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New issue

Have a question about this project? Sign up for a free GitHub account to open an issue and contact its maintainers and the community.

By clicking “Sign up for GitHub”, you agree to our terms of service and privacy statement. We’ll occasionally send you account related emails.

Already on GitHub? Sign in to your account

《繁花》之后 #208

Open
platojobs opened this issue May 23, 2022 · 0 comments
Open

《繁花》之后 #208

platojobs opened this issue May 23, 2022 · 0 comments

Comments

@platojobs
Copy link
Owner

platojobs commented May 23, 2022

《来日可追》长评:《繁花》之后,又一部书写上海的小说,写尽“沪上十二钗”的前世今生✍️
若说《繁花》写尽了上海在20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的时代变迁,那么这本《来日无多》则将时间往前推了100年——从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上海开始写起。那时的上海就展现了足够的睿智和包容,为一众的文化迁徙提供了庇护之所。
“薇拉是一朵雏菊,被人忽略的碎花,从柏油马路的缝隙里钻出来,为两个少年人启扉,领他们进到沉睡的迷人花园。”
时间的幔帐迷蒙如远山之雾,而开篇的薇拉就如《红楼梦》里从朦朦胧胧中走来的“警幻仙姑”,将两个懵懂的少年引向了一场百年前的幻梦。
作者张广天不愧是导演和编剧,不愧是话剧《恋爱的犀牛》的音乐制作人,他写起小说来也颇有话剧的画面感,颇有音乐的节奏感。而且,他很善于使用意象、抓住关键事物来引出人物,推进情节,只寥寥几笔,就将百年前的上海帷幕倏地拉开:男主列夫在每个星期四下午都会从音乐课上早退溜出来,在报刊亭边上的水果摊顺手偷一个苹果,而后在襄阳公园梧桐大道的长椅上坐下吃苹果。多么简洁,又多么富有画面感!我们都是台下的观众,耳闻眼睹着上海百年的车水马龙、熙来攘往。
而值得注意的是,此时的“苹果”这一意象就像一把钥匙,成了拉开百年前的上海序幕的关键。因为男主坐在襄阳公园梧桐大道上是为了吃苹果,如果他没有顺手偷个苹果来吃,那么他就不会坐在梧桐大道上,也就见不到同样坐在梧桐大道上的“警幻仙姑”式的重要人物——薇拉。而男主列夫初次见到薇拉时,薇拉虽然在说话,却并未和他说话。可是,长着外国人的脸,却说着地道上海话的薇拉,就像是一星火种,装饰了列夫的梦,在他的心中明明灭灭起来。
列夫一再地回味起这个说着一口地道上海话的俄国老太太形象,于是决定和好友翟隽逸主动来寻“太虚幻境”。此时,又有一个引路式的人物出场——阿四。阿四是一个小偷,他以自己“偷”的行动,为男主进一步铺展开了薇拉的形象:年轻时穿着“妖.精”般的半透明舞衣,五斗橱里有着价值不菲的古董银器(银表和银烟盒)。而薇拉似乎对于物品的遗失并不在意,任凭阿四三番五次地趁她不在家时撬开她的门锁,甚至用了她家的抽水马桶。而此时,因为二人买了包子给阿四吃,阿四便把薇拉的银烟盒作为谢礼赠予二人。注意,若说“苹果”的意象是打开上海大门的钥匙,此时的具有俄国古典主义风格的“银烟盒”则成了新的关键——打开薇拉家门的钥匙。两个少年还是有些良知和正义感的,因为他们在做了一番思想斗争之后,决定亲自登门将银烟盒还给它的主人。由此,薇拉的故事正式地引了出来。或者说,薇拉作为“警幻仙姑”的价值也正式彰显了出来。
