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翻墙 | 三退 | 诉江 | 中共卖国 | 贪腐淫乱 | 窜改历史 | 党魁画皮 | 中共间谍 | 破坏传统 | 恶贯满盈 | 人权 | 迫害 | 期刊 | 伪火 社论 | 问答 | 剖析 | 两岸比对 | 各国褒奖 | 民众声援 | 难忘记忆 | 海外弘传 | 万人上访 | 平台首页 | 支持 | 真相 | 圣缘 | 神韵 | |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三》) 【注释】 道之以政:政,谓法教;道,谓化诱。(《论语注疏》) 齐之以刑:齐,谓齐整;刑,谓刑罚。(《论语注疏》) 民免而无耻:免,苟免也。言君上化民,不以德而以法制刑罚,则民皆巧诈苟免,而心无愧耻也。(《论语注疏》) 格:据《说文解字》,格,至也。一说纠正。也有人认为“格”当作“革”(改革、革新)讲。杨伯峻以为,《礼记?缁衣篇》:“夫民,教之以德,齐之以礼,则民有格心;教之以政,齐之以刑,则民有遁心。”这话可以看作孔子此言的最早注释,较为可信。此处“格心”和“遁心”相对成文,“遁”即“遁”字,逃避的意思。逃避的反面应该是亲近、归服、向往,所以用“人心归服”来译它。 【讨论】 本章对比了政刑之治与德礼之治。大意是说:以政令来诱导,以刑罚来管束,百姓只是暂时地免于罪过,却没有廉耻之心;若以德行来教化,以礼制来整饬,百姓有廉耻之心,而且归服,走上正途。 “人之初,性本善”。但在现实社会中,人是很容易被诱惑、作恶的。《国语?周语》中说:“谚曰:‘从善如登,从恶如崩。’昔孔甲乱夏,四世而陨;玄王勤商,十有四世而兴。”人学坏容易(像山崩一样),学好难(像登山一样)。 怎么办呢?“天佑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惟其克相上帝,宠绥四方。”(《尚书?泰誓》)大意是说,上天帮助下民,为人民建立君主和师长,就是希望他们辅助上帝,爱护和安定天下百姓。 而“君师”的手段,有政刑德礼。孔子对此四者做了一个辨析。政者,居上临下而导之;导之不从,则以刑罚。如此,民知有畏,虽不敢为恶,而为恶之心或未忘也,终是大患。例如,《老子》里就有一句话“法令滋彰,盗贼多有”,也就是说法令弄得越细,犯法的人就越多。 怎么消弭呢?“道之以德”。在上者率先垂范,以自己之人格与心地,与民相感相通,以德服人。同时,德涵于礼,人人蹈行于礼仪中,情意相通,由感召不以畏惧,人人相亲,在下者耻所不及而自新,自能朝在上者所要领导他们到达的方向去,而臻太平。 当然,孔子这里不是排斥政刑,而是强调德礼是为政之本。若说孔子用礼治不用法治,这是误解孔子。张居正教小皇帝,把这说得很清楚:“盖德礼政刑,固皆所以适于治之路,而出之有本末,获效有浅深,故孔子第而言之,欲为人君者,审其本末轻重之辨也。” 主要参考资料 《论语注疏》(十三经注疏标点本,李学勤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 看更多【《论语》说】系列文章。 责任编辑:林芳宇# 相关新闻:编辑推荐: 本文转自大纪元(国内需用翻墙软件才能访问) 下载翻墙软件浏览原文:《论语》说(19):道之以德,齐之以礼 手机上长按并复制下面二维码分享本文章: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