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墙 | 三退 | 诉江 | 中共卖国 | 贪腐淫乱 | 窜改历史 | 党魁画皮 | 中共间谍 | 破坏传统 | 恶贯满盈 | 人权 | 迫害 | 期刊 | 伪火 社论 | 问答 | 剖析 | 两岸比对 | 各国褒奖 | 民众声援 | 难忘记忆 | 海外弘传 | 万人上访 | 平台首页 | 支持 | 真相 | 圣缘 | 神韵 | |
【接续前文,城市哈哈镜──老上海的新式百货文化(2)】 重复的劳累工作让这些百货公司的员工面临无形压力,更有些人下班后就沉浸在大众娱乐之中,公司与报纸文人都发现了这些生活问题。公司一方面设立康乐社团,一方面更成立下班课程让员工学习,严格管理员工,也还是难以排除职业生活苦闷。 1930 年左翼作家联盟主张“站在无产阶级的解放斗争的战线上”,带动了文艺市场的转向,也出现专为中下阶层生活出版的刊物和专栏,例如《生活周刊》。 1932 年《申报》新增的业余周刊与店员通讯,其中店员通讯更让店职员投稿自己的问题,由编者来回答这些疑难杂症。 这些刊物中的文人经常揭露百货公司练习生的生活待遇,来引发社会议论,摇身一变成为专业“PTT 乡民”。这些百货公司练习生跟现在韩国的演艺练习生一样,都是十几岁的青年,为了做生意到商场练习,还不算正式员工,待遇当然也不好,看在常人眼里特别心酸。 百货公司里的练习生,就像旧式商店的学徒,付出工资不对等的劳力,显示出现代化下不合理的经济制度。(图片来源/《申报》, 1933 年 1 月 15日,本埠增刊第 2 版。)在报章媒体与自身经验交互作用之下,这些店员也渐渐展示出自己的发言权,从公司给的工作观,延伸出自己的工作观,因此也延伸出店职员的“慢客之为”,原本同情店职员的报纸文人也开始对这样的行为颇有微词,认为越是大型的百货公司店职员,态度越是恶劣! 而有趣的是,这些店员也开始以不同的角度来看待顾客关系,例如这一位匿名的国货公司店员,在《申报》讨论店员慢客问题后,发出不平之鸣: ──摘自〈一个店员的不平鸣〉,《申报》, 1933 年 1 月 24 日,本埠增刊第 2 版。店职员透过这些言论,来与社会交谈,不仅表现出自己的工作观,更是认为工作已不再只是谋生工具,而是一种自我意识的展现,如同现今服务业者对于“顾客就是神”的理念反击。 1920 年代初期为了女性市场,有部分商店开始雇用女店员,而后接连着女权运动,也陆续有公司提供妇女就业机会。 百货公司会为女店员冠以“西施”、“皇后”等名号来打响商品知名度,例如有永安公司的“康克令皇后”为康克令钢笔带来绝佳业绩,也有新新公司的“水仙花皇后”来销售热水壶,爱利公司也有“绢头美人”等。 这个招术果然具有吸睛效果,让一堆看热门的男性顾客纷纷光临柜位,也引起报章杂志的注意,这些柜姐变成小报记者最爱“神”的焦点之一,时时刻刻都注意她们的日常小事,甚至 1931 年《上海生活》创刊号还以永安公司的“康克令皇后”谈曼丽女士的照片作为封面出刊。 看见当时这些皇后、西施的话题性,实在不输现今的女神、网红,显示出从古至今,商业与媒体文化不断消费女性的习性。 上海新写生──女职员:漂亮的女性被当成吸引消费者的主要工具,同时也被报章杂志消费。(图片来源/晶报,1933 年8月21日,第3版) 不论是女权运动或是 1930 年代以来的国货运动,百货公司有其应对方式。 例如,永安百货公司便从经销环球百货的洋派作风,转变成大力推销国货的爱国形象。把“国货”这个时尚的符号加入公司的形象,在进货与行销策略上有所改变,也愿意与当地企业建立较长期的合作关系,更创造出当地企业的新商机。 举个小故事为例,当时裕华肥皂厂的资金有困难,而生产的“福禄寿”香皂又滞销,永安百货公司便先全数收购这批香皂,并把自己代理的国外香皂给裕华当参考,制造出热销商品“金带香皂”来挽救企业危机,而后再与裕华合作以金带香皂为范本,产出专属的永安润肤皂变成独家商品。 这不仅是时代与商业文明所创出的新方向,更是本土消费文化与外来消费文化所互相影响产出的成果。 百货公司以透明的玻璃柜来改变消费文明,透过橱窗来陈述当代的理想生活概念,消费各种阶级意识、女性主义、爱国精神,卖出工业革命所产出的大量商品。 而如今演进至网路时代,消费竞争更加开放,公民媒体识读能力飞快提升,百货公司又该如何继续运用其视觉优势与原有的百货文化,并再次创造新的商业文化,勾起消费者欲望感官,将是另一个有趣的故事。@#(全文完) ──转自中央研究院《研之有物》(本文限网站刊登) 责任编辑:杨真 编辑推荐: 本文转自大纪元(国内需用翻墙软件才能访问) 下载翻墙软件浏览原文:城市哈哈镜──老上海的新式百货文化(3) 手机上长按并复制下面二维码分享本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