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球宝
书接上回,断舍离相关的文章大家已经看的太多了,中产阶层希望通过找回自己被商品绑架的生活而试图过一种极简主义的生活:但这和健身,有机食品等自我管理追求有任何本质上的区别吗?穷人甚至没有那么多东西可以扔----他们根本没有任何东西。
所以齐泽克说:“自我管理”何尝不是一种当代的禁欲主义呢?这种享乐的禁欲主义与苦行僧没有区别:定期运动,吃健康食物等等。如果当他们没有做到—就象中世纪的苦修者进行了一次手淫一样痛苦,仿佛违背了超我的道德律令,他们想“我怎么能允许自己不优秀,我怎么可以没有做到我对自己的规范性要求?
所以反对消费主义,从反对断舍离开始。但讲明白这一点,还需要绕个弯子。
一、市场经济
相信每一个稍有岁数的人都能记得,我们童年时的官方宣传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勤俭节约。但在今天,我们几乎看不到这一切。
这样的转变并非因为官方照顾耳朵生茧的人民群众,唯一的原因是我们的经济结构在近三十年来彻底改变了。在计划经济时代,商品是被统筹制造的。除了生产力本身的有限外,积压的风险大过售罄的风险,所以商品几乎永远是不足的。所以哪怕到了80年代中晚和90年代初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双轨制的时候,也经常会出现商品不足的情况,那么这时鼓励大家不消费,少消费就是一个正确选择。
提倡勤俭节约的老宣传画
但无论大家是否做好准备,市场经济大潮都汹涌而来,潮水般的商品充斥了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不过如果仅仅是这样,那似乎是一件好事,但它伴随的是经济的发展逐渐从政府投资和外贸转向消费。这必然导致,曾经被认为是奢侈浪费的行为,反而变成了利国利民的壮举。
道理很简单,有消费工厂才有订单,有订单才会开工雇佣工人,工人被雇佣才有工资----拿去消费。这是一个市场经济下经济增长的基本玩法,具体的恶果就是市场总是盲目扩大产能,导致周期性的产能过剩和经济危机(是不是很熟悉?)。
那么问题就来了,既然资本主义必然周期性的出现经济危机,我们为什么选择资本主义?如果排除了真诚相信资本主义拯救人类的群体的话,笔者个人认为这是因为当代的国家自认为可以通过一些货币和财政手段规避经济危机。
比如量化宽松政策。
二、量化宽松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前,几乎所有货币都有其锚定物,比如黄金和美元直接挂钩,1盎司黄金定价为35美元。后来财富的增长超出了黄金的储量,再也美有那么多黄金可以拿来和纸币一一对应,于是自然而然的,以国家信用为基础的纯粹信用货币诞生了。
这是一个极为危险的实验,比起欧盟的新自由主义堡垒隐藏着更大的风险,因为央行们陡然发现自己可以人为的逆转经济周期。当经济进入下行轨道,因为锚定物的限制被消除,央行们可以降低利率并且超发货币,刺激病入膏肓的经济。
道理依旧很简单,商品过多,超出了社会的需求,那么理论上应该来一轮崩溃,存活下来最强者应对下一轮增长。但是如果降低利率超发货币,就会促使人们不再储蓄,去购买可能根本用不上的商品,这样工厂继续有订单,工人继续有工作。我们简单的做一个思想实验,利率实际为负的情况下,你有没有把钱存银行的心思?利率为10%或者15%的时候呢?
民众的行为是可以被“调节”的,你认为是自由选择的情况下往往是被导向。最大名鼎鼎的量化宽松政策就是美联储的QE计划,被称为直升机撒钱的行为让垂死的经济立刻被打了强心针开始飙升。这一招只要美国先用了,那么所有国家都必须跟着用,为什么呢?虽然人人都知道这样是强行续命,也许经济崩掉再来一轮会更健康。但是问题在于,别人先死的话自己就能活,所以一旦别人开始续命,自己就要被逼着一起续命。
这就是当下和29年最大的不同。
这样做显然是在饮鸩止渴,依旧拿美国举例,08年以来它的GDP增长了23%,但是股市和楼市增长了300%,说明天量的美元都进入了投机领域而非实体经济,市场依旧不信任实体经济。贫富差距飞速拉大(持有资产的人财富膨胀,而无产阶级则没有)之下,经济却没有大的起色。笔者在前文讲过,我国的楼市是同样的道理。那么实际上老百姓没有得到什么实惠,而且储蓄本来也没有多少,拿出来消费了也就没了----大不了月光嘛。再说,我就算去买,我该买的也都买了,不该买的也都买了,总不能让我马桶也买10个吧?
但续命还是要强行续,怎么能倒在黎明前?于是最可怕的一套组合拳出手了。
三、供给侧改革和信贷扩张
首先依旧是一个思想实验:如果你买不起房子或者自有住房,如果能让你在房子上花钱呢?好说,我们培养了一批优秀的设计人员,可以让你的房子从简单的精装房变成各种你想要的样子,北欧极简?日式冷淡?迪拜土豪?统统可以!什么?房子小?要不要考虑一下空间折叠装修,这个柜子竖起来是柜子,放下来是床,半折叠还是沙发,最适合你这个28㎡的小户型,家里开趴体都可以!
