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New issue

Have a question about this project? Sign up for a free GitHub account to open an issue and contact its maintainers and the community.

By clicking “Sign up for GitHub”, you agree to our terms of service and privacy statement. We’ll occasionally send you account related emails.

Already on GitHub? Sign in to your account

冴羽答读者问:过程比结果重要吗? #309

Open
mqyqingfeng opened this issue Jul 21, 2022 · 1 comment
Open

冴羽答读者问:过程比结果重要吗? #309

mqyqingfeng opened this issue Jul 21, 2022 · 1 comment

Comments

@mqyqingfeng
Copy link
Owner

前言

最近我发起了「冴羽答读者问」活动,如果你也有想要提问的问题,欢迎留言,我会按照顺序依此回答。

正文

有一种思维被称为“二元化思维”,有的时候也称“二元对立思维”,简单的来说就是非黑即白,所有的事情只有两种答案,对或者错,成功或者失败,好人或者坏人……

也许你见过这样的对话,有一个人说:“我们不应该仅仅追求成功”,于是另外一个人嘲讽道:“难道我们要追求失败吗?”

也许你有过这样的经历,一个朋友在你一次需要帮助的时候没有帮你,于是觉得 TA 并不喜欢你,结果开始慢慢的疏远,最终这份距离被对方察觉,双方渐行渐远。

所谓二元化思维,就是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时候,只看到了事物相反的两面或者两端,于是简单的寻求是或者不是,对或者错,A 或者 B。

在逻辑学中,有一个“排中律”的概念,它的目的在于保持思想自身的明确性,指的是在同一个思维过程中,两种思想不能同假,其中必有一真,即“要么 A 要么非 A”。这很好理解,外星人要么存在,要么不存在,至于是否真的存在,这是科学的事情,不是逻辑的事情。

不过生活中很多人会将“排中律”误用,误认为两者必有真,所以要么是成功,要么是失败。“成功”的另外一面就是“失败”吗?如果按照“排中律”的话,“成功”的另外一面应该是“非成功”才对,那“非成功”就是失败吗?

你肯定知道,很多东西都是有“中间地带”的:学习 JavaScript,在掌握与未掌握之间,你可能是基本掌握,但还未完全掌握。评级一个人是好是坏,你也会渐渐地承认“人”的复杂性,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

尽管随着心智的成熟,我们的这种二元化思维会越来越少,但很多时候,我们依然会陷入这种二元的极端思维中。刚开始举的例子就是一种,你可能因为没有帮助你,而疏远他人。你可能因为请求被拒绝,而讨厌一个人。你可能因为一个失误而错失成功,于是一直觉得自己很差劲。你可能因为今天一觉睡到 10 点,而觉得今天就废了,于是摆烂度过一天,你可能因为总想着一次写到完美,于是反复遣词造句,最后写到心累放弃。而当反驳他人的时候,“难道要追求失败吗”这种略显杠精的话也可能说的出来。

要么成功,要么失败,要么 0%,要么 100%,要么 A 要么 B,这种思维很可能让我们做出错误的判断。

可是为什么我们会有这种思维呢?我觉得这可能跟我们从小受到的教育有关系。

应试教育中就比较强调“正确答案”,在标准答案之外,那就是错误答案,那就是“失败”、“扣分”。而我们从小看的内容比如动画片,也会避开问题复杂的一面,好人就是好人,坏人就是坏人,这种黑白分明的划分确实能在早期保护我们,但也对我们的认知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当然这些还不足以让我们依赖这种思维,二元思维真正的“优势”在于,它可以有效的降低“心智成本”或“心理压力”,如果你在 10 个东西之间做选择,你会纠结内耗,但如果在 2 个东西之间做选择,你至少会轻松很多。如果你承认“中间地带”,那么衡量和评级就会变得复杂,这些会带来额外的“思考成本”。反正已经不完美了,今天再怎么努力,也是不完美的了,那就直接放弃,避免承受努力一天还是不完美的“心理压力”。当然还有些人,只是想发泄下自己的情绪,于是将问题拖入二元中。

那回到这次的问题,过程比结果重要吗?按照“排中律”,要么“过程比结果重要”要么“过程比结果不重要”,那你会怎么选择呢?

