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墙 | 三退 | 诉江 | 中共卖国 | 贪腐淫乱 | 窜改历史 | 党魁画皮 | 中共间谍 | 破坏传统 | 恶贯满盈 | 人权 | 迫害 | 期刊 | 伪火 社论 | 问答 | 剖析 | 两岸比对 | 各国褒奖 | 民众声援 | 难忘记忆 | 海外弘传 | 万人上访 | 平台首页 | 支持 | 真相 | 圣缘 | 神韵 | |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论语?学而?十》) 【注释】 子禽:陈亢,字子禽。一说是孔子弟子。子禽在《论语》中出现三次,从其言语看似乎不是;或说是子贡的朋友。 子贡:孔子弟子,姓端木,名赐,字子贡,卫人,比孔子小三十一岁。“四科十哲”之一,属“言语”科。擅外交,善经商。 夫子:古代的一种敬称。皇侃《论语义疏》:“礼,身经为大夫者,得称为夫子。孔子,鲁大夫,故弟子呼为夫子也。”后为对老师的称呼,或用以专指孔子。 温、良、恭、俭、让:敦柔润泽谓之温,行不犯物谓之良,和从不逆谓之恭,去奢从约谓之俭,先人后己谓之让(《论语注疏》)。 【讨论】 子贡终于在本章出场了。子贡的语言才能,独步天下,纵横家苏秦、张仪幸亏晚生了一二百年。有个故事:齐国欲攻打鲁国,孔子对弟子说鲁国是我的故乡,你们谁能够救救鲁国?子贡挑了这个担子。他来到齐国,说服齐王去打吴国;又到吴国,说服夫差去打齐国;再到越国,促使勾践攻吴;最后到了晋国,要其防范吴国。结果,五个国家的命运被改变了。《史记》评价道:故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 本章则仿佛一则小品,彰显了子贡说话之高明。请看:子禽不解,悄悄问子贡:夫子来到一个国家,必定知悉它的政事,求来的呢?还是人家自愿讲给他的呢?子贡莞尔一笑,幽默地说:我们夫子,温、良、恭、俭、让,这样就得知了。夫子之求,总该和别人不相同吧? 现代人离《论语》太远,或许要问:为什么“夫子温、良、恭、俭、让”就能得之?这里援引一段张居正教小皇帝的话:“夫子所以得闻国政,不是夫子有心去求,也不是时君无故而与。盖夫子盛德充积于中,而光辉自发于外。故其容貌词气之间,但见其温而和厚,无一些粗暴;良而易直,无一些矫饰;恭而庄敬,无一些惰慢;俭而节制,无一些纵弛;让而谦逊,无一些骄傲。有这五者德容之盛,感动于人,所以各国的君,自然敬之而不忽,信之而不疑。都把他国中的政事,可因可革的,来访问于夫子,故夫子因而闻之耳。”也就是说,孔子之闻政,是因为其德行的感召力。 张居正还说:“子贡之言,不惟足以破子禽之疑,而使万世之下,犹可以想见圣人之气象。”的确,子贡讲孔子,只用了“温、良、恭、俭、让”这五个字。这五个字既表现了孔子高深的修养,也作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之精华而薪火相传,塑造了中华文明的独特品格。传统中国人,身上多多少少都有些这五个字的气息。孔门教人,主要就在这五个字上下功夫。 当然,对本章也要做点辨析。孔子五十多岁时,要救世,周游列国,也是“温、良、恭、俭、让”,为什么就没有获得哪国国君的信用呢? 南宋张栻说:“夫子至是邦必闻其政,而未有能委国而授政于夫子者,何与?盖见圣人之仪形而乐告之者,秉彝好德之良心也,而卒不能授以政者,则以夫私欲害之之故也。” 《史记?孔子世家》则讲:孔子绝粮于陈国和蔡国之间,知道弟子们心里不高兴,就问道:“《诗经》上说,‘不是犀牛也不是老虎,却徘徊在旷野中’,我如今就是这般落魄,我们的道不对吗?为什么落到这般境地呢?” 颜渊回应道:“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虽然如此,夫子还是坚持推行大道,不能被天下所容又有什么关系呢?正是不被容纳,才显出是君子。君子应该注重修好自己的道,如果我们修养不好,那是我们的问题;如果我们修养好了,却不被重用,那是这些国家的耻辱。他们不容纳我们又有什么呢?这时候才显出我们是君子啊!”孔子听完开心地大笑道:“是这样啊,颜回,你要是有很多财产,我就给你当管家。” 可见,孔子之温、良、恭、俭、让,是自修,修己之心,而不是向外求、做给别人看的,讲究的是无求而自得。 主要参考资料 《论语注疏》(十三经注疏标点本,李学勤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 点阅【《论语》说】系列文章。 责任编辑:林芳宇# 相关新闻:编辑推荐: 本文转自大纪元(国内需用翻墙软件才能访问) 下载翻墙软件浏览原文:《论语》说(10):温良恭俭让以得之 手机上长按并复制下面二维码分享本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