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in 的读音是[ʃɪn],谐音就是行,寓意可行的后台管理系统,它的特点是:
-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依托Umi 2、Dva 2、Ant Design 3和React 16.8搭建的定制化后台。
- 介于半成品和成品之间,有很强的可塑性,短期内你就能把控全局。
- 借助模板组件可快速交付90%以上的页面。
- 多样的权限粒度,大到菜单,小到接口。
- 容易扩展,例如引入统计用的图表或富文本编辑器等。
当然它还有一些不友好的地方:
- 大流程绝对能跑起来,但仍潜伏着很多细节BUG有待解决。
- 有一定的学习成本,需要学习Umi配置,Dva数据流方案,Ant Design组件以及React、ES6+等语法。
在将项目下载下来后,来到其根目录,运行安装命令,自动将依赖包下载到本地。
$ npm install
启动开发服务器,默认会进入登录页(下图),由于会调用本地的Mock数据,所以即使没有后端服务器,项目也能运行。若要与后端配合,可参考 shin-server。
$ npm start
用户名密码可以随意输入,提交后进入系统主页,目前是空白的,可自定义。
在开发完成后调用构建命令,可自动生成dist目录,将该目录上传到服务器上用于部署。
$ npm run build
在 package.json 的 scripts 字段中,还提供了其他命令,例如 lint、test 等。
管理系统运行的大致流程,如下图所示,其中账号的登录态认证,基于JWT的方式。
├── shin-admin
│ ├── docs ----------------------------------- 说明文档
│ ├── mock ----------------------------------- MOCK 数据
│ ├── src ------------------------------------ 源码
│ ├───└─── api ------------------------------- 接口API声明
│ ├───└─── assets ---------------------------- 静态资源
│ ├───└─── components ------------------------ 全局通用组件
│ └───└────└──── Common ---------------------- 功能组件
│ └───└────└──── Layout ---------------------- 结构组件
│ └───└──── layouts -------------------------- 页面整体结构
│ └───└──── models --------------------------- 全局 model(数据处理)
│ └───└──── pages ---------------------------- 页面
│ └───└────└──── path ------------------------ 页面路径(任意名称)
│ └───└────└────└──── index.js --------------- 视图逻辑
│ └───└────└────└──── model.js --------------- 页面 model
│ └───└──── services ------------------------- 与后端通信的服务(可选)
│ └───└──── utils ---------------------------- 各类工具辅助代码
│ └───└──── app.js --------------------------- 运行时配置,处理40X状态码
│ └───└──── routes.js ------------------------ 路由
│ └───└──── authority.js --------------------- 权限
│ └───└──── global.less ---------------------- 全局样式
│ ├── .env ----------------------------------- 环境变量
│ ├── .umirc.js ------------------------------ umi 配置
└───└── package.json --------------------------- 命令和依赖包
api目录下可包含多个文件,默认只有一个 index.js,声明了与后端通信的 API 地址,例如。
export default {
templateCreate: "template/create", //模板示例中的创建和编辑
templateQuery: "template/query", //模板示例中的查询
templateHandle: "template/handle", //模板示例中的数据处理
}
功能组件包括重置密码、拖动列表、上传按钮和模板组件,具体用法可参考此处。
结构组件包括顶部导航、侧边菜单栏、面包屑导航和快速搜索,在上面的主页图中已体现。
model 文件是 Dva 中的概念,用于处理组件中的数据(下面是数据流向图),典型事例参考此处。
app.model({
namespace: 'app', //命名空间,同时也是他在全局 state 上的属性
state: {}, //初始值
//处理同步操作,唯一可以修改 state 的地方,由 action 触发
reducers: {
add(state, { payload: todo }) {
return [...state, todo]; // 保存数据到 state
},
},
//处理异步操作和业务逻辑(和服务器交互),不直接修改 state,由 action 触发
effects: {
*save({ payload: todo }, { put, call }) {
// 调用 saveTodoToServer,成功后触发 `add` action 保存到 state
