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两表关联查询只需要从左表出结果时,建议用IN而不是JOIN,即写成SELECT ... FROM left_table WHERE join_key IN (SELECT ... FROM right_table)的风格。
-
不管是LEFT、RIGHT还是INNER JOIN操作,小表都必须放在右侧。因为CK默认在大多数情况下都用hash join算法,左表固定为probe table,右表固定为build table且被广播。
-
CK的查询优化器比较弱,JOIN操作的谓词不会下推,因此一定要先做完过滤、聚合等操作,再在结果集上做JOIN。这点与我们写其他平台SQL语句的习惯很不同,初期尤其需要注意。
-
两张分布式表上的IN和JOIN之前必须加上GLOBAL关键字。如果不加GLOBAL关键字的话,每个节点都会单独发起一次对右表的查询,而右表又是分布式表,就导致右表一共会被查询N2次(N是该分布式表的shard数量),这就是所谓的查询放大,会带来不小的overhead。加上GLOBAL关键字之后,右表只会在接收查询请求的那个节点查询一次,并将其分发到其他节点上。
ClickHouse LTS 版本的发布规则是:
- 每半年发布一次 LTS 大版本;
- 在上一个 LTS 半年后,选择当时至少被一个大客户使用过的 stable 版本作为新的 LTS 版本。
LTS 版本的小版本升级只会包含 Bug fix 和 Backports,所以稳定性会大大提升。
针对不同的用户群体,ClickHouse 现在提供了不同的发布版本供选择。
-
如果你是稳定性优先的用户,可以选择 LTS 版本;
-
如果你是新特性优先的用户,使用普通的 stable 版本即可。
更新后通过final进行获取实时数据。
Q: 更新过程中,进行并发查询会怎么样?final会相互阻塞查询吗?final会阻塞写吗?
- prewhere-clause 使用PREWHERE时,首先只读取执行PREWHERE所需的列。然后读取运行查询所需的其他列,但仅读那些 PREWHERE 表示为真实的block。
如果查询中的少数列使用过滤条件,但提供强大的数据过滤,则使用 PREWHERE 是有意义的。这减少了要读取的数据量。
例如,为提取大量列但只对少数列进行过滤的查询编写PREWHERE非常有用
指的是提取大量的列的过滤页。对同样是过滤条件的列是没有帮助的?
与WHERE子句的意思相同。主要不同在于表数据的读取;PREWHERE 仅支持*MergeTree系列引擎
使用PREWHERE,只读取PREWHERE表达式中需要的列,根据PREWHERE执行的结果读取其他需要的列。
如在过滤条件中有少量不适合索引过滤的列,但它们又可提供很强的过滤能力,使用PREWHERE很有意义,帮助减少数据的读取。
例如,在一个需要提取大量列的查询中为少部分列编写PREWHERE是很有作用的。
-
在一个查询中可以同时指定PREWHERE和WHERE,在这种情况下,PREWHERE优先于WHERE执行。
-
PREWHERE不适合用于已经存在于索引中的列:列已经存在于索引中,只有满足索引的数据块才会被读取。
-
如将'optimize_move_to_prewhere'设置为1,并且在查询中不包含PREWHERE,则系统将自动的把适合PREWHERE表达式的部分从WHERE中抽离到PREWHERE中。
也就是能通过prewhere先根据条件的找出符合条件的列块,然后再去找其他列的块并根据prewhere条件进行过滤。prewhere f1 = 0 where f2 = 1
插入的姿势,不应该频繁插入。会导致太多的分区。
你不应该每秒发送太多的insert语句。理想情况下-每秒/几秒钟插入一次。
因此,您可以每秒插入100K行,但只能使用一个大容量insert语句。当您每秒向*MergeTree表发送数百或数千条insert语句时,总会遇到一些错误,并且无法通过调整某些设置来更改它。
如果不能在外部将大量插入合并到一个大容量insert语句中,那么应该在*MergeTree table之前创建缓冲区表(Buffer table)。
ClickHouse在后台将这些较小的部分合并为较大的部分。它根据一定的规则选择要合并的部分。合并两个(或多个)部件后,将创建一个更大的部件,并将旧部件排队等待删除。您列出的设置允许微调合并部件的规则。合并过程的目标是为每个分区保留一个大的部分(或者每个分区保留几个不值得合并的大部分,因为它们太大)
预期的速度是:每1-2秒插入一次,每个插入包含10K-500K行数据。
后台合并的速度通常取决于存储速度、使用的压缩设置和mergetree选项,即合并算法-普通合并/聚合/求和/折叠等以及使用的排序键。
无法控制。没有间隔。
不应依赖合并过程。它有自己复杂的算法来平衡parts数量。Merge并没有做最终合并的目标——合成一个parts,因为这样做效率不高,而且会浪费磁盘I/O和CPU。
您可以使用“optimize table xxx final”命令调用未计划的强制合并。 (好像加上final才起作用)
分区合并的过程。写入后的10~15分钟后台触发合并任务。合并后,并没有立刻删除,而会留存一段时间(8分钟),查询时自动过滤掉。但去重树好像没有达到相应的量级隔了很久的时间也没有进行合并。
可以通过final获取最新的行,它的工作方式类似于按主键分组以获得行的最新变体,但是工作速度明显慢于常规选择。
参考链接:
- DB::Exception: Too many parts (600). Merges are processing significantly slower than inserts
- 写入的详细说明
- Clickhouse - How often clickhouse triggers a merge operation and how to control it?
