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Latest commit

 

History

History

demos

课堂练习的操作指导

目录

Backbone

实验目的

  1. 理解前端框架的路由组件(router)的作用

操作步骤

  1. 浏览器打开demos/backbone-demo/index.html
  2. 点击页面上的链接,注意浏览器 URL 的变化
  3. 仔细查看js/main.js的源码,看懂 Router 组件的使用方式

Angular

实验目的

  1. 理解 Angular 的双向绑定机制

操作步骤

  1. 浏览器打开demos/angular-demo/index.html
  2. 在输入框填入内容,注意页面变化
  3. 查看index.html的源码,理解 Angular 对 HTML 标签的增强

Vue

实验目的

  1. 理解 Vue 的模板与数据的双向绑定

操作步骤

  1. 浏览器打开demos/vue-demo/index1.html
  2. 在输入框填入内容,注意页面变化
  3. 查看app1.js,理解 Vue 组件的基本写法

注意事项

  1. index2.html是一个稍微复杂的例子,模板如何绑定数据对象的一个字段。
  2. index3.html是事件绑定模板的例子。

JSX

实验目的

  1. 掌握 JSX 基本语法

操作步骤

  1. 浏览器打开demos/jsx-demo/index.html,仔细查看源码。

注意事项

  1. ReactDOM.render方法接受两个参数:一个虚拟 DOM 节点和一个真实 DOM 节点,作用是将虚拟 DOM 挂载到真实 DOM。

练习

  1. 修改源码,将显示文字变为 “Hello React!”。

React 组件语法

实验目的

  1. 掌握 React 组件的基本写法

操作步骤

  1. 浏览器打开demos/react-component-demo/index1.html,仔细查看源码。

注意事项

  1. class MyTitle extends React.Component是 ES6 语法,表示自定义一个MyTitle类,该类继承了基类React.Component的所有属性和方法。
  2. React 规定,自定义组件的第一个字母必须大写,比如MyTitle不能写成myTitle,以便与内置的原生类相区分。
  3. 每个组件都必须有render方法,定义输出的样式。
  4. <MyTitle/>表示生成一个组件类的实例,每个实例一定要有闭合标签,写成<MyTilte></MyTitle>也可。

React 组件的参数

实验目的

  1. 学会向 React 组件传参数

操作步骤

  1. 浏览器打开demos/react-component-demo/index2.html,仔细查看源码。

注意事项

  1. 组件内部通过this.props对象获取参数。

练习

  1. 将组件的颜色,从红色(red)换成黄色(yellow)。

React 组件的状态

实验目的

  1. 学会通过状态变动,引发组件的重新渲染。

操作步骤

  1. 浏览器打开demos/react-component-demo/index3.html,仔细查看源码。

注意事项

  class MyTitle extends React.Component {
    constructor(...args) {
      super(...args);
      this.state = {
        name: '访问者'
      };
    }
    // ...

constructor是组件的构造函数,会在创建实例时自动调用。...args表示组件参数,super(...args)是 ES6 规定的写法。this.state对象用来存放内部状态,这里是定义初始状态。

<div>
  <input
    type="text"
    onChange={this.handleChange.bind(this)}
  />
  <p>你好,{this.state.name}</p>
</div>;

this.state.name表示读取this.statename属性。每当输入框有变动,就会自动调用onChange指定的监听函数,这里是this.handleChange.bind(this)表示该方法内部的this,绑定当前组件。

handleChange(e) {
  let name = e.target.value;
  this.setState({
    name: name
  });
}

this.setState方法用来重置this.state,每次调用这个方法,就会引发组件的重新渲染。

React 组件实战

实验目的

  1. 学会自己写简单的 React 组件。

操作步骤

  1. 浏览器打开demos/react-component-demo/index4.html
  2. 点击Hello World,看看会发生什么。

练习

  1. 修改源码,使得点击Hello World后,会显示当前的日期,比如Hello 2016年1月1日

  2. 请在上一步练习的基础上,进一步修改。现在Hello World点击一次,会改变内容,再点击就不会有反应了。请将其改成,再点击一次变回原样。

提示

练习一、下面的代码可以得到当前日期。

var d = new Date();
d.getFullYear() // 当前年份
d.getMonth() + 1 // 当前月份
d.getDate() // 当前是每个月的几号

