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墙 | 三退 | 诉江 | 中共卖国 | 贪腐淫乱 | 窜改历史 | 党魁画皮 | 中共间谍 | 破坏传统 | 恶贯满盈 | 人权 | 迫害 | 期刊 | 伪火 社论 | 问答 | 剖析 | 两岸比对 | 各国褒奖 | 民众声援 | 难忘记忆 | 海外弘传 | 万人上访 | 平台首页 | 支持 | 真相 | 圣缘 | 神韵 | |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四》) 【注释】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有同“又”;于,汉石经作“乎”。郑玄注引《尚书传》曰:“年十五始入小学,年十八入大学。” 三十而立:立,多解读为“懂礼仪”,因孔子有言“不知礼无以立”;但似可更宽泛地理解为能够学有所成、立身行己。 不惑:孔子有说“知者不惑”。子张问辨惑,孔子说“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樊迟问辨惑,孔子说“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亲,非惑与?”(《论语?颜渊》) 知天命: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论语?颜渊》)又说“不知命无以为君子”(《论语?尧曰》)。 耳顺:郑玄注为“闻其言而知其微旨也”。孔子曾言“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从,有注解为“纵”,然杨伯峻认为“纵”字古人多用于贬义(如《左传》昭公十年“我实纵欲”),此处似可理解为“顺从”。 【讨论】 本章大概是世界上最短的自传。孔子在世七十三年,超凡入圣,万世师表。后人学孔子,结合孔子的一生来读孔子的书,自会获益无穷。 孔子一再说自己是个平常人。“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孔子自谓“我非生而知之者”。孔子之成为圣人,好学而已(“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而《论语》开篇就是个“学”字。那么,孔子一生如何由学而成圣的呢? 孔子祖上是宋国的贵族,孔子的父亲叔梁纥为避宋国战乱逃到鲁国的陬邑(今山东曲阜)定居。孔子三岁时,叔梁纥病逝,母亲带孔子庶兄孟皮与孔子至曲阜阙里,过着清贫的生活。尽管如此,孔子十五而志于学,这多么不容易、多么难得呀。十七岁又丧母。孔子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做过“委吏”(管理仓廪)与“乘田”(管放牧牛羊)。 孔子怎么“志于学”?“三人行,必有吾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学无常师,好学不厌。郯子来到鲁国朝见,孔子也向郯子询问郯国古代官制。乡人都赞孔子“博学”。 经过十五年学习,孔子的确“三十而立”,打破“学在官府”的传统,自己办学,自成一家。鲁国大夫孟僖子临死时嘱咐他的两个儿子投到孔子门下,说:孔丘的祖先是有美德的。现在孔丘年纪不大,就熟悉礼节,恐怕又要出圣人了吧。孔子三十岁这年,齐景公与晏婴出访鲁国,还向孔子请教了秦穆公称霸的问题。对孔子而言,“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之后十年,孔子为学日深。相传孔子与南宫敬叔至周问礼于老聃,问乐于苌弘。孔子在齐闻《韶》乐,如醉如痴,三月不知肉味。孔子学《易》,穷理尽性,知天命之终始。这个时期,鲁国发生内乱,鲁昭公逃往齐国,孔子也到了齐国,受到齐景公的赏识和厚待,但齐景公不能用孔子,齐国的大夫想加害孔子,孔子逃回鲁国。经过这些磨练,孔子对人生、时世都看得清楚了,所以说“四十不惑”。 四十至五十这十年里,鲁政在季氏,而季氏又受制于其家臣阳货。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退而修诗书礼乐,弟子弥众”,几乎遍及各诸侯国。对此际遇,孔子坦然,所谓“五十而知天命”。 五十至六十这十年,孔子终于有机会走上鲁国政治舞台中央。五十一岁任中都宰,“行之一年,四方则之”,遂由中都宰迁司空,再升为大司寇。公元前五百年,齐鲁夹谷之会,鲁由孔子相礼,不仅使齐君想用武力劫持鲁君之预谋未能得逞,还运用外交手段收回被齐侵占的郓、灌、龟阴之田。孔子大展身手之际,可惜鲁国政治日暗,孔子五十五岁时被迫离鲁,周游列国,苦难不断,多次遇险,还被人嘲笑,称他颓丧的样子如同丧家之犬。对此,孔子的修为如何呢?“六十而耳顺”。 六十至七十这十年里,周游列国十四年的孔子最终回到鲁国。孔子有心政事,但被敬而不用。六十九岁时,儿子孔鲤去世;七十岁时,孔子最爱的弟子颜回先他而死,孔子虽悲痛,但已到了“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七十三岁,孔子辞世。 本章文辞简约,但涵义丰富、深邃,但无需过分字斟句酌,从孔子生平切入,仔细琢磨,一切贯穿豁然,悟多少得多少。 主要参考资料 《论语注疏》(十三经注疏标点本,李学勤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 看更多【《论语》说】系列文章。 责任编辑:林芳宇# 相关新闻: 编辑推荐: 本文转自大纪元(国内需用翻墙软件才能访问) 下载翻墙软件浏览原文:《论语》说(20):从“志学”到“从心所欲” 手机上长按并复制下面二维码分享本文章: |