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墙 | 三退 | 诉江 | 中共卖国 | 贪腐淫乱 | 窜改历史 | 党魁画皮 | 中共间谍 | 破坏传统 | 恶贯满盈 | 人权 | 迫害 | 期刊 | 伪火 社论 | 问答 | 剖析 | 两岸比对 | 各国褒奖 | 民众声援 | 难忘记忆 | 海外弘传 | 万人上访 | 平台首页 | 支持 | 真相 | 圣缘 | 神韵 | |
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论语?八佾?十七》) 【注释】 告朔:告音gù。黄历每月第一天为朔日,十五为望日,最后一日为晦日。朔晦不见月光,望是月圆之夜。周代礼制,天子于每年冬季把第二年的历书颁给诸侯,诸侯将历书藏于祖庙,每月初一行告庙听政之礼(诸侯亲到太庙祭告,然后带领文武百官上朝、宣布政事),即为“告朔”(亦有其它说法)。 饩羊:饩音xì。告朔有祭,诸侯亲到太庙祭告,其礼用一羊,杀而不烹。凡牲,系养曰牢,烹而熟之曰飨,杀而未烹曰饩。 【讨论】 在“郁郁乎文哉”周代礼乐文明中,“告朔”是一个重要礼制。其实,根据《尚书?尧典》,早在尧帝时,就用羲氏、和氏家族中之贤能者,敬顺天理,观测日月星辰的运行,掌握其规律,“敬授民时”。而考古学研究表明,中国先民在公元前5,000年已学会了立表测影,并据此确定空间和时间,原始的历法已经产生。天文学的起源与文明的起源大致处于同一时期。有关天文作为文明之源的思考,古人理解得相当深刻,例如《易?乾?文言》有言:“见龙在田,天下文明。” 到了周代,天子每年向诸侯颁布历书,举行告朔之礼,仪式庄严、隆重,是“王天下”的表现之一。大家依着历法行事,才不会误了民时,怠忽政事。 但是,到了厉王、幽王时,告朔之礼驰废,不亲自到太庙祭告、然后上朝宣布政事,后来混乱而亡了国。进入春秋,告朔之礼存而犹废、废而未绝。以鲁国为例。自鲁文公起(?—前609年,在位18年),因为疾病有四次未告朔,之后告朔之礼渐渐荒废。每月初一,负责的人只杀一只羊应付一下。成语“告朔饩羊”就源于此,比喻照例应付,敷衍了事。 善于经商的子贡,见到鲁国君主既不亲临祖庙,也不听政,仅仅只是杀只活羊敷衍应付一下,“告朔”完全失去了应有的意义,就认为那还不如干脆连羊也别杀了。 子贡想要把每月在庙见龙在田,天下文明。废止了。孔子听了,直呼子贡的名字(赐),严肃地说:你舍不得那个羊;我却舍不得那个礼! 孔子这么说,完全是一片苦心。孔子当然知道空设饩羊的无谓,但想到礼坏乐崩,还有什么心情计较一只饩羊呢!孔子之所以说“爱礼”,因为礼是“天下太平”的基础,礼存,文化之根就在,希望就在,终有复兴(名存实归)的一天。 礼之存在,表现出来,就是礼的形式仍能见到。告朔之礼虽不行,而每朔犹杀羊进庙,则使人尚知有此礼。如饩羊都废止了,则此礼便痕迹都不存,被人遗忘,文化彻底断裂了,更可惜,也更可怕。孔子想的,是千秋万代的大计。 有人说,“形式主义”是不好的,但是“形式”是必须的。如果没有河道的形式,水就不会顺畅地流向大海;没有水杯这个形式,就不会轻松地喝到水。同样,如果没有礼的形式,礼怎么存在呢?怎么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呢?很多时候,保留一个形式,对人也还是一种约束、一种提醒、一种召唤或者一种压力,也还存在一种象征的意义,它提示人们一种文化、政治与道德上的价值。 主要参考资料 看更多【《论语》说】系列文章。 责任编辑:林芳宇@# 相关新闻:下载翻墙软件浏览原文:《论语》说(53):子贡爱羊,孔子爱礼 手机上长按并复制下面二维码分享本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