练习二、可以在this.state里面设置一个开关变量isClicked

this.state = {
  text: 'World',
  isClicked: false
};

然后,在this.handleClick方法里面,做一个toggle效果。

let isClicked = !this.state.isClicked;
this.setState({
  isClicked: isClicked,
  text: isClicked ? 'Clicked' : 'World'
});

React 组件的生命周期

实验目的

  1. 掌握钩子方法的基本用法
  2. 掌握组件如何通过 Ajax 请求获取数据,并对数据进行处理

操作步骤

  1. 打开demos/react-lifecycle-demo/index.html,仔细查看源码。

注意事项

componentDidMount() {
  const url = '...';
  $.getJSON(url)
    .done()
    .fail();
}
  • componentDidMount方法在组件加载后执行,只执行一次。本例在这个方法里向服务器请求数据,操作结束前,组件都显示Loading
  • $.getJSON方法用于向服务器请求 JSON 数据。本例的数据从 Github API 获取,可以打开源码里面的链接,看看原始的数据结构。

练习

  1. 本例的 JSON 数据是 Github 上面最受欢迎的 JavaScript 项目。请在网页上显示一个列表,列出这些项目。

提示

(1) this.state.loading记录数据加载是否结束。只要数据请求没有结束,this.state.loading就一直是true,网页上显示loading

(2) this.state.error保存数据请求失败时的错误信息。如果请求失败,this.state.error就是返回的错误对象,网页上显示报错信息。

(3) this.state.data保存从服务器获取的数据。如果请求成功,可以先用console.log方法,将它在控制台里打印出来,看看数据结构。

render() {
  // 加一行打印命令,看看数据结构
  console.log(this.state.data);
  return {
  // ...

(4) this.state.data里面的this.state.data.items应该是一个数组,保存着每个项目的具体信息。可以使用forEach方法进行遍历处理。

var projects = this.state.data.items;
var results = [];
projects.forEach(p => {
  var item = <li>{p.name}</li>;
    results.push(item);
});

(5)然后,将上一步的results插入网页即可。

<div>
  <ul>{results}</ul>
</div>

ReCharts

实验目的

  1. 了解如何使用第三方组件库。

操作步骤

  1. 浏览器打开demos/recharts-demo/index.html,查看效果。

MobX

实验目的

  1. 理解 MobX 框架

操作步骤

(1)浏览器打开demos/mobx-demo/browser-demo/index.html,仔细查看源码

(2) 命令行进入demos/mobx-demo/目录,执行如下的命令。

$ npm install
$ npm start

(3) 打开浏览器,访问 http://localhost:8080 ,查看结果,并仔细研究app/目录下面的代码。

注意事项

@observer
class App extends React.Component {
  render() {
    // ...
  }
}

@observer是一种新的语法,叫做“装饰器”,表示对整个类的行为进行修改,即将App类作为参数传入observer函数。这里的意思是,整个App类都是一个“观察者”,观察store的变化,只要一有变化,立刻重新渲染。

数据保存在Store里面。Store的属性分成两种:被观察的属性(@observable),和自动计算得到的属性@computed

class Store {
  @observable name = 'Bartek';
  @computed get decorated() {
    return `${this.name} is awesome!`;
  }
}

Store的变化由用户引发。组件观察到Store的变化,自动重新渲染。

<p>
  {this.props.store.decorated}
</p>
<input
  defaultValue={this.props.store.name}
  onChange={
    (event) =>
      this.props.store.name = event.currentTarget.value
  }
/>

Redux

实验目的

  1. 理解 Redux 架构

操作步骤

(1) 命令行下进入demos/redux-demo目录,执行如下的命令。

$ npm install
$ npm start

(2)打开浏览器,访问 http://localhost:8080 ,查看结果,并仔细研究代码。

注意事项

(1) Redux 要求 UI 的渲染组件都是纯组件,即不包含任何状态(this.state)的组件。

<div className="index">
  <p>{this.props.text}</p>
  <input
    defaultValue={this.props.name}
    onChange={this.props.onChange}
  />
</div>