yield call(saveTodoToServer, todo);
yield put({ type: 'add', payload: todo });
},
},
//用于订阅一个数据源,然后根据需要 dispatch 相应的 action
subscriptions: {
setup({ history, dispatch }) {
// 监听 history 变化,当进入 `/` 时触发 `load` action
return history.listen(({ pathname }) => {
if (pathname === '/') {
dispatch({ type: 'load' });
}
});
},
},
});
所有页面的逻辑都放在此目录下,例如访问 http://localhost:8000/template/list ,那么就需要先创建 template 目录,然后创建其子目录 list,即路径为 pages/template/list。
在子目录中会包含 index.js 和 model.js,偶尔也会创建 less 样式文件。
由于采用了 Dva 数据流方案,因此在 index.js 中就不能直接修改内部状态(state),只能 dispatch 相应的 action,然后在 model.js 文件中更新状态。
下面是 index.js 的一个示例,App 组件中的 id 参数是 model 文件中的状态,dispatch()函数是Dva的库函数,用于触发 action。
底部的 connect() 函数用于连接 model 和 component。app 是 model.js 文件中的命名空间,App 是组件名称。
import React from 'react';
import { connect } from 'dva';
import { Button } from 'antd';
const App = ({ id, dispatch }) => {
const onCreate = () => {
dispatch({
type: 'app/save',
payload: {
id
},
});
};
return <Button type="primary" onClick={onCreate}>新建</Button>;
};
export default connect(data => data.app)(App);
用来与后端通信,但在使用过程中发现经常只是做一层中转,内部并没有很多特定的逻辑,例如下面的登录函数。
其实就是声明一个请求地址,要传递的数据以及请求方法。
import request from '../utils/request';
export async function login(data) {
return request('/api/user/login', {
method: 'POST',
data,
});
}
完全可以提炼出来,直接在 model.js 文件中直接发起请求,例如先在 api 处声明好地址(代码中的 url 参数),redirect、get 和 post 是封装的三种请求方式。
import { redirect, get, post } from 'utils/request';
export default {
namespace: 'template',
state: {},
effects: {
//查询
*query({ payload }, { call, put }) {
const { url, params } = payload;
const { data } = yield call(get, url, params);
},
//Excel导出
*export({ payload }, { call, put }) {
yield call(redirect, payload.url, payload.params);
},
//处理数据,增删改
*handle({ payload }, { call, put, select }) {
const { url, params } = payload;
const { data } = yield call(post, url, params);
},
},
};
utils 目录中的文件如下:
- config.js:全局配置参数
- constants.js:全局常量
- menu.js:菜单处理
- request.js:基于 axios 封装的通信库
- tools.js:杂七杂八的工具函数
app.js 在处理各种异常响应时会给出不同的提示,在401时会跳转到登录页。
export const dva = {
config: {
onError(error) {
if (error.status) {
switch (error.status) {
case 401:
window.location = '/login';
break;
case 403:
message.error('403 : 没有权限');
break;
case 404:
message.error('404 : 对象不存在');
break;
case 409:
message.error('409 : 服务升级,请重新登录');
break;
case 504:
message.error('504 : 网络有点问题');
break;
default:
Modal.error({ content: `${error.status} : ${error.response.data.error}` });
}
} else {
Modal.error({ content: error.message });
}
},
},
};
routes.js会声明组件和路由之间的映射关系,其实 pages 目录下的各个页面就是一个个的组件。
module.exports = [
{
path: '/',
component: '../layouts/index', //component 相对于 src/pages 目录
routes: [
{ path: '/', component: 'index' },