然而,也不是所有的命题都有对错之分的,尤其是这种人文社科类型的命题。

道理也很简单,是否重要是一个主观的判断,各自有各自的标准,每个人都可以发表一点见解,就像那句“Opinions are like assholes; everybody has one”。

而我们说的所谓“论证”其实也不是严格的演绎推理,不能说对错,只能说是否有道理,所以我们同样不能通过证伪,即举出一个反例,来证明自己所说的就一定是正确的。

所以像这类问题,“工作与爱情选哪个?”、“钱与成长选哪个?”,“过程与结果谁重要”等等问题,显然都没有绝对的答案,那为什么我们还要讨论这些问题呢?是不是在浪费时间呢?

当我们讨论这些问题的时候,其实就已经将这些东西进行了提炼归纳,拉入了抽象思考的领域,其得出的看法和结论具有一般性的指导意义,但也正是因为这种“一般性”,并不能直接指导我们的现实,因为现实往往更加复杂。反过来,我们在思考或纠结一些问题的时候,也不能过于“形而上”,将问题抽象成“钱与成长”等这种宏观问题,然后在其中纠结万分。

那么我们该怎么做呢?其实最好的做法就是转换问题的思考方向,比如思考怎么样才能更好?怎么才能改善现在的这种处境?这样才会不纠结于具体的二元问题,而将注意点放在具体的行动中。

所以与其思考前端还是后端,不如做个项目,都尝试一下,慢慢的就知道自己的兴趣方向了。与其思考这个 offer 还是那个 offer,不如多去搜搜问问,打听下这两家公司,之所以纠结不就是两边的信息量差不多吗?你比较来比较去,信息量本身也不会发生什么变化,行动起来,信息量才会变化,而多出的那些信息才会最终帮助你做出选择。

最后回到这个问题上,“过程与结果谁更重要?”,我就分享下自己对“过程”和“结果”的一些想法好了。

在组织中,往往会强调,结果比过程重要,比如在阿里就有“为过程鼓掌,为结果买单”的说法。对于公司而言,确实要如此,一家公司一定要做出明确的成绩,才能活得下来,如果消耗了大量时间、金钱、人力等,却什么也没有获得,这家公司注定办不下去。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公司的这种“结果导向”确实要传达给每一个人。我们在公司里做技术也是如此,技术本身的高下,公司并不看重,公司在乎的只有你在业务上创造的价值,并根据这份价值来决定你的待遇和发展。

而从个人的角度而看,情况则多变一些,因为有的人追求世俗意义的成功,有的人则追求个体生活的快乐。注重结果,这个很好理解,所以我想多说一点注重过程。

很多人之所以从追求结果转而追求过程,我想是因为其结果带来的成就感或者意志力是有限的,以至于让我们越坚持越痛苦。就像我们坚持早起,初心是希望让自己变得更好,但有的人起床后却不知道该做些什么,别人看书,自己也看书,别人运动,自己也运动,虽然是有一点效果,但并没有如我们经常听到的那么“效果显著”,最后坚持越来越难,早起的意义仿佛只剩下那个打卡的天数和榜单,你看,这就变成了“为了早起而早起”。而在电影中也有很多这样的表现,比如《教父2》中的迈克尔,虽然最终获得了权势,但兄弟背叛、妻子离弃,最后只能在夕阳下孤独地坐在湖畔上沉思自己的人生。

所以我们转而质疑追求结果这种方式的正确性,那么追求过程又会是什么样的呢?

以早起为例,追求过程则会让自己看重这个过程中的快乐程度,不去做那些你觉得自己应该去做的事情,而是做那些你想做的,你觉得享受的事情,如果你真的没有什么想做的事情,那可以培养一个兴趣爱好。早上醒来,别把它看成是一件可怕的事情,把它看做是一个享受美好时光的机会,或者是追求梦想的机会。这样的改变反而会给你每天早上醒来的理由,早起这件事情反而会越做越开心。

以考试为例,我们大学参加各种考试的时候,考前总会特别刻苦,当然学的也可能非常好,考完之后,则彻底的抛在脑后,甚至会放纵自己。但如果能更注重这个过程,以好的结果为目标,不断地优化过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探索养成一个好的学习方式或者学习习惯,做好完备的知识管理等等,实际上,这也是为以后的好结果做准备,这对你的人生会更有助益。