(2) 进行数据处理、并包含状态的组件,称为“容器组件”。Redux 使用connect方法,自动生成 UI 组件对应的“容器组件”。

// MyComponent 是纯的 UI 组件
const App = connect(
  mapStateToProps,
  mapDispatchToProps
)(MyComponent);

(3) mapStateToProps函数返回一个对象,表示一种映射关系,将 UI 组件的参数映射到state

function mapStateToProps(state) {
  return {
    text: state.text,
    name: state.name
  };
}

(4) mapDispatchToProps函数也是返回一个对象,表示一种映射关系,但定义的是哪些用户的操作应该当作Action,传给Store

function mapDispatchToProps(dispatch) {
  return {
    onChange: (e) => dispatch({
      type: 'change',
      payload: e.target.value
    })
  }
}

(5) reducer函数用来接收action,算出新的state

function reducer(state = {
  text: '你好,访问者',
  name: '访问者'
}, action) {
  switch (action.type) {
    case 'change':
      return {
        name: action.payload,
        text: '你好,' + action.payload
      };
  }
}

Store由 Redux 提供的createStore方法生成,该方法接受reducer作为参数。

const store = createStore(reducer);

ReactDOM.render(
  <Provider store={store}>
    <App />
  </Provider>,
  document.body.appendChild(document.createElement('div'))
);

为了把Store传入组件,必须使用 Redux 提供的Provider组件在应用的最外面,包裹一层。

Simple App

实验目的

  1. 学会使用 Node 编写简单的前端应用。

操作步骤

(1)新建一个目录

$ mkdir simple-app-demo
$ cd simple-app-demo

(2)在该目录下,新建一个package.json文件。

$ npm init -y

package.json是项目的配置文件。

(3)安装jquerywebpackwebpack-cli这三个模块。

$ npm install -S jquery
$ npm install -S webpack webpack-cli

打开package.json文件,会发现jquerywebpackwebpack-cli都加入了dependencies字段,并且带有版本号。

(4)在项目根目录下,新建一个网页文件index.html

<html>
  <body>
    <h1>Hello World</h1>
    <script src="bundle.js"></script>
  </body>
</html>

(5)在项目根目录下,新建一个脚本文件app.js

const $ = require('jquery');
$('h1').css({ color: 'red'});

上面代码中,require方法是 Node 特有的模块加载命令。

(6)打开package.json,在scripts字段里面,添加一行。

"scripts": {
  "build": "webpack --mode production ./app.js -o ./bundle.js",
  "test": "...."
},

(7) 在项目根目录下,执行下面的命令,将脚本打包。

$ npm run build

执行完成,可以发现项目根目录下,新生成了一个文件bundle.js

(8)浏览器打开index.html,可以发现Hello World变成了红色。

练习

  1. 修改样式,将标题变为蓝色,然后重新编译生成打包文件。

REST API

实验目的

  1. 熟悉 REST API 的基本用法

操作步骤

(1) 命令行进入demos/rest-api-demo目录,执行下面的命令。

$ npm install -S json-server

(2) 在项目根目录下,新建一个 JSON 文件db.json

{
  "posts": [
    { "id": 1, "title": "json-server", "author": "typicode" }
  ],
  "comments": [
    { "id": 1, "body": "some comment", "postId": 1 }
  ],
  "profile": { "name": "typicode" }
}

(3) 打开package.json,在scripts字段添加一行。

"scripts": {
  "server": "json-server db.json",
  "test": "..."
},

(4) 命令行下执行下面的命令,启动服务。

$ npm run server

(5)打开 Chrome 浏览器的 Postman 应用。依次向http://127.0.0.1:3000/postshttp://127.0.0.1:3000/posts/1发出GET请求,查看结果。

(6)向http://127.0.0.1:3000/comments发出POST请求。注意,数据体Body要选择x-www-form-urlencoded编码,然后依次添加下面两个字段。

body: "hello world"
postId: 1

发出该请求后,再向http://127.0.0.1:3000/comments发出GET请求,查看结果。

(7) 向http://127.0.0.1:3000/comments/2发出PUT请求,数据体Body要选择x-www-form-urlencoded编码,然后添加下面的字段。

body: "hello react"