{ path: '/login', component: 'login/', exact: true },
{ path: '/template/list', component: 'template/list/', exact: true },
{ path: '/*', component: '404', exact: true },
]
}
];
authority.js 中的权限会形成一棵树形结构,当 type 为 1 时,会在左侧菜单栏中展示,为 2 时就仅做一个接口权限。图标的选择可参考此处。
/**
* 权限列表
* @param id {string} 权限id
* @param pid {string} 父级权限id
* @param status {number} 是否开启 1 开启 2 关闭
* @param type {string} 权限类型 1 菜单 2 接口
* @param name {string} 权限名称
* @param desc {string} 权限描述
* @param routers {string} 权限相关路由
* @param icon {string} 菜单图标
*/
export default [
{
id: 'backend',
pid: '',
status: 1,
type: 1,
name: '管理后台',
desc: '',
routers: '/',
icon: 'desktop',
},
{
id: 'backend.template',
pid: 'backend',
status: 1,
type: 1,
name: '全局模板',
desc: '',
routers: '/template',
icon: 'file-text',
},
{
id: 'backend.template.list',
pid: 'backend.template',
status: 1,
type: 1,
name: '列表模板',
desc: '',
routers: '/template/list',
}
]
在 .umirc.js 中可引入路由信息,配置路径别名,开启代理服务器。
当配置了路由别名时,就不需要写相对路径了,但是无法使用IDE工具的代码导航了。
import request from 'utils/request';
在 pages 下的 login 和 user 两个目录中,采用了常规的搭建流程。
- 在 index.js 文件中编写视图的各类逻辑,将几个特定组件抽象到当前的 components 子目录中。
- 在 model.js 文件中处理各类组件状态,并且引用 serveices 中声明的函数。
其实很多后台页面所需的状态(例如Loading、列表、数量等)和几个特定组件都差不多,例如过滤条件、列表、模态窗口等,没必要每次写页面都重新声明一下。
在此背景下,提炼出了通用的模板组件(用法文档),位于 components/Common 的 Template 和 Upload 两个目录中,效果如下面两张图所示。
模板组件(用法文档)就是将一些页面交互和数据处理封装起来,调用的时候只需要定义各类参数,就能快速搭建出一套完整的逻辑,并且能大大减少BUG数量。
以往搭建下面这样的一张页面(包括列表、分页、创建、查询、模态窗口等部分),熟练的话也得两三个小时以上,而采用模板组件的话,最多半小时就能完成。
在 template 目录中演示了三种类型的模板页面:列表、表单和照片墙。
在 tool 目录中完成了对模板组件的实践。
- 在 pages 目录中创建页面模块,分别新建 index.js 和 model.js。
- 在 api 目录中声明路由或在 services 目录中创建通信服务。
- 如果需要新增菜单栏,得需要三步走。
- 在 src 目录的 routes.js 路由文件中声明路径。保证 path 唯一性,component以 ”/“ 结尾,默认取该文件夹下 index.js。
- 在 src 目录的 authority.js 文件中配置权限列表项,routes 属性的值对应上面的 component 属性, id 会与后端权限中间件调用的关键字保持一致。
- 在用户管理 -》 角色管理 -》角色列表中,为当前角色增加该菜单的访问权限,然后退出登录重进。
- 重启项目。
由于后台管理系统大部分的操作都是增删改查(数据库基于 MySQL,ORM 基于 Sequelize),所以可以抽象出一套这类的通用接口,从而就能避免在 Router 和 Service 两层中新增不必要的文件。
- api/get:读取一条数据(单表查询)
- api/gets:读取多条数据(单表查询)
- api/head:读取聚合数据,例如count()、sum()、max() 和 min()
- api/post:提交数据,用于增加记录
- api/put:更新数据
由于接口的参数是一个JSON格式的对象,因此全部采用post的请求方式,以 api/get 为例,它的参数是:
{
TableName : { 查询条件 }
}
其中 TableName 是服务端中Model的文件名(并非数据库中的表名),对象中的字段都是SQL的查询条件(语法参照 Sequelize)。
已将这些请求封装在 utils/request.js 文件中,可直接导入至需要的位置,例如 apiGet()、apiPost() 等。
在 pages/template/list/model.js 中,演示了上述方法的使用 demo,以及需要传递的参数。
前端监控地基本目的:了解当前项目实际使用的情况,有哪些异常,在追踪到后,对其进行分析,并提供合适的解决方案。
SDK(采用ES5语法)取名为 shin.js,其作用就是将数据通过 JavaScript 采集起来,统一发送到后台,采集的方式包括监听或劫持原始方法,获取需要上报的数据,并通过 gif 传递数据。
整个系统大致的运行流程如下:
监控的内容包括:
可配置的参数包括:
- toekn:监控项目的唯一标识(必填)
- subdir:一个项目下的子目录
- src:监控数据的接收地址
- isDebug:默认是非调试环境,而在调试中时,将不会重写 console.log