- Best practice for single value update
那么为什么LZ4解压缩成为一个瓶颈呢?LZ4看起来是一种非常轻的算法:数据解压缩速率通常是每个处理器内核1到3 GB/s,具体取决于数据。这比典型的磁盘子系统快得多。此外,我们使用所有可用的中央处理器内核,解压缩在所有物理内核之间线性扩展。
首先,如果数据压缩率很高,则磁盘上数据占用空间就很小,在读取数据时磁盘IO会比较低,但是如果待解压的数据量很大则会影响到CPU使用率。在LZ4的情况下,解压缩数据所需的工作量几乎与解压缩数据本身的量成正比;其次,如果数据被缓存,你可能根本不需要从磁盘读取数据。可以依赖页面缓存或使用自己的缓存。缓存在面向列的数据库中更有效,因为只有经常使用的列保留在缓存中。这就是为什么LZ4经常成为CPU负载的瓶颈。
更新场景,但是更新的效率不高,所以每天会进行全量复制的更改
如果直接drop掉分区,后写入。会在当前写入进度中导致数据查询的异常
通过影子表的方式进行分区覆盖
- 创建一个结构一样的影子表
- 往影子表进行数据的写入
- 写入完成后,通过replace partition操作进行数据的替换
- 删除旧分区的数据。如果需要保存旧的状态表,进行数据归档和淘汰策略。
需要提醒一下,每个clickhouse-server实例只能放一个分片的一个备份,也就是3分片2备份需要6台机器(6个不同的clickhouse-server)。
之前为了节省资源,打算循环使用,把shard1的两个副本放到hadoop1、hadoop2两个机器上,shard2的两个副本放到hadoop2、hadoop3上,shard3的两个副本放到hadoop3、hadoop1上,结果是不行的。
原因是shard+replica对应一个数据表,Distributed查询规则是每个shard里找一个replica,把结果合并。
社区很多伙伴在分享时,也都提到了禁止使用分布式表写入。我们也一样。
禁止使用的原因是需要 设计及减少Part的生成频率。这对整个集群的稳定性和整体性能有着决定的作用。这个在之前我司的分享中曾经介绍过。我们控制批次的上线和批次的时间窗口。保障写入操作对每个节点的稳定压力。
原因:
- 它更有效,因为它避免了临时数据的过度复制。
- 它更灵活,因为您可以使用任何复杂的切分模式,而不仅仅是简单的按除法模进行的切分。 注意事项:
- 插入到本地表需要客户机应用程序上更多的逻辑,并且可能更难使用。但它在概念上更简单。
- 如果您的查询依赖于一些关于数据分布的假设,比如使用IN或JOIN(连接同一位置的数据)而不是GLOBAL IN、GLOBAL JOIN的查询,那么您必须自己维护正确性。
数据写入时,先写入集群中的分布式表下的节点临时目录,再由分布式表将 Insert 语句分发到集群各个节点上执行,分布式表不存储实际数据。
ClickHouse 在分布式写入时,会根据节点数量在接收请求的节点的下创建集群节点的临时目录,数据(Insert 语句)会优先提交的本地目录下,之后同步数据到对应的节点。此过程好处是提交后,数据不会丢失。我们模拟同步过程中节点异常,重启后数据也会自动恢复。如果你的数据量及集群压力并不大,分布式也可以认为是一种简单的实现方式。
正如您所看到的,“fs12M”比“int20M”更倾向于使用一个更低的索引粒度,因为键更大,涉及到更多的列(包括一个相当大的字符串)。
- 对于fs12M,最好的QPS性能使索引粒度达到64和128
- 对于int20M–128和256。
如我们所料,查找“fs12”比查找“int20M”慢。使用PREWHERE而不是WHERE会带来显著的改进。
通过使用未压缩的缓存,可以提高小查询的性能。ClickHouse通常不缓存数据,但对于快速简短的查询,可以保留未压缩数据块的内部缓存。它可以通过配置文件级别的“use_uncompressed_cache”设置来打开。默认缓存大小为8GB,但可以增加。
启用use_uncompressed_cache可提供高达50%的改进。也就是说,对于“int20M”单次命中的情况,它的影响较小,因为在所有测试的案例中它已经非常快了。
但是如果QPS还不够呢?ClickHouse能做得更好吗?当然可以,但我们必须切换到另一种数据结构,以确保数据总是在内存中。ClickHouse有几个选项:我们将尝试外部字典和Join引擎。
词典通常用于与外部数据集成。请参阅我们关于这个主题的博客文章。然而,字典也可以用来为已经存储在ClickHouse中的数据建立内存缓存。
不幸的是,用FixedString键创建字典目前是不可能的,所以我们只测试'int20M'情况。
如果你不需要经常更新词典,那么字典就可以很好地工作。是否需要定期更新源字典中的源字典;是否需要定期更新源字典。有时可能不方便。另一个不便之处是XML配置。应该很快用dictionary ddl来解决这个问题,但目前我们必须坚持使用XML。