发出该请求后,再向http://127.0.0.1:3000/comments发出GET请求,查看结果。

(8)向http://127.0.0.1:3000/comments/2发出delete请求。

发出该请求后,再向http://127.0.0.1:3000/comments发出GET请求,查看结果。

Express

实验目的

  1. 学会 Express 搭建 Web 应用的基本用法。

操作步骤

(1)进入demos/express-demo目录,命令行执行下面的命令,安装依赖。

$ cd demos/express-demo
$ npm install

(2)打开app1.js,尝试看懂这个脚本。

var express    = require('express');
var app        = express();

上面代码调用express,生成一个 Web 应用的实例。

var router = express.Router();

router.get('/', function(req, res) {
  res.send('<h1>Hello World</h1>');
});

app.use('/home', router);

上面代码新建了一个路由对象,该对象指定访问根路由(/)时,返回Hello World。然后,将该路由加载在/home路径,也就是说,访问/home会返回Hello World

router.get方法的第二个参数是一个回调函数,当符合指定路由的请求进来,会被这个函数处理。该函数的两个参数,reqres都是Express 内置的对象,分别表示用户的请求和 Web 服务器的回应。res.send方法就表示服务器回应所送出的内容。

var port = process.env.PORT || 8080;

app.listen(port);
console.log('Magic happens on port ' + port);

上面代码指定了外部访问的端口,如果环境变量没有指定,则端口默认为8080。最后两行是启动应用,并输出一行提示文字。

(3)在命令行下,启动这个应用。

$ node app1.js

浏览器访问localhost:8080/home,看看是否输出Hello World

然后,命令行下按 Ctrl + C,退出这个进程。

(4)通过环境变量,自定义启动端口。

假定我们指定必须启动在7070端口,命令行可以这样操作。

# Linux & Mac
$ PORT=7070 node app1.js

# windows cmd / (git cmd)
$ set PORT=7070
$ node app1.js

# windows powershell
$ $env:PORT=7070
$ node app1.js

浏览器就可以访问localhost:7070/home了。

然后,命令行下按 Ctrl + C,退出这个进程。

思考题:Node 应用能否直接在80端口启动?

(5)打开app2.js,查看新增的那个路由。

router.get('/:name', function(req, res) {
  res.send('<h1>Hello ' + req.params.name + '</h1>');
});

上面代码新增了一个路由,这个路由的路径是一个命名参数:name,可以从req.params.name拿到这个传入的参数。

在命令行下,启动这个应用。

$ node app2.js

浏览器访问localhost:8080/home/张三,看看是否输出Hello 张三

然后,命令行下按 Ctrl + C,退出这个进程。

(6)打开app3.js,先查看页面头部新增的两行代码。

var express    = require('express');
var app        = express();

// 新增代码...
var bodyParser = require('body-parser');
app.use(bodyParser.urlencoded({ extended: true }));

// ...

上面代码中,body-parser模块的作用,是对POSTPUTDELETE等 HTTP 方法的数据体进行解析。app.use用来将这个模块加载到当前应用。有了这两句,就可以处理POSTPUTDELETE等请求了。

下面查看新增的那个路由。

router.post('/', function (req, res) {
  var name = req.body.name;
  res.json({message: 'Hello ' + name});
});

上面代码表示,如果收到了/路径(实际上是/home路径)的POST请求,先从数据体拿到name字段,然后返回一段 JSON 信息。

在命令行下,启动这个应用。

$ node app3.js

然后,在 Chrome 浏览器的 Postman 插件里面,向http://127.0.0.1:8080/home发出一个POST请求。数据体的编码方法设为x-www-form-urlencoded,里面设置一个name字段,值可以随便取,假定设为Alice。也就是说,发出这样一个请求。

POST /home HTTP/1.1
Host: 127.0.0.1:8080
Content-Type: application/x-www-form-urlencoded

name=Alice

如果一切正常,服务器会返回一段 JSON 信息。

{
  "message": "Hello Alice"
}

(7)打开app4.js,查看在所有路由之前新增的那个函数。

var router = express.Router();

