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要开始进入到写作环节了。
用这个方法,除了不仅可以很快构筑出一个安全写作边界之外,更大的好处就是可以从自己最擅长的主题开始写。
一些「首次」作者对于写书會有一些误解。比如:
- 以为写书要从「前言」开始写
- 以为写书要按照顺序开始写
- 以为写书是需要一口气写完
- 以为书的内容必须越多越好
- 以为每一章的内容需要平均份量
这些其实都是误解。
我也是写到第二本第三本才知道一些技巧:
- 原来一本书的「前言」,通常是最后写的
- 我们看到出版的书,其实最少经过四次校订。很多时候,读者甚至是在写完整本书之后,再把每一章大砍重修,才接成最后完美的模样。
- 写不出长文没有关系。编辑在编辑会议时,会指导作者怎么样「灌」内容。
但是「首次」作者并不知道。
所以绝大多数的作者,在写自己头一本书时,总会掉入这样的死循环:光前言写很多次,1~3 章也重写很多次,从入门到放弃。
连编辑自己都劝不动作者。所以,我的编辑才会觉得我能够写这本书,实在是太救世了。
請跳出「写作」的鬼打牆模式,換個角度思考看看:写作好比是在拍一支影片。既然是拍影片,正常人都会觉得「一镜到底」是难度非常高的事吧。
所以正常拍片团队,都是写好分镜稿、拍上大量的 A-Roll、B-Roll,再后制剪辑而成。
(A-roll = 主视角/主故事线 , B-roll = 副视角/补充题材)
其实写书也应该如此。
再来,这书里面肯定是有一些章节,是自己擅长写的,一下筆就文思泉涌;不過有一些章节,只是自己略有涉猎而已。
那么为什么不先写那些容易文思泉涌的呢?
这本书的也是这样的思维。我们先用打大纲的方式,快速拍完 A-Roll,然后再补充 B-roll,最后才是剪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