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signed in with another tab or window. Reload to refresh your session.You signed out in another tab or window. Reload to refresh your session.You switched accounts on another tab or window. Reload to refresh your session.Dismiss alert
function compose (middleware) {
// 传入的 middleware 参数必须是数组
if (!Array.isArray(middleware)) throw new TypeError('Middleware stack must be an array!')
// middleware 数组的元素必须是函数
for (const fn of middleware) {
if (typeof fn !== 'function') throw new TypeError('Middleware must be composed of functions!')
}
// 返回一个函数闭包, 保持对 middleware 的引用
return function (context, next) {
// 这里的 context 参数是作为一个全局的设置, 所有中间件的第一个参数就是传入的 context, 这样可以
// 在 context 中对某个值或者某些值做"洋葱处理"
// 解释一下传入的 next, 这个传入的 next 函数是在所有中间件执行后的"最后"一个函数, 这里的"最后"并不是真正的最后,
// 而是像上面那个图中的圆心, 执行完圆心之后, 会返回去执行上一个中间件函数(middleware[length - 1])剩下的逻辑
// index 是用来记录中间件函数运行到了哪一个函数
let index = -1
// 执行第一个中间件函数
return dispatch(0)
function dispatch (i) {
// i 是洋葱模型的记录已经运行的函数中间件的下标, 如果一个中间件里面运行两次 next, 那么 i 是会比 index 小的.
// 如果对这个地方不清楚可以查看下面的图
if (i <= index) return Promise.reject(new Error('next() called multiple times'))
index = i
let fn = middleware[i]
if (i === middleware.length) {
// 这里的 next 就是一开始 compose 传入的 next, 意味着当中间件函数数列执行完后, 执行这个 next 函数, 即圆心
fn = next
}
// 如果没有函数, 直接返回空值的 Promise
if (!fn) return Promise.resolve()
try {
// 为什么这里要包一层 Promise?
// 因为 async 需要后面是 Promise, 然后 next 函数返回值就是 dispatch 函数的返回值, 所以运行 async next(); 需要 next 包一层 Promise
// next 函数是固定的, 可以执行下一个函数
return Promise.resolve(fn(context, function next () {
return dispatch(i + 1)
}))
} catch (err) {
return Promise.reject(err)
}
}
}
}
至于在一个中间件函数中两次调用 next 函数导致出错, 我这里提供一个简单的例子供大家参考:
async function first(ctx, next) {
console.log('1');
// async 与 co + yield 的模型不同, await 是需要后面是 promise 的函数, 并且自己执行一次, 而 co 是自己拿到 value 然后帮你自动执行.
await next();
await next(); // 两次调用 next
console.log(ctx);
};
async function second(ctx, next) {
console.log('2');
await next();
};
async function third(ctx, next) {
console.log('3');
await next();
console.log('4');
};
const middleware = [first, second, third];
const com = compose(middleware);
com('ctx', function() {
console.log('hey');
});
如果第一个中间件中没有两次调用 next 函数, 那么正确的结果为 1 2 3 'hey' 4 'ctx'. 对于出错的真正原因是如下图:
在第 5 步中, 传入的 i 值为 1, 因为还是在第一个中间件函数内部, 但是 compose 内部的 index 已经是 3 了, 所以 i < 3, 所以报错了, 可知在一个中间件函数内部不允许多次调用 next 函数.
中间件概念在编程中使用广泛, 不管是前端还是后端, 在实际编程中或者框架设计都有使用到这种实用的模型, 下面我们就来谈谈它的作用.
面向切面编程(AOP)
相信很多人都听过所谓的 AOP 编程或者面向切面编程, 其实他们都是中间件模型的体现, 我举个例子, 在前端开发中, 产品会要求在代码中进行埋点, 比如
需要知道这个按钮用户点击的频率是多少, 但是这样的上报代码其实与实际的业务代码并无强关联, 更不要说在实际上业务代码已经封装成一个通用的函数或组件,
所以, 如果想不侵入业务代码而又满足埋点, 中间件模型或许能够满足需求, 来看一看简单的代码:
上面这两个函数是通过在 Function.prototype 上添加两个函数: before, after. 两个函数的返回值都是一个函数, 这个函数会按照次序执行函数.
这样函数各自保持了他们的整洁性.但是这样的 before 与 after 函数的简单使用缺陷也是很明显的, 他们并不支持异步的函数, 而日常开发中异步的场景有非常多, 所以这样的代码还是只能在 demo 中使用,
不适合生产环境中使用.所以我们来看一下 koa 框架是怎么做的.
koa 中的中间件
koa 是 nodejs 中非常精简的框架, 其中的精粹思想就是洋葱模型(中间件模型), 它实现的核心就是借助 compose 这个库来实现的.这里我主要看的是 koa2 所使用的 compose 源码,
对于 koa1 的 compose 源码其实思想是一致的, 只不过它针对的是 generator 函数, koa2 针对的是 async 函数, 相比之下 async 会更符合潮流.
对于 compose 也就是 koa 的核心思想就是像下面这个图:
那么 compose 是怎么实现上面这个思想的呢?
下面我们来解读一下 compose 的源码, compose 的源码非常精简,
middleware in koa1
对于 koa1 来说, 它是基于 generator 函数与 co 类库的:
解释一下 koa1 中的 compose 为什么从后往前遍历中间件函数而且还使用了 call 函数执行了一次, 这个是因为 koa1 中默认函数都是生成器函数, 我们知道生成器函数
执行一次并不是真正地执行了函数内部的逻辑, 而是初始化得到一个生成器对象, 而在生成器对象生成的时候, 我们需要对函数需要的 next 函数进行传值, 所以会采用逆序遍历.
middleware in koa2
对于 koa2 来说中间件机制 compose 基于 async 与 Promise: 会稍微比 koa1 中的复杂一点
至于在一个中间件函数中两次调用 next 函数导致出错, 我这里提供一个简单的例子供大家参考:
如果第一个中间件中没有两次调用 next 函数, 那么正确的结果为 1 2 3 'hey' 4 'ctx'. 对于出错的真正原因是如下图:
在第 5 步中, 传入的 i 值为 1, 因为还是在第一个中间件函数内部, 但是 compose 内部的 index 已经是 3 了, 所以 i < 3, 所以报错了, 可知在一个中间件函数内部不允许多次调用 next 函数.
总结
中间件模型非常好用并且简洁, 甚至在 koa 框架上大放异彩, 但是也有自身的缺陷, 也就是一旦中间件数组过于庞大, 性能会有所下降, 因此我们需要结合自身的情况与业务场景作出最合适的选择.
The text was updated successfully, but these errors were encounter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