// 新增的代码
router.use(function(req, res, next) {
  console.log('There is a requesting.');
  next();
});

router.get('/', function(req, res) {
  // ...

router.use的作用是加载一个函数。这个函数被称为中间件,作用是在请求被路由匹配之前,先进行一些处理。上面这个中间件起到 logging 的作用,每收到一个请求,就在命令行输出一条记录。请特别注意,这个函数内部的next(),它代表下一个中间件,表示将处理过的请求传递给下一个中间件。这个例子只有一个中间件,就进入路由匹配处理(实际上,bodyparserrouter本质都是中间件,整个 Express 的设计哲学就是不断对 HTTP 请求加工,然后返回一个 HTTP 回应)。

练习

  1. 请增加一个中间件,服务器每次收到用户请求,会在服务器的控制台打印出收到请求的时间。

  2. URL 的查询字符串,比如localhost:8080?name=Alice里面的name,可以用req.query.name拿到。请修改一个路由,使之可以收到查询字符串,然后输出'Hello ' + req.query.name

ESLint

实验目的

  1. 学会使用 ESLint 进行代码检查。

操作步骤

(1)进入demos/eslint-demo目录,安装 ESLint。

$ cd demos/eslint-demo
$ npm install eslint --save-dev

(2)通常,我们会使用别人已经写好的代码检查规则,这里使用的是 Airbnb 公司的规则。所以,还要安装 ESLint 这个规则模块。

$ npm install eslint-plugin-import eslint-config-airbnb-base --save-dev

上面代码中,eslint-plugin-import是运行这个规则集必须的,所以也要一起安装。

(3)ESLint 的配置文件是.eslintrc.json,放置在项目的根目录下面。新建这个文件,在里面指定使用 Airbnb 的规则。

{
  "extends": "airbnb-base"
}

(4)打开项目的package.json,在scripts字段里面添加三个脚本。

{
  // ...
  "scripts" : {
    "test": "echo \"Error: no test specified\" && exit 1",
    "lint": "eslint **/*.js",
    "lint-html": "eslint **/*.js -f html -o ./reports/lint-results.html",
    "lint-fix": "eslint --fix **/*.js"
  },
  // ...
}

除了原有的test脚本,上面代码新定义了三个脚本,它们的作用如下。

  • lint:检查所有js文件的代码
  • lint-html:将检查结果写入一个网页文件./reports/lint-results.html
  • lint-fix:自动修正某些不规范的代码

(5)运行静态检查命令。

$ npm run lint

  1:5  error    Unexpected var, use let or const instead  no-var
  2:5  warning  Unexpected console statement              no-console

✖ 2 problems (1 error, 1 warning)

正常情况下,该命令会从index.js脚本里面,检查出来两个错误:一个是不应该使用var命令,另一个是不应该在生产环境使用console.log方法。

(6)修正错误。

$ npm run lint-fix

运行上面的命令以后,再查看index.js,可以看到var x = 1;被自动改成了const x = 1;。这样就消除了一个错误,但是还留下一个错误。

(7)修改规则。

由于我们想要允许使用console.log方法,因此可以修改.eslintrc.json,改变no-console规则。请将.eslintrc.json改成下面的样子。

{
  "extends": "airbnb-base",

  "rules": {
    "no-console": "off"
  }
}

再运行npm run lint,就不会报错了。

$ npm run lint

Mocha

实验目的

  1. 学会使用 Mocha 进行单元测试。

操作步骤

(1) 进入demos/mocha-demo目录,安装 Mocha 和 Chai。

$ cd demos/mocha-demo
$ npm install -D mocha
$ npm install -D chai

(2)打开add.js文件,查看源码,我们要测试的就是这个脚本。

function add(x, y) {
  return x + y;
}

module.exports = add;

(3)编写一个测试脚本add.test.js

var add = require('./add.js');
var expect = require('chai').expect;

describe('加法函数的测试', function() {
  it('1 加 1 应该等于 2', function() {
    expect(add(1, 1)).to.be.equal(2);
  });
});

测试脚本与所要测试的源码脚本同名,但是后缀名为.test.js(表示测试)或者.spec.js(表示规格)。比如,add.js的测试脚本名字就是add.test.js