被改造的当然不止是你的房子,还有你的一整套消费观
这就是供给侧改革,这个东西前几年还有另一个名词叫消费升级,就是让本来你已经无法消费的地方继续挖掘出消费空间。
如果你流着眼泪哭着认了说我就是想在家里开咖啡馆,我愿意消费,我买还不行吗?但是我没钱怎么办?
那就更好说了,我贷款给你,你花钱怎么样?如果你懒得翻阅各大行信用卡的发卡量和天量的信贷投放数据,只要看看身边就知道有多少卡奴…他们甚至没有购买房子,单纯是消费导致负债。这就造成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我借钱给你买我的东西…当然,私营业主和政府并不是一家人,这里的“买东西”,只是“满足需求”的意思。
这样居民不断的上杠杆,虽然我的收入没有增加,但是我的购买力增加了,我可以花呗,可以分期,可以刷卡,我更不想攒钱了,曾经遥不可及的东西显得那么近。需求就这样变成了有效需求。
那么好,现在不光是没有储蓄了,我甚至还背债了。绝秒的是,我觉得这是我的自由选择。更妙的是,我还打心底里拥护这一套逻辑。
四、消费主义社会下独特的文化生态
怎么个拥护法呢?之前看到一个抱怨自己女朋友的帖子,大体上意思是她从不理财,也不储蓄,一分钱没有还要分期买手机,得出的结论是女人没救了。但事实上,前面说的很明白,消费主义的影响是针对全人类的,男性中有理财意识的也不多(甚至欠大钱的大都是男的),所以这与其说是群体特色不如说是时代病。商品充斥你的世界,廉价,精美,痛点把握良好----让你觉得不买就亏了。
更糟糕的是,和钻石一样,商品被和爱情之类的意义强行挂钩,你爱不爱我和你给我不给我买恒久远成为了同一个度量衡,那么我不光要购买商品论证我的阶层以求和身边人同步不是异类,我甚至还得购买商品论证我的真心。另一个更有趣的例子是,农村什么事情都办酒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你办收了份子,我办也得收回来,那么这就和赌博抽水一样,赢的人要交出一部分水钱,在办酒这里就是宴席钱,那么赢家其实永远只是饭店(庄家)。
类似的例子还能举出很多,七夕情人节,平安夜……都只不过是消费的一个借口,你不消费?你不爱我!甚至连公共假期的设定都不是真的为你的放松而考虑,只是为了更好的塑造消费的条件。
这就是我们的世界,一个囚徒困境的世界,当一个人进行消费升级,那么这个人身边的一群人就会进行消费升级并且达到这个阶层的极限,只为了生存。对1%来说也许不以为意,但是对于中层和下层来说,它往往是灾难性的。
你首先会发现不买吃亏(负利率),其次会发现不买难受(商品真的很好),最后发现不买不行(你需要匹配自己的阶层),这一切就是消费主义的本质。
五、你我他
前面讲到,当年的续命模式是以把一切普通人的保障兑换成消费为经济大环境添砖加瓦的模式,无论是泡沫炸裂的大风波还是疾病灾祸的小风波,最终你都会成为消费主义的牺牲品。当然你可以说我得病就死,不需要保障----那么你会不会想要发展呢?前面说到,r>g资产的持有者在量化宽松中财富不断膨胀,而穷人反而在负债消费,那么实际上,只要通货膨胀在持续,打工就永远比不上哪怕是最愚蠢的投资,所以,你起码会气不过吧?
说到这里事情就逐渐清晰起来,断舍离针对的只是不买难受这一点,本质上是一种禅修,是苦行僧式的自我管理,它非但恶意的忽略了穷人,实际上也并不能真正让自己的生活好起来----一个执行断舍离的人,往往花掉了更多的钱,比如买更精致,溢价更高的东西,再比如去进行房屋装修和购买更上档次的汽车。
本宝宝要执行极简主义了!好!先把房子装修成这样吧!
而消费主义并不是自己没有执行力的欲望,而是外部环境的巨大推动让促使你产生欲望,市场是可以培养的嘛。所以如果把基本的重点搞错,具体的措施显然就会错的更离谱。所以断舍离显然是不能被支持的,真正的反抗消费主义首先要反抗商品社会,主动意识到商品社会的逻辑,再加以应对。
曾经有一个有趣的观点是因为中西方文化不同,西方人就是青睐超前消费而中国人擅长储蓄,但居民储蓄率断崖式下跌的今天,我们发现西方人的超前消费也是因为社会环境产生变化导致的,同样的变化也会迅速改变中国人的消费观。
有趣的是,在现在的西方反而出现了对消费主义的反动,不是断离舍,而是反对商品。西方有一群年轻人,他们选择在垃圾桶里翻找食物和用品,并非贫穷,只是一种生活的态度。我们当然不必做的如此极端,况且在中国拾荒可能代表着你在和真正的赤贫者竞争。但也许你应该购买保障性的资产,也许你应该节流,一如我在个人反抗一文中写到的那样,并把消费升级留给富人。
当然,单纯的储蓄依旧会带来贬值的问题,所以也许我们还需要进行一下财产规划,这就将是反抗指南(四)的内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