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墙 | 三退 | 诉江 | 中共卖国 | 贪腐淫乱 | 窜改历史 | 党魁画皮 | 中共间谍 | 破坏传统 | 恶贯满盈 | 人权 | 迫害 | 期刊 | 伪火 社论 | 问答 | 剖析 | 两岸比对 | 各国褒奖 | 民众声援 | 难忘记忆 | 海外弘传 | 万人上访 | 平台首页 | 支持 | 真相 | 圣缘 | 神韵 | |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论语?八佾?八》) 【注释】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前两句见《诗?卫风?硕人》,第三句可能是逸诗。前两句大意:有酒涡的脸笑得美呀,黑白分明的眼流转得媚呀。(杨伯峻《论语译注》)第三句则理解多有不同。有人翻译这句为:好像在洁白的质地上画着美丽的图案呀。有人以为,素比喻口辅美目,绘比喻笑倩盼动。毛子水认为,这三句诗的意思应是:一个有美颊和秀目的女子,得素而益显文采。子夏似疑素不足为文采,所以发问。但这个“素”字,有三种义训。一是白色的衣服;一是白色的傅粉;一是朴质的风采。(朴质以为绚,就是保留最近于天然的美而不加什么装饰。这种朴质的文采,亦是审美的人所贵重的。)我们当然不能知道子夏用哪一种义训。 绘事后素:一说“以素为后”,古人绘画,先布五采,再以粉白线条加以钩勒。也有人解说为“后于素”,素指素地,引《考工记》:“绘画之事后素功,谓先以粉为质,而后施五采。” 起:发挥、发扬。亦有解说为启发,从教学相长角度讲,也通。 起予者商也:汉石经没有“者”字。毛子水认为,没有“者”字,则“商也”连下读,和“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句法一样。 【讨论】 本章前人解说纷繁,多有歧见。分歧点,主要是对孔子所说“绘事后素”这四个字的理解。 第一种理解,“绘事后素”之“绘事”指绘画,“素”指绘画的白底,或白绢、即没有染色的丝织物。(《说文解字》:“素, 白致缯也。”)白底作画,固为后人之习惯,但在孔子时代也如此吗?可不一定。 第二种理解,古人作画先施五彩,然后才上白色;或绘画完毕后,以白色勾勒出图案。如东汉郑玄注曰:“绘,画文也。凡绘画先布众色,然后以素分布其间,以成其文,喻美女虽有倩盼美质,亦须礼以成之。”这种理解较流行。 第三种理解,“绘”并非指绘画,而是刺绣。甲骨文“绘”字由两部分构成,左半部分象征丝线,而右半部分则为汇集。古人在未染色的白绢上刺绣,于是便有了五彩纹饰。这一过程称为“绘”。而“绘”指用笔作画,是汉代之后才有的。《礼记?杂记下》“纯以素,钏以五彩”,可以认为这是对“绘事后素”的解释。 以上理解虽不同,但对我们理解原文多助益;而且不论哪种理解,都不妨碍我们去深入体会“礼后乎”的涵义。 为什么“礼后乎?”子夏从孔子“绘事后素”的比喻悟到,先天的素质固然重要,后天的努力也不可或缺;学礼必须以仁心为基础,或者说虽有仁心善意,必有礼以成之。如《论语?雍也篇》所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这也契合《礼记?礼器》所言:“忠信之人,可以学礼。苟无忠信之人,则礼不虚道。是以得其人之为贵也。” 子夏悟性好,闻一知二、触类旁通,孔子喜而赞之。盖诗人之言,其旨甚微,而寓意深远。善说诗者,能求之于言语之外,而不拘泥于文字之末。似子夏这等聪明颖悟,才可与论诗。 张居正说:按此章之旨,与前章林放问礼之意,大略相同。林放求礼之本,而子夏以礼为后,皆有反本尚质,挽回世道之意。故孔子于林放则以大哉称之,于子夏则以起予许之,此又圣贤未发之旨也。学者宜致思焉。 主要参考资料 看更多【《论语》说】系列文章。 责任编辑:林芳宇@# 相关新闻:编辑推荐: 本文转自大纪元(国内需用翻墙软件才能访问) 下载翻墙软件浏览原文:《论语》说(45):始可与言《诗》 手机上长按并复制下面二维码分享本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