测试脚本里面应该包括一个或多个describe块,每个describe块应该包括一个或多个it块。

describe块称为"测试套件"(test suite),表示一组相关的测试。它是一个函数,第一个参数是测试套件的名称("加法函数的测试"),第二个参数是一个实际执行的函数。

it块称为"测试用例"(test case),表示一个单独的测试,是测试的最小单位。它也是一个函数,第一个参数是测试用例的名称("1 加 1 应该等于 2"),第二个参数是一个实际执行的函数。

上面的测试脚本里面,有一句断言。

expect(add(1, 1)).to.be.equal(2);

所谓"断言",就是判断源码的实际执行结果与预期结果是否一致,如果不一致就抛出一个错误。上面这句断言的意思是,调用add(1, 1),结果应该等于2

所有的测试用例(it块)都应该含有一句或多句的断言。它是编写测试用例的关键。断言功能由断言库来实现,Mocha本身不带断言库,所以必须先引入断言库。

var expect = require('chai').expect;

断言库有很多种,Mocha并不限制使用哪一种。上面代码引入的断言库是chai,并且指定使用它的expect断言风格。

(4)打开package.json文件,改写scripts字段的test脚本。

"scripts": {
  "test": "echo \"Error: no test specified\" && exit 1"
},

// 改成

"scripts": {
  "test": "mocha *.test.js"
},

(5)命令行下,执行下面的命令,运行测试用例。

$ npm test

正常情况下,命令行会有提示,表示测试用例已经通过了。

练习

  1. 请在add.test.js里面添加一个测试用例,测试3加上-3add函数应该返回0

Nightmare

实验目的

  1. 学会使用 Nightmare 完成功能测试。

操作步骤

(1)进入./demos/nightmare-demo目录,安装依赖。

$ cd demos/nightmare-demo

# Linux & Mac
$ env ELECTRON_MIRROR=https://npm.taobao.org/mirrors/electron/ npm install

# Windows
$ set ELECTRON_MIRROR=https://npm.taobao.org/mirrors/electron/
$ npm install

注意,Nightmare 会先安装 Electron,而 Electron 的安装需要下载境外的包,有时会连不上,导致安装失败。所以,这里先设置了环境变量,指定使用国内的 Electron 源,然后才执行安装命令。

(2)查看一下浏览器自动化脚本taobao.test.js

var Nightmare = require('nightmare');
var nightmare = Nightmare({ show: true });

上面代码表示新建一个 Nightmare 实例,并且运行功能中,自动打开浏览器窗口。

nightmare
  .goto('https://www.taobao.com/')
  .type('#q', '电视机')
  .click('form[action*="/search"] [type=submit]')
  .wait('#spulist-grid')
  .evaluate(function () {
    return document.querySelector('#spulist-grid .grid-item .info-cont')
      .textContent.trim();
  })
  .end()

上面代码表示,打开淘宝首页,在搜索框键入电视机,点击“搜索”按钮,等待#spulist-grid元素出现,在页面内注入(evaluate)代码,将执行结果返回。

  .then(function (result) {
    console.log(result);
  })
  .catch(function (error) {
    console.error('Search failed:', error);
  });

Nightmare 会返回一个 Promise 对象,then方法指定操作成功的回调函数,catch方法指定操作失败的回调函数。

(3)命令行下运行这个示例脚本。

$ node taobao.test.js

正常情况下,运行结束后,命令行会显示淘宝“电视机”搜索结果的第一项。

(4)浏览器打开index.html文件,这是 React 练习时做过的一个例子,点击Hello World,标题会变成Hello Clicked。我们就要编写测试脚本,测试这个功能。

(5)打开测试脚本test.js

var Nightmare = require('nightmare');
var expect = require('chai').expect;
var fork = require('child_process').fork;

describe('test index.html', function() {
  var child;

  before(function (done) {
    child = fork('./server.js');
    child.on('message', function (msg) {
      if (msg === 'listening') {
        done();
      }
    });
  });

  after(function () {
    child.kill();
  });

上面代码中,beforeafter是 Mocha 提供的两个钩子方法,分别在所有测试开始前和结束后运行。这里,我们在before方法里面,新建一个子进程,用来启动 HTTP 服务器;测试结束后,再杀掉这个子进程。