ClickHouse在内部使用联接表引擎来处理SQL联接。但是可以显式地创建这样一个表
之后,您可以像插入任何其他表一样插入该表中。理想情况下,您可以用一个INSERT填充整个表,但也可以分部分完成(但最好还是使用足够大的部分,不要太多的部分)。联接表保存在内存中(就像字典一样,但更紧凑一点),并且还刷新在磁盘上。并且服务器重启后会自动恢复。
不可能直接查询联接表;始终需要将其用作联接的正确部分。有两个选项可以从联接表中提取数据。第一个类似于使用joinGet函数的字典语法(它是由一个贡献者添加的,从18.6开始就可以使用)。或者你可以做一个真正的联合系统1表格)
当每次查找都需要执行大量joinGet调用时,“fs12M”可以清楚地看到joinGet和real join之间的区别。当你只需要打一次电话-没有区别。
与字典相比,Join table的性能稍差。但是它更容易维护,因为它已经在数据库模式中了。与字典相比,连接使用更少的内存,并且可以轻松地添加新数据等等。不幸的是,更新是不可能的。
- ClickHouse不是一个键值数据库(惊喜!🙂 )
- 如果您需要在clickhouse中模拟键值查找场景,那么Join引擎和字典将提供最佳性能
- 如果每秒有大量查询,则禁用日志(或降低日志级别)可以提高性能
- 启用未压缩缓存有助于提高选择性能(对于“小”选择,返回很少的行)。最好只对特定的选择和特定的用户配置文件启用它
- 在高并发情况下使用max_thread=1
- 尽量保持同时连接的数量足够小,以获得最大的QPS性能。具体数字当然取决于硬件。使用我们的低端机器进行测试,16-32范围内的连接显示出最佳的QPS性能
- index_granularity=256看起来是UInt64键的键值类型方案的最佳选项,对于FixedString(16)键,还应考虑index_granularity=128。
- 使用PREWHERE而不是WHERE进行点查找。
ClickHouse不是一个键值存储,但是我们的结果证实了ClickHouse在不同并发级别的高负载下表现稳定,它能够在MergeTree表(当数据在文件系统缓存中时)上每秒大约4K次的查找,或者使用字典或连接引擎进行高达10K的查找。当然,在更好的硬件上你会有更好的数字。
这些结果与键值数据库(如Redis,在同一硬件上提供大约125K个QPS)相差甚远,但在某些情况下,即使这样的QPS速率也可以令人满意。例如,在通过复杂的OLAP计算实时创建的数据中进行基于id的查找/按id从物化视图中提取一些聚合等。当然,ClickHouse可以水平和垂直缩放。
- 在每个场景中,QPS在该计算机上的最大值为8到64个并发连接。
- 在启用keepalive和禁用日志的情况下,最大吞吐量约为97K QPS。
- 在启用日志的情况下,它大约慢了30%,并提供了大约71K个QPS。
- 这两个no keepalive变体都要慢得多(大约18.5kqps),甚至日志开销在这里也看不到。这是意料之中的,因为使用keepalive ClickHouse当然可以处理更多的ping,这要归功于跳过为每个请求建立连接的额外成本。
本机协议显示出比http更糟糕的性能,这可能令人惊讶,但实际上它是意料之中的:本机TCP/IP更复杂,并且有许多额外的协议特性。它不适合高QPS,而是用于来回传输大数据块。
此外,当native client中的并发性增加时,QPS会有相当大的降低,并发级别更高(>3000)。此时,系统将变得无响应并且不返回任何结果。最有可能的原因是clickhouse基准工具为每个连接使用一个单独的线程,而线程和上下文切换的数量对于系统来说太多了。
预期延迟会随着并发性的增加而降低。从目前来看,它看起来非常好:如果并发用户少于256个,则可以预期延迟低于50毫秒。
有趣的是,没有keepalive的http请求表现得非常稳定,即使有2K个并发用户,延迟也低于50ms。如果没有keepalive,延迟会更容易预测,并且stdev随着并发性的增加而保持较小,但是QPS的速率会有所降低。它可能与web服务器的实现细节有关:例如,当每个连接使用一个线程时,线程上下文切换会降低服务器的速度,并在达到某个并发级别后增加延迟。
keepalive需要线程切换导致的性能损耗
默认情况下,ClickHouse使用多个线程处理更大的查询,以便高效地使用所有CPU核心。然而,如果您有大量并发连接,多线程处理将在上下文切换、重新连接线程和工作同步方面产生额外的成本。
为了测量并发连接和多线程的交互作用,让我们看看在一个综合选择中的不同之处,这个选择可以在默认多线程设置和max_threads=1的情况下找到最多100K个随机数。
结论很简单:为了在高并发情况下实现更高的QPS,使用max_threads=1设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