增加一个随机量,使得机器人可以跳出“局部最优”,但由于篇幅原因不再往下深究,希望日后仍能有机会继续研究吧!

参考资料:

About

机器人导航--人工势场法及其改进

Resources

Stars

Watchers

Forks

Releases

No releases published

Packages

No packages published

Langua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