注意,before方法的参数是一个函数,它接受done作为参数。done是 Mocha 提供的一个函数,用来表示异步操作完成。如果不调用done,Mocha 就会认为异步操作没有结束,一直停在这一步,不往下执行,从而导致超时错误。

子进程脚本server.js的代码非常简单,只有四行。

var httpServer = require('http-server');
var server = httpServer.createServer();
server.listen(8080);
process.send('listening');

上面代码中,我们在8080端口启动 HTTP 服务器,然后向父进程发消息,表示启动完成。

(6)真正的自动化测试脚本如下。

  it('点击后标题改变', function(done) {
    var nightmare = Nightmare({ show: true });
    nightmare
      .goto('http://127.0.0.1:8080/index.html')
      .click('h1')
      .wait(1000)
      .evaluate(function () {
        return document.querySelector('h1').textContent;
      })
      .end()
      .then(function(text) {
        expect(text).to.equal('Hello Clicked');
        done();
      })
  });

上面代码中,首先打开网页,点击h1元素,然后等待 1 秒钟,注入脚本获取h1元素的文本内容。接着,在then方法里面,做一个断言,判断获取的文本是否正确。

(7)运行这个测试脚本。

$ npm test

如果一切正常,命令行下会显示测试通过。

练习

  1. 请写一个测试用例,验证<h1>的字体颜色是红色。(提示:可以使用Window.getComputedStyle()方法,获取元素的最终样式。)

Travis CI

实验目的

  1. 了解持续集成的做法,学会使用 Travis CI。

操作步骤

(1)注册 Github 的账户。如果你已经注册过,跳过这一步。

(2)访问这个代码库github.com/ruanyf/travis-ci-demo,点击右上角的Fork按钮,将它克隆到你自己的空间里面。

(3)将你fork的代码库,克隆到本地。注意,要将下面网址之中的[your_username]改成你的 Github 用户名。

// Linux & Mac
$ git clone git@github.com:[your_username]/travis-ci-demo.git

// Windows
$ git clone https://github.com:[your_username]/travis-ci-demo

(4)使用你的 Github 账户,登录 Travis CI 的首页。然后,访问 Profile 页面,选定travis-ci-demo代码库运行自动构建。

(5)回到命令行,进入你本地的travis-ci-demo目录,切换到demo01分支。

$ cd travis-ci-demo
$ git checkout demo01

项目根目录下面有一个.travis.yml文件,这是 Travis CI 的配置文件。如果没有这个文件,就不会触发 Travis CI 的自动构建。打开看一下。

language: node_js
node_js:
  - "node"

上面代码指定,使用 Node 完成构建,版本是最新的稳定版。

指定 Node 的版本号也是可以的。

language: node_js
node_js:
  - "4.1"

上面代码指定使用 Node 4.1 版。

(6)Travis CI 默认依次执行以下九个脚本。

  • before_install
  • install
  • before_script
  • script
  • after_success 或者 after_failure
  • after_script
  • before_deploy(可选)
  • deploy(可选)
  • after_deploy(可选)

用户需要用到哪个脚本,就需要提供该脚本的内容。

对于 Node 项目,以下两个脚本有默认值,可以不用自己设定。

"install": "npm install",
"script": "npm test"

(7)打开当前分支的package.json,可以发现它的test脚本是一个lint命令。

"scripts": {
  "test": "jshint hello.js"
},

(8)在项目根目录下,新建一个新文件NewUser.txt,内容是你的用户名。提交这个文件,就会触发 Travis CI 的自动构建。

$ git add -A
$ git commit -m 'Testing Travis CI'
$ git push

(9)等到 Travis CI 完成自动构建,到页面上检查构建结果。

(10)切换到demo02分支,打开package.json,可以看到test脚本,现在需要完成两步操作了。

  "scripts": {
    "lint": "jshint hello.js hello.test.js",
    "test": "npm run lint && mocha hello.test.js"
  },

(11)重复上面第 8 步和第 9 步。

练习

  1. 修改hello.js,让其输出Hello Node。并修改测试用例hello.test.js,使之能够通过 Travis CI 的自动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