以旅行为例,如果是注重结果,那我们去一个地方旅行,到了就好了,去景点逛一逛、拍张照就算打卡了,但我们往往并不会这样做,我们还是会看下景点,发发感想。但是如果我们能更注重过程的话,这场旅行其实从你离开家门起的那一刻,就已经开始了,所以路上发生了拥堵、坐车坐过了站、摔倒了磕破了皮,不用与对象争吵,这些事情可以看得更开一点,毕竟这也是旅行的一部分。

我们做任何事情,是一定会有过程的,但一味的追求结果,则可能会错失让过程发挥更大作用的机会。

而从人生的角度来看,我们想要的一个好的结果,其实就是一个更加幸福的人生,所以我们需要考上好的大学,应聘好的公司,创业成功之类的。

人们常会觉得,没有一个好的结果,过程好像就失去了意义。但从人生的长度来看,即便当下没有好的结果,也有很多的路可以走,只要不放弃人生,人生就会朝着你希望的方向去发展。我们经常会看到经历各种失败最后终于成功的故事,但如果有更详细的传记可以看的时候,你会发现,那些曾经失败的经历其实为以后的成功提供了经验,避免了以后犯下相同的错误,就算没有经验,也会如《钢之炼金术师》中的那句:

没有伴随着痛楚的教训,是毫无意义的。因为人若不牺牲些什么,是什么都无法得到的。但当忍受过这种痛楚,将其克服的时候,人就会得到不输给任何事的坚韧的心,没错,钢铁般坚韧的心。

没有一个好的结果,不代表过程没有意义,而不追求结果的过程,也不一定就没有意义。很多时候你追随兴趣走,这些事情当下没有结果,但也许会在未来被串联起来。

就比如费曼,在餐厅吃饭的时候看到一群小朋友在玩飞盘,飞盘上的蓝色标志要比飞盘转的快一点,于是费曼出于好玩去研究其中的原因,当他将结论展示给他的好友的时候,他的好友问:“这很有兴趣,可它有什么用呢?”费曼说:“没什么用,我只是因为好玩才去研究的”,但也正是这个研究,让费曼想到一个相似的现象,那就是电子的旋转,最终启发了费曼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乔布斯在斯坦福大学的演讲中,也讲了一个类似的例子,当他退学后,出于兴趣,他参加了学校的美术字课程,去学学怎样写出漂亮的美术字,就是在这里,乔布斯学到了衬线和无衬线,以及如何做出最棒的印刷样式。当时看来,这并没有什么实际应用的可能,然而十年之后,当设计第一台苹果脑的时候,却将这些带入其中,成为第一台使用了漂亮的印刷字体的电脑。

这些都是成功的案例,但这并不是说去做就一定会有意义,我相信肯定还有很多“失败”的案例,那就是有兴趣研究了,最终也没什么用。所以,不用期望它的未来价值,要做还是仅仅出于对事情本身的兴趣而做。

无论是注重结果,还是注重过程,其实都能获得“成功”,哪怕你不曾思考过这个问题也不会影响,但我一直相信一句话,那就是“你不可能通过一个不快乐的过程到达一个快乐的结局”,所以当你感到痛苦的时候,不妨思索一下,我们还可以做点什么改善当下的境地,这比思考结果还是过程,或许更有助益一些。

系列文章

冴羽答读者问全目录:https://github.com/mqyqingfeng/Blog

如果喜欢或者有所启发,欢迎 star,对作者也是一种鼓励。

@ammikeya
Copy link

哇 写的太好了 大佬。醍醐灌顶,如梦初醒。或许自己一直是想要结果而忽视了过程,才觉得并没有特别快乐

追求过程则会让自己看重这个过程中的快乐程度,不去做那些你觉得自己应该去做的事情

没有一个好的结果,不代表过程没有意义,而不追求结果的过程,也不一定就没有意义。很多时候你追随兴趣走,这些事情当下没有结果,但也许会在未来被串联起来。

无论是注重结果,还是注重过程,其实都能获得“成功”,哪怕你不曾思考过这个问题也不会影响,但我一直相信一句话,那就是“你不可能通过一个不快乐的过程到达一个快乐的结局”,所以当你感到痛苦的时候,不妨思索一下,我们还可以做点什么改善当下的境地,这比思考结果还是过程,或许更有助益一些

Sign up for free to join this conversation on GitHub. Already have an account? Sign in to comment
Projects
None yet
Development

No branches or pull requests

2 participa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