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墙 | 三退 | 诉江 | 中共卖国 | 贪腐淫乱 | 窜改历史 | 党魁画皮 | 中共间谍 | 破坏传统 | 恶贯满盈 | 人权 | 迫害 | 期刊 | 伪火 社论 | 问答 | 剖析 | 两岸比对 | 各国褒奖 | 民众声援 | 难忘记忆 | 海外弘传 | 万人上访 | 平台首页 | 支持 | 真相 | 圣缘 | 神韵 | |
又见清明!微微薰风在今朝,吹得“春巷夭桃吐绛英,春衣初试薄罗轻”(宋·朱淑真),“试问春光今几许,犹有三分之一”(宋·汪晫)。诗人们敏觉纤细的心灵留下的节景诗篇,就在诗页上下翻动之间,沉寂的传统节俗也鲜活了起来……清明、寒食的氛围伴随清明节气,耐人细细品味。 清明是黄历节气中的“三月节”,古时清明紧接在三天寒食节之后,经过久远的历史传承,寒食节和清明节的习俗常常融为一谈了。 “燕子时时度翠帘。柳寒犹未褪香绵。落花门巷家家雨,新火楼台处处烟。” 去年的燕子随着清明又来访了,柳树上香绵还未褪尽,纷纷春雨绵绵,家家户户举新火,楼台处处新炊烟,点燃新年的希望。 柳树上花絮如棉还未褪尽。 (pixabay)周代礼制“季春出火”(见《周礼·夏官司马》);清明是季春的第一天,寒食禁火,清明一到颁“新火”,民间也用新火。四季取用的火柴都不同,季春取榆柳钻木取火,称为“柳之火”。唐代也有这个礼制,清明日赐百官新火,唐代和凝诗说:“清明节日颁新火”;徐铉诗吟:“榆柳开新焰”,都是清明举新火的写照。 唐诗人卢象《寒食》吟:“子推言避世,山火遂焚身。四海同寒食,千秋为一人。”说了寒食禁火的另一个典故,是为了纪念春秋晋国高风亮节的明臣介子推。他避世隐居绵山不受表功,却被山火焚身,寒食这一天禁火不炊,千古为他一人。 “才见茅檐插柳条,便知寒食是今朝”,寒食、清明插柳,也是纪念介子推而来。柳树生命力强盛,传说能辟邪,北魏《齐民要术》说:“取杨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宋代时民间扫墓后,就折下坟边的柳枝插在坟上,也把一些柳枝带回家插门楣以辟邪。有的折一段柳条裹上枣面儿做成燕子形状,称为“子推燕”,寒食前插在门楣上,到了寒食日,女子就插在头上,既辟邪又展现时尚。 柳树生命力强盛,传说能辟邪。 (pixabay)“云间影过秋千女,地上声喧蹴踘儿。” 蹴踘和秋千的飞影是清明春光里道道亮丽的风景。诗人将男儿与女子的寒食游戏移入诗里,展现城乡间满满的青春活力。唐代名诗人描写蹴踘和秋千的诗也挺多,比如: 杜甫《清明》:“十年蹴踘将雏远,万里秋千习俗同。” 蹴鞠和荡秋千起源很早,后来转为寒食的民俗。“鞠”是一种圆皮球里面充塞毛线。蹴鞠也作蹴踘、踢鞠、踢球、踢圆或打球,传说起源于黄帝时代或战国时代,本是一种练武的兵势游戏(《事物纪原》)。战国时代在富裕的临淄城,“踏踘”是民间普遍的游戏,汉代时民间广流行。唐朝军中,也有这种传承,诗人韦应物《寒食后北楼作》说:“遥闻击鼓声,蹴鞠军中乐”;城乡民间常见这种充满活力的男孩游戏。宋代宫中也爱玩,清代黄慎《蹴鞠图》画中就描绘了宋太祖与宋太宗、赵普以及大臣内侍玩蹴鞠的场面。 清 黄慎《蹴鞠图》。画中描绘宋太祖与宋太宗、赵普以及大臣内侍玩蹴鞠的场面。(公有领域)荡秋千相传是春秋时代齐桓公从北方山戎引入的。(《事物纪原·岁时风俗·秋千》)后来在宫中女官和民间女孩间都广受爱好。南朝宗懔《荆楚岁时记》说:“寒食有打球、秋千、施钩之戏。” 不管城乡,稚女、闺女都爱荡秋千。一道道青春飞扬的风景,见证了春来的活力:“长长丝绳紫复碧,袅袅横枝高百尺”、“村落清明近,秋千稚女夸”、“最是春闺识风景,翆翘红袖蹴秋千”。