- isCrash:是否监控页面奔溃
- validateCrash:自定义奔溃规则函数,例如页面白屏判断的条件,返回值包括 {success: true, prompt:'提示'}
- psrc:性能数据的接收地址
- pkey:性能监控的项目key,在性能项目页面创建
- rate:随机采样率,用于性能搜集,取值范围1~10
- setFirstScreen:自定义首屏时间函数
shin.setParam({
token: "shin-app",
src: "//127.0.0.1:8000/api/ma.gif",
isDebug: false,
psrc: "//127.0.0.1:8000/api/pe.gif",
pkey: "fa768d7dbb2505c6",
rate: 10,
setFirstScreen: function () {
this.firstScreen = _calcCurrentTime();
},
isCrash: true,
validateCrash: () => {
return {
success: document.getElementById("root").innerHTML.length > 0,
prompt: "页面出现空白"
};
},
subdir: "operate"
});
监控日志目前只存储在MySQL中,但当数据量很大时,MySQL难以关键字查询,此时可将日志同步至ElasticSearch中。
具体的存储和分析的说明可参考此处,服务端代码参考 shin-server。
在监控看板中包含今日数据和往期趋势折线图,今日数据有今日和昨日的日志总数、错误总数和影响人数,通信、事件、打印和跳转等总数。
在日志列表中会包含几个过滤条件:编号、关键字、日期范围、项目、日志类型和身份标识等。
在实际使用时,又发现缺张能直观展示峰值的图表,例如我想知道在哪个时间段某个特定错误的数量最多,于是又加了个按钮和柱状图,支持跨天计算。
身份标识可以查询到某个用户的一系列操作,更容易锁定错误发生时的情境。
每次查询列表时,在后台就会通过Source Map文件映射位置,注意,必须得有列号才能还原,并且需要安装 source-map 库。
每天的凌晨4点,统计昨天的日志信息,还有个定时任务会在每天的凌晨3点,将一周前的数据清除,并将三周前的 map 文件删除。
性能监控系统,用于分析线上的活动,要扎扎实实的提升用户体验。整个系统大致的运行流程如下:
性能参数搜集的代码仍然写在前面的监控 shin.js(SDK) 中,为了兼容两个版本的性能标准,专门编写了一个函数。
function _getTiming() {
var timing =
performance.getEntriesByType("navigation")[0] || performance.timing;
var now = 0;
if (!timing) {
return { now: now };
}
var navigationStart;
if (timing.startTime === undefined) {
navigationStart = timing.navigationStart;
/**
* 之所以老版本的用 Date,是为了防止出现负数
* 当 performance.now 是最新版本时,数值的位数要比 timing 中的少很多
*/
now = new Date().getTime() - navigationStart;
} else {
navigationStart = timing.startTime;
now = shin.now() - navigationStart;
}
return {
timing: timing,
navigationStart: navigationStart,
now: _rounded(now)
};
}
网上有很多种统计性能参数的计算方式,大部分都差不多,我选取了其中较为常规的参数,包括白屏、首屏等时间。
首屏时间很难计算,一般有几种计算方式。
- 第一种是算出首屏页面中所有图片都加载完后的时间,这种方法难以覆盖所有场景,并且计算结果并不准。
- 第二种是自定义首屏时间,也就是自己来控制何时算首屏全部加载好了,这种方法相对来说要精确很多。
shin.setFirstScreen = function() {
this.firstScreen = performance.now();
}
本次上报与之前不同,需要在页面关闭时上报。而在此时普通的请求可能都无法发送成功,那么就需要 navigator.sendBeacon() 的帮忙了。
在实际使用中发现,iOS 设备上调试发现不会触发 beforeunload 事件,安卓会将其触发,一番查找后,根据iOS支持的事件和社区的解答,发现得用 pagehide 事件替代。
但还是会有环境无法支持上述两个事件,想了个比较迂回的方法,那就是在后台跑个定时器,每 200ms 缓存一次要搜集的性能数据,在第二次进入时,再上报到后台。
在性能看板中,会有四张折线图,当要统计一天的数据时,横坐标为小时(0~23),纵坐标为在这个小时内正序后处于 95% 位置的日志,也就是 95% 的用户打开页面的时间。
点击图表的 label 部分,可以在后面列表中显示日志细节,其中原始参数就是从浏览器中得到的计算前的性能数据。
后面又增加了对比功能,就是将几天的数据放在一起对比,可更加直观的展示趋势。
在每天的凌晨 3点30 分,统计昨天的日志信息。
还有个定时任务会在每天的凌晨 4点30 分执行,将四周前的日志和统计数据清除。
Umi 框架安装了第三方的Mock.js模拟请求数据甚至逻辑,能够让前端开发独立自主,不会被服务端的开发所阻塞。
若要关闭,只要在 .env 文件中添加 MOCK=none 或者在 start 命令中将其添加即可。
MOCK=none umi dev
在 .eslintrc 中修改默认的配置,无法生效,无奈只能在某个文件顶部显式地声明,以此规避ESLint默认的规则。
/* eslint-disabl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