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有两种来源:
- 一种是自己的
- 一种是别人的
在写书时,一般来说,写自己的故事总是最好的。一来写起来比较快,只要凭记忆就可写出来,一方面是是写起来比较可信。
如果是写别人的故事。写作时不仅要停下来去查,还要去想办法剪辑成“比较原创”的口吻。其实挺费尽的
看到这里,读者可能会举手发问。这本书好像都在谈模版。那写故事有好模版吗?
有!
这个方法是我 2019 去上一个营销课学写软文时(媒老板商学院:超级文案与卖货。贺奕棋老师)学到的。
他指出要写出一个好的品牌故事,需要六个元素:
- [一个敌人] 让你(你的客户)产生困扰的因素,你想打败的东西,最终想达到的目标。比如熬夜越来越严重,颈椎越来越重压,食物添加剂越来越多等等,创业是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这些问题就是你的敌人。
- [一个猪队友] 同行竞品,指责他们没有做好的地方,比如用糟糕的原材料、糟糕的设计、打乱市场规则,伤害消费者利益等等。
- [ㄧ个英雄] 就是创始人、品牌方,你有着和顾客- 样的问题,然后努力去解决,最后得到了你的产品。
- [一些冲突]你在做产品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阻碍。
- [一个修行]你是怎样去做产品的,大致的故事经过是怎样。
- [一个失败]讲一个你在做产品中失败的经历,或者人生低谷的阶段。这个失败最好是你为顾客的利益,而选择自己承受代价的失败。
- [一场胜利]产品搞出来之后,一次大卖、热销的经历。
其实这个方法。也可运用在一般写故事上。如果在写作拾大脑一片空白,可以先写下这六个元素。就很有灵感了。
比如说如果我要写极速写作法出版由来这件事,我可能就会这样整理。
- 敌人:写不出来,老是重写前言与 1-3 章。
- 猪队友:面对白纸一片空白。编辑都不教我怎要写。
- 英雄:我在网上看到一个快速出书的公司。它们帮名人出书的方式,是设计一系列的问题访问它们,最后整理逐字稿变成书。让我有了直播写书的灵感
- 冲突:写书变的轻松了。但改稿真的很累。
- 一个修行:后来我学着去从做游戏的方式,学对内容作分段。然后一边写文章一边打电动
- 一个失败:刚开始花了一个月写书,这个月啥事都不能做。精神又痛苦又挣扎。所以我花了很多时间去各领域,钻研各种能让自己写更快的方法。
- 一场胜利:后来我找到方法后,从完全靠演讲写书,到一个月写一本书,到一周写一本书,后来到一天能写一本书。到后来编辑甚至邀请我写一本关于写作法的书。
我曾经是一个故事与经历很丰富的程序员。一直想要整理过去的经历变成书分享给大家。但是从想写书,到真的写成第一本纸质书。大概也花了快十年的时间。
虽然我本身曾是一个众所周知,写文速度非常快的博客主。但写书这件事不是普通的困难。过去我无数次想书。但往往从入门到放弃。在写书上,我老是败在一个难关:完美病,走不出来。明明有很多想写的东西,却老是在前言与 1-3 章无穷回圈,无限重写与改稿。很难向前推进。
后来有个契机。我意外用一个方法将书生出来了 --- 这个方法就是课程逐字稿方式。我先做一个课程,然后请人打字变成一个逐字稿。用了这种土法炼钢的方式,写成了第一本书。
写出第一本书后,我在网上看到有间公司(Book in a Box)也是用这个方法,它们帮名人出书的方式,也是用预先准备问题的方式,采访名人。最后整理成书稿。
原来竟然可以这样。于是我尝试 Hack 这个方法,采访自己。我后来把我第二本书“闪电式开发”写出来,果然大幅缩短,只用了一个月的时间。然而,写第二本书时虽然比第一本来的快。但是在当中我还是遇到很多难关。改稿、改章节、拖延症问题还是没有被解决。
但是,我已经开始借由写作书籍这件事,渐渐掌握了制作长篇内容的奥秘。后面我藉著重复写作,将把遇到的问题,一个一个用跨领域的方法解决。包括使用游戏界设计关卡的方式,去梳理书籍架构。用一边打电动的方式,去激发多巴胺让自己有动力继续写书。。。。等等等。
在我写完第二本书之后,我竟然大致整理出一个框架。为了要验证这个框架。我竟然很 crazy 的进行了一个写作挑战,想在接下来的两个礼拜,写出下一本书。结果没想到时间比我想的更短,这个题目的题材我很熟悉,所以这本书我只写了一个礼拜。这本书就是打造超人大脑。
后来,在一年后,我的朋友希望我写打造超人大脑的续集,刚好因为 COVID-19,我人被困在台湾,编辑看我没有什么事情作,希望我写下一个主题,「远距工作这样做」。关于这个主题,我刚好是专家。我对讲这个主题,非常有兴趣。当天就做了一个投影片,晚上小小开了课。因为做这个课的时候,我还蛮 hig,而且题材我超熟悉。加上在写作时,也用了我最近一年累计的一些新写作工具与手段。这本书,我竟然只花了一天的时间就写出了干货满满的第一版(44000字)。
编辑收到稿子后,觉得我的新型写作方法实在太厉害了,如果整理出来,应该可以造福很多作者与出版社。这就是这本书的由来。
你看。改用这个结构去编写故事是不是很简单呢?
你只要先把六个关键点找出来,就会发现灵感一下子就冒出来,写都写不完。
不管是自己的故事,或者是网路上的故事,都可以用这套方法去改写。
其实这六个关键点,就是一般写电影剧本或者是故事时,常用的技巧变形而已。
有更长版本的,也有更短版本的。
如果你对写故事很有兴趣的话。我推荐另外两本书,大家可以参考看看:
- 布莱克.史奈德 --- 先让英雄救猫咪:你这辈子唯一需要的电影编剧指南
- 许荣哲 --- 3分钟说18万个故事,打造影响力
都是类似的结构
有些读者会觉得。写故事难度还是太高。要“灌内容”的方法有很多种。比如说新闻报导、统计数据、专业论文,这些都可以剪进去当作内容的一部份。
为什么偏偏要锁死在“故事”这个格式里面?
我本来也是这样想的。要“灌内容”也可以用其他格式,为什么一定要用“故事”呢?
但是,不知道为何,当我在读别人的书里面,读到新闻报导、统计数据、专业论文,却老是总感觉很遥远。
反而要是作者将之编成了一个故事,或者是以他自己的角度去叙述个人经验,不知道为什么,我总是会印象深刻。
后来,我在“超越感觉:批判性思考指南”(这是一本心里学的书,探讨人类错觉)这本书里面,意外的发现了答案,人们对各种体裁的相信度是这样的:
而且,这样的判断优先顺序。与跟一个人的智商高低,是没有什么相关连的。不是智商低才会有这种倾向。而是“每个人都有”这样的倾向。
这是因为,人们在做判断与记忆写入时,更依赖的是“感觉”与“感情”。而不是冰冷的数字与图表。
就如同上面我提到的,人们对一件事的写入需要“记忆链”作为载体。
如果单纯只是陈述论点与数据,并不会对一个人的心智产生任何影响,因为读者需要锻炼或者亲身经历,才有办法理解。
但是作为一个故事,读者却很容易在听完之后产生共情,进而相信与记忆。
所以,如果你手上有什么体裁。我建议都可以尽量加工成故事版本。这样可以为自己的书籍或文章大大加强可信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