“秋千节”遂成了寒食、清明节的别称。 清焦秉贞绘《百子团圆图》册页之荡秋千。(公有领域)寒食清明时,有两种和鸡有关的比赛,一是掀人情绪沸腾的斗鸡,一是寄人温馨情谊的斗卵。 孟浩然说:“烟火临寒食,笙歌达曙钟。喧喧斗鸡道,行乐羡朋从。” 由上述不同时代诗人的斗鸡诗来看,显然寒食清明时节的斗鸡乐流行久远。斗鸡起源于春秋战国时代。《吕氏春秋·察微》记载“鲁季氏与郈氏斗鸡”,鲁国很风行。《玉烛宝典》记载北朝至隋代时,“寒食此节,城市尤多斗鸡、斗卵之戏。”唐代时斗鸡之风更胜,当时民间设有斗鸡场,民间于清明节有斗鸡比赛。陈鸿《东城父老传》记载唐玄宗乐玩斗鸡,因而在宫中设置斗鸡的鸡坊。 元末明初杨维桢的《斗鸡行》鲜明描写了两雄锐斗、血脉贲张的场面,寄寓人罢斗作善声,是一首反应时俗的诗谏: 两雄勇锐夸匹敌,老距当场利如戟。氄毳毰毸*猬刺张,怒咽磈礧*嗔睛碧。 (*氄毳毰毸:音同“冗翠赔赛”,鸡羽毛奋张的样子。 “何处春深好,春深寒食家。玲珑镂鸡子,宛转彩球花。” 白居易此诗描写了寒食“斗卵”的精巧玲珑之美,巧手在鸡蛋上染色、刻花,显然是巧妙的艺术绝活。 斗卵就是斗鸡蛋。南北朝时就有这种“斗鸡卵”的玩法。《荆楚岁时记》记录,斗鸡卵是指画鸡蛋或者雕镂鸡蛋比赛,也用来馈赠远方的亲朋。富豪之家,不仅在鸡蛋上染出蓝茜杂色,还在蛋上雕镂图样。唐代骆宾王《镂鸡子》诗句:“幸遇清明节,欣逢旧练人。刻花争脸态,写月竞眉新”,描绘以鸡蛋雕出脸蛋的细致生动模样。 “江南好,一片石头城。细雨飞来矶燕小,暖风扶上纸鸢轻。依约是清明。”(严绳孙《望江南》其二) 暖风里“放纸鸢(风筝)”是清朝时民间普遍难忘的清明记忆。放纸鸢,大人爱,小儿更爱:“儿童却爱清明节,未破花朝放纸鸢。”(乾隆皇帝《仲春郊行》)。 清朝人有“清明断鹞放灾”的俗谚,纸鹞就是纸鸢、风筝。清人扫墓时带着风筝上坟,扫墓祭拜后就在青草地上放起风筝来,或来一场比赛。人们将要禳除的灾祸、病情写在风筝上头,把风筝放上天际,剪断丝线,寄望灾病随着风筝在风中消逝。清《帝京岁时纪胜》记载时人在清明祭扫时玩放风筝比赛,达到了“倾城而出”的盛况。 可爱的鹦鹉风筝。(许享富/大纪元)“白下有山皆绕郭,清明无客不思家。”(元·高启) 清明是节气,紧跟着寒食节而来。古人多在寒食展坟拜扫。唐代时,寒食扫墓、祭祖原是帝王公卿的吉礼之一,民间仿效了王公上墓拜扫的做法;唐玄宗时允许民间士庶依王公以下之礼拜扫展孝思,并列入五礼常式。到了宋代时,从寒食开始连续三天都是出城扫墓的日子,拜扫新坟则在清明节。 宋代高翥诗《清明日对酒》,描写了清明日拜扫,对生与死的体悟: 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 “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红杜鹃寄托了阴阳两隔的哀思;“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体悟了阴阳两重天的生命界线,劝戒人珍惜活着的时光。 微微薰风、煦煦春阳清明时节,生命的活力穿梭在生死的演递之中,成住坏灭的循环,尽在古往今来间。清明无客不思家,年年相忆在此辰!生命的真谛,仅在从生到死走一遭,落得白灰一片吗?清明时更耐人寻味!@*# -点阅【?璀璨中华文化?】的亮点系列- 责任编辑:王愉悦 相关新闻: 编辑推荐: 热门新闻: 下载翻墙软件浏览原文:微微薰风在今朝 古今诗词品清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