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墙 | 三退 | 诉江 | 中共卖国 | 贪腐淫乱 | 窜改历史 | 党魁画皮 | 中共间谍 | 破坏传统 | 恶贯满盈 | 人权 | 迫害 | 期刊 | 伪火 社论 | 问答 | 剖析 | 两岸比对 | 各国褒奖 | 民众声援 | 难忘记忆 | 海外弘传 | 万人上访 | 平台首页 | 支持 | 真相 | 圣缘 | 神韵 | |
?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论语?八佾?七》) 【注释】 射:射箭,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之一,孔子将它作为学生的一门必修课。射有礼仪。《仪礼》中有两篇记述射礼,一是《乡射礼》(各乡长官于每年春秋两季在当地学校中举行乡射礼),一是《大射礼》(诸侯与群臣习射之礼);还有一篇《射义》,阐述射礼的意义。 揖让而升下,而饮:本句句读有多种,亦有有标点为“揖让而升,下而饮”。然,射礼中,无论升堂、下堂还是取箭、饮罚酒,皆有揖让,非独“升”时才揖让。 【讨论】 现代人视竞争为自然、为常态,竞争已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了。本章讲“君子无所争”,相当于为现代人打开了一扇窗子,一窥古代中国人的另一种生活方式。 “君子无所争”的主语是君子。《论语》强调君子、小人之辨,但目的是养成君子,以小人为镜鉴,而非针砭小人(例如全书中“君子”是高频词、出现107次,“小人”仅出现24次),君子要引导、教化小人,所谓“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大意:君子之品德如风,小人之品德如草。草上刮起风,草一定会倒。) 怎么做才叫君子呢?本章以射为例。射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传说很多,从“后羿射日”到春秋时的神箭手养由基百步穿杨、一箭射穿重叠在一起的七副盔甲等等。不同于古希腊的体育,古中国的射是与礼仪结合在一起的。 以乡射礼为例。乡射礼的核心活动是射手之间的三轮比射,称为“三番射”。每番比射,每位射手都以发射四支箭为限。第一番射侧重于射的教练,是习射,不管射中与否,都不计成绩。第二番射是正式比赛,根据射箭的成绩分出胜负。第三番射的过程与二番射相同,但增加了音乐伴奏。乐工演奏《诗经?召南》中的《驺虞》,要求射手应着鼓的节拍而射;否则,射中也无效。第三番射的比赛结果公布后,射手们顺序上堂,负方射手喝罚酒,比赛至此结束。 “揖让而升下,而饮”,是讲整个三番射的过程中,都讲揖让。先必相互作揖,才升到堂上去;比赛后,又相互作揖才退下;胜者败者又必相互作揖了再升堂,举杯饮酒。“是虽有胜负之相较量,然自始至终,雍容揖逊,是其争也,乃君子之争,非若小人专以血气相尚,而为角力之争也。”(张居正)这种争,表面上是射之争,实则是共勉君子之道,通过射的方式,大家来磨砺自己的君子之行和君子之心。 “射矍相圃”故事最能说明这点。据《孔子家书?观乡射第二十八》记载:孔子说,射箭时配上礼仪和音乐,射箭的人怎能一边射,一边听?努力修养身心而发出的箭,并能射中目标,只有贤德的人才能做到。如果是不肖之人,他怎能射中而罚别人喝酒呢?孔子又带着弟子们在矍相的园圃中学习射箭,观看的人们多得好像一堵围墙。当射礼行至子路时,孔子让子路手执弓箭出来邀请比射的人,说:“败军之将、丧失国土的大夫、求做别人后嗣的人,一律不准入场,其余的人进来。”听到这话,人走了一半。孔子又让公罔之裘、序点举起酒杯说:“幼年壮年时能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到老年还爱好礼仪,不随流俗,修身以待终年的人,请留在这个地方。”结果又走掉一半。序点又举杯说:“好学不倦,好礼不变,到老还言行不乱的人,请留在这里。”结果只有几个人留下没走。 这里再简单说下为什么“君子无所争”? 古人讲“死生有命,富贵在天”(颜渊篇),一个君子最重要的是养德养身、恪守本分、随遇而安,不要去强求、争夺,该有的就会有。当然,人生不会一帆风顺,会遇到很多事情,怎么处理呢?那就当作是射箭,揖让而行,君子之争。 本章仅仅23字,从“君子无所争”,以射为例讲到“其争也君子”,内涵丰富,需反复咀嚼。 主要参考资料 看更多【《论语》说】系列文章。 责任编辑:林芳宇@# 相关新闻:编辑推荐: 本文转自大纪元(国内需用翻墙软件才能访问) 下载翻墙软件浏览原文:《论语》说(44):君子无所争 手机上长按并复制下面二维码分享本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