为什么说薇拉这个俄国老太太的角色如此重要呢?因为她是一部活着的字典,她是上海法租界最繁华的霞飞路从始至终的见证者。上海在动荡年代接收了诸多难民,虹口区的舟山一带是犹太难民的聚居地,而法租界的霞飞路一带则接纳了俄国难民。这些俄国难民——有贵.族、仆人、艺术家、教.授、将.军、厨师、制造匠——正是上海繁荣初期的重要缔造者。他们带来了学堂、图书馆、剧院、舞厅、咖啡馆、花坛,以及管弦乐、绘画、普希金诗歌,当然还少不了大家都不陌生的罗宋汤……俄国圣彼得堡旧文化的余晖在此处找到了最适宜的土壤,得到了最具象的复刻,也让本是荒野的霞飞路成了上海最繁华的地带。白驹过隙,由霞飞路这一圆心慢慢地辐射开来的十里洋场,让上海有了国际大都市的雏形。
而经过以上种种铺垫,作者得以顺理成章地插叙薇拉的身世——她就是那批俄国难民中安德烈中校和尤苏波娃的女儿。可以说,薇拉的一生,钩沉了霞飞路乃至大上海的前世今生。
但作者敢于舍弃次要情节——将本可以写得很精彩的战争和俄.国人的逃难情节一笔带过,因为他想要写的是活生生的人。正是这些形形色.色的人,构成并不断加固了大上海的根基,让上海漫溢着人间烟火气的同时,有了通都大邑的格局。
接着,薇拉的媳妇雪李成了秦可卿式的人物,与男主列夫一起去看电影,并启蒙了他关乎爱的情愫。作者以这一具体事例,将上海的风.花雪月展现得淋漓尽致。
“远方并不是地上的异乡,那从地球这一端跑向那一端的,注定一无所获。远方是叫人典雅高贵的某些方式。”
霞飞路是俄国难民重现旧日典雅高贵的生活方式的乐土,在圣彼得堡的余荫中,上海成了他们眼前拔地而起的故乡。
于是乎,把上海当成故乡的薇拉,拒绝了回到俄国:“我勿去,我是上海人,到外国去做啥?”
毫无疑问,薇拉是上海发展变迁的见证人,上海也是薇拉的福地,让她躲过了战乱岁月,而之后回到俄国的同胞们都被拉到西伯利亚去掘冻土了,留在上海的薇拉又逃过了一劫。
薇拉活到了 86岁,她也深深地影响到了男主列夫——他成了音乐家,还为薇拉写了一曲判词式的万艳同悲的歌曲:“爱没有生离死别,来了去了从不停歇,寂静得伤心毁灭,寂静得令人气绝。”
上海有太多如薇拉般传奇又平凡的人物:尤佳、嫣儿、茵瑞、凯妍、玟易……
“这座城市一直将美人深藏不露,仿佛没有死的代价是看不见她们的。”
她们是大上海的“繁花”,就像“沪上十二钗”般,在这个大都市演绎着各自的悲喜人生,而后又在熙熙攘攘的时代浪潮中悄然退场。而接棒的人物虽有着全新的故事,但其实她们都有个共同点:用自己波荡的人生书写着上海一个个不寻常的日与夜,成为上海的血液里不可或缺的组成。
老实说,我对上海话的印象只有《繁花》和《倾城之恋》,因此时常于不经意间流露出风趣的上海话,于我而言仍然颇为新鲜,比如薇拉一口地道的上海话:“侬是天才,覅跟马路上迭些小.赤.佬白相。侬一歇拉梵阿林,一歇弹匹厄诺,还会弄弄给忒,零零碎碎,三脚猫。”
读起来不仅饶有风趣,而且很涨知识。在这句话中出现的“覅”字,我第一次见到,而它的意思其实不难猜到,我们不妨试着把这个字拆开,就可知它的意思——“勿要”。
总而言之,作者不论是文章架构、意象使用,还是人物登场、方言对话,都颇有巧思,读起来很是值得玩味。
可以说,这本书是放大版的《米格尔街》——从霞飞路辐射到整个上海,又从上海延伸到贵州、汉堡、伦敦、雅加达……上海就是地球村的缩影和范本,它依然包容与接纳着全世界的潮流与人海,将一个个鲜活的故事演绎得五彩斑斓。而书中的一个个人物,从作者的记忆深处蹿了出来,再次在我们的翻页间呼吸着、悲喜着,镌刻下老上海不灭的时代烙印,也翘首着大上海可追的无垠来日。

@platojobs platojobs changed the title 😄 1 Jul 22, 2022
@platojobs platojobs changed the title 1 《繁花》之后 Jan 10, 2024
Sign up for free to join this conversation on GitHub. Already have an account? Sign in to comment
Projects
None yet
Development

No branches or pull requests

1 particip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